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追最近熱播的神劇《小舍得》呢?
說實話,作為一個理工男,我本來對各種家庭劇不感興趣的。
可小半媽在追,還一邊刷一邊驚呼“太真實了,太像了……”。後來小半班級群裡的家長也在熱議這部劇,我就有點好奇了,有這麼好看?
緊接着,《小舍得》沖上了熱搜。
這下我忍不住了,把劇趕緊翻出來掃一下。
不看不知道,編劇這是在我家安裝了攝像頭嗎,完美還原現實生活,太接地氣了。
特别是下面這一段,歡歡邊做題邊玩橡皮擦邊磨蹭,歡歡爸爸(佟大為飾演)情緒逐漸失控,又強忍着不要說出太重的話,最後無可奈何冒出一句“我求求你了”。
超有共鳴啊!
就在前不久的小長假,第二天安排要出去玩,結果小半的作業拖到快睡覺還沒做完,進去一看,小家夥竟然在發呆,鋼筆弄髒了袖口都沒發現,我當時就感覺呼吸有些不順暢……以為他遇到了什麼難題,結果一看作業本,竟然是他平時叫嚣“so easy”的數學運算練習,簡直讓人孰不可忍!
于是我脫口而出——
“半哥,我叫你半哥行不?拜托拜托,也不是啥難題,咱們抓緊做完好好過節,行不??!”
當然,和佟大為在劇中演的一樣,話說完也是一陣抓狂。
還有歡歡爸爸發現娃做作業時看漫畫、喝水、上廁所,各種深呼吸,先是耐心勸說,到最後崩潰怒吼這一段,大家看看,是不是每一幀,都像是在自家拍的真人秀?是不是?
家長群裡的媽媽們看了這段視頻紛紛評說,佟大為這絕對是親自陪娃做過作業的啊,不然這情緒、這表情、這狀态,絕對演不出來!
接着就開始吐槽,陪娃做作業的各種痛點。
道理講了半天,咋就還是做不完作業。
獎懲制度制定了好幾套,不起啥大作用。
這個痛,間隙“好轉”,持續“反複”,相當頑固。
作為一個幾乎天天帶娃搞學習的一線爸爸,有些話我真不說不痛快,今天和大家聊聊陪娃寫作業那些事兒,如果說到大家心坎兒上了,别忘了給我點個贊
。
01
四年的心路曆程
其實,我并不是一開始就因為輔導作業會着急上火,我曾經天真地以為自己能逃過一劫。
一二年級:有點輕敵
剛上小學那會兒,小半還是個做作業不費事兒的娃,當時作業也不多,很快就做完了,我們也沒給他施加太多壓力,于是每天晚上都有時間做點課外的事。
說實話我為這事兒還挺得意的,我小時候父母可沒花過精力在我身上,小半肯定得我遺傳,是個自己省心的娃!
現在看來,是我有點輕敵!
三年級:轉而重視
轉眼三年級來了,雖說不至于啪啪打臉,但也是認清了現實。作業不是不需要陪,隻是時候未到。
凸顯的一個問題就是,時間不夠用了……
從三年級開始,首先語文有了閱讀理解的作業題,難度提升不小,偶爾來篇小作文就更頭疼。另外英語作業的背誦單詞、仿寫短句,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再加上他喜歡的數學、奧數……
三門主課都耗時,一不小心,運動的時間就沒了,閱讀時間也經常被擠占…
寫作業的問題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簡單啊,遺傳還有變異,娃和自己是不一樣的,時代也不一樣了,不管不行了!
四年級:回歸自然
娃上了四年級以後,陪娃做作業的情況又好了些,雖然偶爾還是會有不受控制的情況,但總體情況好了很多。
原因嘛,兵來将擋 水來土掩,對娃的學業難度、娃的學習能力有了更多認識後,情況就開始可控了。三年級一年,我可沒少和小半各科老師聯系溝通,教材、教綱也研究了不少,各種練習冊、書籍、課程的學費也付出去不少……
努力還是有回報,小半的作業習慣基本磨出了樣子,除了個别情況(比如前面說的小長假case),基本還能保證父慈子孝。
小爸爸說:
輔導作業,家之大事,和諧之道,不可不察也!
02
輔導作業,最不該做啥,最該做啥
前兩天佟大為為把歡歡罵哭這場戲發表了個人觀點,感覺說出了很多家長的心裡話。
輔導作業的時候吼孩子真的不好,打罵确實不是好的方式,那該怎麼辦呢?
我捋了捋自己和小半“鬥智鬥勇”的經曆,總結了三大“最不該做,最該做”!
最不該做的三件事
(✘)不“添亂”
有時候我們家長挺雙标的,一邊為了“窺視“孩子的情況,一會送水一會送水果,但一旦娃要喝水上廁所,就是”磨洋工“了……
然而事實上,送水送水果等等這些行為都是在“添亂”,很容易導緻孩子走神沒有辦法全神貫注做作業,影響了孩子作業完成的效率和質量。
(✘)不“插手”
咱們擔心孩子自己檢查不出錯誤,作業交到學校會被老師批評,就代為檢查,也不相信孩子能自己糾正,非要一遍一遍地講,甚至直接告訴答案。
這樣插手平時作業是可以“做對了”,可考試的時候,還能這樣嗎?教育部現在禁止老師要求家長檢查作業,一方面是給家長減負,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不做“直升機父母”
有些家長會守在孩子邊上盯着孩子做作業,恨不得幾下就能完事,一旦孩子表現得稍微有點心不在焉,就很容易不停地催促。
就像一個直升機一樣,時刻盤旋在孩子上空。然而這種方式不僅不能幫助家長完成作業,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這樣就會造成思緒紊亂,從而影響效率。
其實大家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工作的時候,有人在旁邊一直盯着你,不時催促,頻繁插手,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怎麼反應?很可能也會,越盯越不自在,越催越緊張,越插手越沒有責任感,最後不但效率低了,時間拖了,還出現更多的錯誤。
最該做的三件事
(✔)營造學習環境
要在家營造一個适合孩子專心學習的環境,别孩子在做作業,你還在看電視、玩手機,這擱誰也受不了。
我有個同學,他女兒一做作業,他就捧本書看,孩子媽媽就開始描紅,場面極其“書香滿屋”。
記得詩詞大會上大放光彩的武藝姝同學,爸爸下午4點以後就再也不看手機,專心陪娃,也難怪教出一個才女。
PS:這點,做好不易,但起碼不能在娃旁邊玩手機、看電視、打遊戲,絕對是底線。
(✔)協助做“小計劃”
是的,不是大計劃,什麼學期計劃、月計劃啥的,而是小計劃,就是每一天的作業,孩子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什麼作業需要父母幫助,哪些需要整塊時間,哪些利用碎片時間就好。
剛開始,帶着孩子一起讨論計劃,制定好了就嚴格執行。慢慢孩子心裡有數了,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安排了(這才是終極目标)。
舉個例子,小半的作業經常會分兩個部分來完成。放學回來先完成他覺得簡單,不燒腦的作業,比如抄寫、和他擅長的數學練習題。但如果有背誦課文或者寫作文這種要頭腦清醒的作業,我都是建議他先去運動,回來洗完澡了再來完成。那個時候腦袋比較清爽,效率會好很多。
(✔)給予“技術”支持
孩子确實遇到有困難的作業,家長要想辦法幫忙解決。
比如剛上三年級那會兒,小半作業總是寫得非常慢,我一開始也火大,後來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作業量大了後,他寫字的速度上不去。為什麼字寫得慢呢?拿筆姿勢不對,用的力度也不對,結果是又費勁速度還慢,後來找了個書法老師給糾正糾正,寫字速度明顯快了很多。
最近還有一個例子,四年級下期,老師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自學能力,會布置他們去查一些作者和作品的資料。但那個度娘真心不給力,經常查的資料都不夠準确詳實。我就會和他一起試着用不同的搜索關鍵詞來做查找、求證。
小班爸說:
陪作業方法因娃而異,列出來的這幾個“最”,未必能根除問題,但做到了我敢說至少能保住手掌不骨折。
03
别忘了最基本的初心
最後還想給大家說下我認為最重要的體會,也是我心中一直堅守的教育初心:
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和孩子一起去打敗問題,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巨大的競争和劇場效應的壓力,是真實存在的,如果還沒有父母滿滿的關愛,就會産生巨大的孤獨感。《小舍得》作者魯引弓告訴記者,他遇到過補課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這樣對他說:“我覺得我是孤兒,作業堆裡的孤兒,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劇情裡,歡歡因為害怕被批評而藏漫畫書,爸爸也會控制不住發火而内疚,這因為作業而産生的親子問題,讓父女倆都難過,感情在不斷被消耗。這肯定不是大家想要的結果。
孩子的成長是個長期的過程,陪作業隻是個階段性困難。
别讓階段性的困難,打敗了一生的親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