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第一站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第一站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3 05:46:37

今天是我國第十九個記者節,“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無論嚴寒酷暑、白天黑夜,記者始終奔波在現場,奮筆于案頭,用公正的視角,報道新聞事實。今天,就讓我們追溯時光的腳步,看改革開放後丹徒廣播電視台的發展軌迹。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第一站(改革開放四十周年)1

矗立于鎮江市區中山橋附近的丹徒大廈,是老一輩鎮江人心中的地标性建築。1983年,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的“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方針,空前地調動起地方興辦電視台、發展電視事業的積極性,1994年,當時的丹徒縣也跟随時代潮流,成立了自己的電視台,辦公地點就在丹徒大廈的頂樓。

1995年,經過一年的試播後,丹徒廣播電視台正式開播了,在此之前,人們隻能通過丹徒有線廣播站收聽戲曲、新聞和天氣預報,電視台的出現,無疑為丹徒老百姓打開了一扇接觸世界的新窗口,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第一站(改革開放四十周年)2

作為丹徒廣播電視台最早的一批新聞工作人員,蔣蘊生形容當時的工作更像是在摸石頭過河,電視台發展之初,工作環境簡陋,加上絕大多數工作者都是半路出家的門外漢,制作一檔節目的難度可想而知。不過,大家對新聞事業始終懷揣着無限的熱忱,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将電視台辦得有聲有色。

丹徒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副主任 、主播蔣蘊生說,現在的演播大廳有近百平方米,二十多年前的演播廳隻有十幾個平方米,當時制作新聞的條件非常簡陋,為了做一檔新聞,都會加班加點,甚至是睡在演播室裡。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第一站(改革開放四十周年)3

2002年,丹徒撤縣改區,正式融入到鎮江的整體戰略布局之中,丹徒廣播電視台也于2006年搬遷至丹徒新城,電視事業開啟了新的篇章。

新的廣電大樓建成後,丹徒廣播電視台終于擁有了自己的有線機房和有線電視網絡,相較于過去的無線電視,有線電視的覆蓋率更廣,有效解決了部分地區收看電視難的問題,打通新聞宣傳“最後一公裡”。新樓還設有專門的演播室、錄音間和制作機房,良好的硬件實施為新聞的采編與制作提供了技術保障。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新聞采編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攝像機也是幾經換代。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第一站(改革開放四十周年)4

丹徒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記者吳國慶說,1995年丹徒廣播電視台剛成立開播時,機器還是最古老的,磁帶的記錄方式。随着時代的變遷,機器越來越小了,現在使用的新機器,是數字,P2卡的存儲方式,同時還有液晶顯示屏,更加智能化了。無人機是在2017年左右投入使用,拍攝角度和畫面質量都有了一個新的提高。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第一站(改革開放四十周年)5

近年來,随着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花樣層出的新媒體也讓傳統電視事業面臨新的挑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2017年,丹徒廣播電視台大刀闊斧推動融媒體改革,新建了全媒體指揮調度中心,并推廣上線丹徒傳媒網、生态丹徒APP、丹徒發布微博、丹徒發布今日頭條,融合多種媒介和平台讓新聞傳播更及時、更豐富、更立體、更接地氣。

丹徒廣播電視台副台長宮晶晶介紹,通過一年多的融媒體改革,丹徒廣播電視台告别了過去單一的傳統媒體的播發模式。初步搭建了全媒體的框架,形成了聲、屏、網、微、端五位一體的全媒體格局,也真正實現了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全天發布。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第一站(改革開放四十周年)6

改革開放以來,丹徒廣播電視台在摸索中成長,在競争中壯大,在變革中發展,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丹徒廣播電視台将繼續乘風破浪,努力将欄目做得更精,頻道做得更優,文化做得更強,産業做得更大,迸發電視事業的不竭活力,譜寫丹徒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