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荀子·修身原文譯文

荀子·修身原文譯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19:02:44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重要的著作。荀子成就人文同類之道,包括:天與人的關系、性善與性惡的關系、心與道的關系、知與行的關系、聖王之道、為學之道、政制之道、富國之道、君臣之道、強國之道、禮樂之道。

荀子·修身原文譯文(荀子原文譯文)1

勸學篇 第一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①,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②,其曲中規,雖有槁暴③,不複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④,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注釋】

① 藍:即蓼藍,一年生草本植物,可提煉出深藍色染料。

② 輮:通“煣”,用火熏烤使木材彎曲。

③ 有:通“又”。槁暴:槁,通“熇”,烤。暴,古曝字,曝曬。

④ 參:檢驗。

【翻譯】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青色的顔料是取自藍草的葉,而比藍草更加青綠。冰是由水變成的,而比水更寒冷。原本木材經繩墨校正,便是直的木材。但如果用火烘彎木材,作為輪子,彎曲度符合圓規的标準,即使木材再曝曬枯幹,也不再變回挺直,這就是因為用火烘過木材而令它變成這樣。所以木材經過繩墨校正便會挺直,刀劍用磨刀石磨過就會鋒利,而君子多方面學習,每日檢驗反省自己,就會智慧高明而沒有過失了。

【解讀】

所謂藍草和水,不一定專指人性,也不一定專指人所跟從學習的老師,而隻是指總有人先已知道,先已做過,先已學習。而青色顔料和冰,是比喻人繼承先人所知道,所實行,所學習的,進而再要求有所進益的學問。要求由學習而比先人進一步,這個要求自然包括跟從老師學習而知道古代先聖王的言行,再加以效法。再根據聖王言行,反省自己,變化自己原有的性,令自己有智慧和行為無過。這些比喻都是要求學的人令自己的生命和所知,變化到和聖王之道相同的意思。

【原文】

學惡乎始①?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②,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③。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衆生之所止也④;《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⑤,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注釋】

① 惡(wū):“惡乎”表疑問,如何,怎樣。

② 數:指學習的具體項目。

③ 沒:通“殁”,死亡。

④ 中聲:中和的聲音。

⑤ 微:微言大義。

【翻譯】

學習應怎樣開始?怎樣終結?答:學習的具體項目就是由讀六經開始,最後是讀《禮經》。學習的意義就是由做讀書人開始,最後是做聖人。真正累積工夫長久,才能進入其中,學習直到死才停止。所以學習的項目會學盡,但學習的意義就不可以有片刻離開。做學習的工夫,是人,放棄學習就是禽獸。所以要學習《尚書》,是政治事情的記錄。《詩經》,是中和聲音的保存。《禮經》,是法制的重要成分,各類别項目的綱紀。所以學習要到《禮經》為止,這才是道德修為的極緻。《禮經》尊敬文制,《樂經》中正和諧,《詩經》、《尚書》内容博大,《春秋》微言大義,天地之間的道理都在六經之中了。

【解讀】

荀子所說的聖王之道,其實就是成就各類文化的人文世界之道。故而《勸學篇》說要做“真積力久”的工夫,直至死為止。因此求學的工夫,是人在生之時無時無刻不在做的,沒有所謂停止。六經代表的就是人文世界中各個類别的内容,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禮經》。所以說荀子是最能肯定人文世界各類文化的思想家,而他所注重的也不隻是經濟和政治,與現代文化潮流有所不同。

【原文】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①,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②,蠕而動③,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④,問一而告二謂之囋⑤。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⑥。

【注釋】

① 箸:通“著”,附着。

② 端:通“喘”,微言。

③ 蠕:微動。

④ 傲:通“躁”,急躁。

⑤ 囋(zá):唠叨。

⑥ 向:回聲。

【翻譯】

君子的學習,要讓道理進入耳中,存在心中,散布于手腳身體,表現成為動靜行為。君子微言一句,稍微一動,都可以成為效法的準則。小人的學習,把道理聽入耳中,就由口中出來,而口和耳之間,隻不過四寸而已,怎能夠令七尺的身軀美善呢!古代的求學者,學習是為了修養自己,現在的求學者,學習是做給他人看。君子的學習是要令自己美善,小人的學習則把學問視為如禽畜的外在财物。所以那些别人沒有問就告訴自己曉得什麼的人,就是急躁。那些别人問一件事,就告訴别人兩件事的人,就是唠叨。急躁是錯的,唠叨也是錯的,君子應該好好回聲應答别人才對。

【解讀】

荀子提出了學習的目的有為人和為己的分别,學習是為了修養自己,還是為了讓人看呢?現代人學習學問,很多時候就是為了讓人看見自己懂得什麼知識,有什麼才能,以便謀得一份好工作。所以一定要有學位、文憑、證書等證明自己已學到了什麼知識,這不就是“求學為人”嗎?沒有證書,隻為修養自己的學問,便無人問津了。荀子說的分别,不是當頭棒喝嗎?

荀子·修身原文譯文(荀子原文譯文)2

【原文】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古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①,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注釋】

① 方:通“仿”,仿效。

翻譯】

學習沒有比接近良師更方便的方法。《禮經》、《樂經》記載法制法度而沒有詳細說明,《詩經》、《尚書》記載往事而不切近現在,《春秋》文辭簡約而不容易迅速明白。仿效良師而學習君子的學說,就能做到德行尊崇和認識廣博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接近良師更方便的方法。

【解讀】

荀子固然重視經典的知識,但他更重視老師的教導。聖人之道,是人格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所以具體的言傳身教,才是最直接真實的教導,這是由孔子而來的教學方法。荀子重視的各類人文世界的知識,也是要由老師來傳授,不是由政治、經濟來改變。所以文化是由師道傳承,而非由政治經濟推動。由文化傳承而言,師道傳統遠比政治經濟因素重要得多。

【原文】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①,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将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诎五指而頓之②,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注釋】

① 經:通“徑”。

② 诎:通“屈”,彎曲。頓:上下抖動。

【翻譯】

學習的途徑沒有比慕悅良師更快速的,其次才是尊崇禮法。如果向上不能慕悅良師,向下不能尊崇禮法,隻不過是學懂了雜學知識,讀順了《詩經》、《尚書》而已。這樣直至年老将死,也不免隻是一個淺陋的讀書人而已。如果要追尋古代聖王和仁義的本源,學習禮法正是必要經過的大小道路。學習禮法就好像提起皮裘的衣領,隻要屈起五隻手指,抖動衣服,不可勝數的皮毛就能理順。不說禮法,隻跟《詩經》、《尚書》而做,就好像比喻為用手指測量河流,用長戈來舂搗黍子,用錐子在飯壺中吃飯,都是不可以成功的。所以能夠尊崇禮法,雖然未必完全明白禮法的意義,但最少是一個尊崇禮法的讀書人。如果不尊崇禮法,即使明察善辯,也隻是一個散亂的書生而已。

【解讀】

荀子重視禮,認為人要學習禮,禮能統貫起各類人倫關系,所以禮就是所有學問的綱領,即讀書不隻是學知識,而是學做人。如果失去了讀書的原本意義,即使是熟讀經典、知識豐富的學者,仍隻不過是淺陋的讀書人。現代的讀書人如果隻追求專門實用的知識豐富,便是失去了綱領,未找到荀子說的讀書最重要的意義。

【原文】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裡跬步不至①,不足謂善禦;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②;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盜跖也③;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注釋】

① 跬步:跬,行走時的步幅,即一步。步,左右腳各走一次,即兩步。

② 塗:通“途”。

③ 桀、纣、盜跖:桀,夏朝的暴君。纣,商朝的暴君。盜跖,春秋時傳說中的大盜。

【翻譯】

射一百支箭,有一支不中,就不足以叫作善于射箭。駕車千裡,有一兩步未到達,也不足以叫作善于駕禦。人倫類别不能貫通,仁義不能貫通為一,就不能叫作善于學習。學習,就是要融會貫通為一。學習時,一時離開,一時進入,是一般人的學習而已。由此而學到善的行為少,不善的行為多,就成為桀纣或盜跖了。如果能夠完全盡善,才是真正善于學習的人。

【原文】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①,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緻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②。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衆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③,君子貴其權也。

【注釋】

① 非是:不正确的。

② 利:貪。

③ 光:通“廣”。

【翻譯】

君子知道,學習不完全不純粹,就不足以叫作美善。所以要由誦讀多個經典而貫通,由思索而貫通,效法良師的為人而相處,除去有害的習慣,保持培養良好的德性。令眼睛,不正确的不想看見;令耳朵,不正确的不想聽見;令嘴巴,不正确的不想說出;令人心,不正确的不想思慮。到了自己已經極為愛好禮義時,就好像眼睛愛好五色色彩,耳朵愛好五聲音樂,嘴巴愛好五味味道,人心擁有天下一樣。這時,權利不能令人傾倒,群衆也不能令人心意移動,整個天下也不能令人動搖。生存是由禮義而行,死亡也是因為禮義,這就叫作道德情操。有道德情操,人才能夠安定,能安定,人才能響應不同際遇。能夠安定和響應,就叫作成人。天可見到光明,地可見到廣闊,君子的可貴在于完全的德性。

【解讀】

可見荀子說學習,是要學習六經,六經中特别重視禮,最後又歸于跟從老師。學習向外貫通人倫類别,向内自備德性,是要完成學習完全的德性,即是聖人之學。禮是各種人倫關系的統貫,要合乎人情的仁,又要有分别事情的義。所以學禮可以統一仁義。學習又要接近有仁義的人,作為老師,才能成為真正君子。學習到最後為成人,那時就不是外力能動搖的,好像孔子的“匹夫不可奪志”,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就是荀子的純粹的學習,非今天隻求職業知識的學習可同日而語。

荀子·修身原文譯文(荀子原文譯文)3

喜歡的話請轉發、關注!

免責聲明:文章素材和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同時文章僅代表本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