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解析楓橋夜泊

解析楓橋夜泊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8 20:59:18

張繼的《楓橋夜泊》因為意境優美,自唐代以降一千多年,幾乎“逢詩集必收錄”。這一首詩很多人小時候都背誦過,八十年代的時候,還被人編寫成流行歌曲傳唱。

可是許多人不知道,這首詩中描寫了一些“可能是錯誤”的現象。因此自從宋朝時起,一直受到諸多文人指責和批評。其中,争議最大的就是“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鐘聲”,怎麼會出現在“夜半”;以及“江楓”是什麼,“霜漫天”又是什麼“超自然現象”。

解析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1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在他的《六一新話》中點名批評了《楓橋夜泊》,說:一些詞人為了貪圖對“意境”的描寫而違背常理。“理有不通,亦是語病”,一個有語病的詩句,肯定不是好詩句。

于是,和歐陽修持相同觀點的一派,與堅持有“夜半鐘聲”的另一派,爆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争論,反而讓這首詩出了名。

其實,在争論大爆發之前,《楓橋夜泊》的藝術特色就得到了唐代文人的認可。多次被選錄進不同的詩集。後人因為張繼這首詩,不斷“題詠楓橋”,硬生生把普通的楓橋打造成了著名風景區,張繼的詩作又反過來借景色出名。二者互為因果,雪球越滾越大,一滾就是一千多年。

很多人愛上這首詩,是因為他們從詩裡看到了美麗的風景。其實他們不知道,這首詩講了一個“鬼故事”。

一、《楓橋夜泊》的“鐘聲”之謎

張繼的《楓橋夜泊》有三個謎題,其一是詩的第一句提到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我們都知道,霜是降于地面的,它雖然也可以落到樹的枝丫上,但是絕不可能像大雪一樣“漫天”。

解析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2

同樣是自然界中因嚴寒導緻的水分結晶,隻有雪花才能一片一片,緩慢地在天空中飄灑而下。因為過程較慢,才能将其視為彌漫飄飛于天空之中。可是,“霜”不是雪,霜是因為寒冷而凝結在物體表面上的水氣。

其實,張繼在詩的第一句中說“霜漫天”是一種誇張的修辭手法。寒氣自地面升騰而起,月落的夜晚,江面上的冷得連空氣中的水分都開始結了冰霜,所以才說“霜漫天”。

張繼詩中的第二個謎題是“江楓”。江楓指的是什麼?有人說是指江岸上的楓樹,有人說是指“楓橋”。後來才知道,原來張繼是化用了《楚辭·招魂》中的詩句。

屈原在《招魂》中寫到:“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傷春心。”張繼把它歸納成了一個詞,就叫“江楓”。它既代表着秋天的傷感,又代表着對逝去故人的思念。“江楓”代表的楓樹林結合“漁火”,來“對愁眠”,有一種由靜入動,由熱鬧到冷清的感受。

解析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3

張繼詩中最後,也是曾經最大的一個謎題,是寒山寺夜半響起的鐘聲。人們普遍認為:寺院的鐘聲總是在早晨或中午。并且“暮鼓晨鐘”,晚上難道不應該敲鼓嗎?歐陽修也因此對張繼這句詩大加批評,“文理不通”,根本就是一個病句嘛!

這種情況,比“為賦新辭強說愁”的少年人還要過分。那少年人,隻是感情上造假,你直接來一個大病句。這樣的病句詩還出了名,不能忍!

不過,歐陽修的批評文章一出,張繼的“粉絲”們也沒閑着。一個叫葉少蘊的人,也寫了一本詩話張繼作證說:歐陽修以為寒山寺不會夜打半鐘,事實上是他自己不懂。吳中的山寺,人家就是夜半打鐘。

另一個叫陳岩尚的人也寫了一本詩話說:歐陽修不了解情況,我在姑蘇一帶當過三年官。當地寺廟經常夜半三四更打鐘。一間寺廟打鐘,别的寺廟聽到了,就集體打鐘。現在還這樣打,可能就是唐朝傳下來的習慣。

解析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4

《唐詩紀事》還特别給這種“夜半鐘聲”起了一個别名,叫“無常鐘”。這無常聽起來有點“鬼意思”,倒和張繼詩中招魂的“江楓”意境暗合了。不過,後來有人考證出白居易、皇甫冉等唐代詩人都曾經在詩中提到這種“半夜鐘”。于是,争論才拉下了帷幕。

二、《楓橋夜泊》背後的“鬼故事”

張繼這首詩之所以出名,除了因為文壇上的這一場大争論之外,主要還是靠它本身的氣質。

在《楓橋夜泊》開頭的兩句詩中,共用了六個意象,簡單明了,含蓄抒情,畫面感極強。後來元朝的馬緻遠作《天淨沙·秋思》的時候,一連用了九個詞,營造出了一種西風古道的極緻畫面感,不知是否從中受到過啟發。

張繼是湖北襄陽人,唐代天寶十二年(753)年進士及第。他是一個才氣出衆,好作詩而“而不講究”的人。在唐才子傳中說,張繼是一個極有抱負的人。他喜歡發表一些關于時事的見解,行文用語如“玉振金聲”。好作詩,但不過分講究修辭。

解析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5

大曆末年(公元779年)的時候,他是一名主管鹽政的官員。古代的中國,十分重視對鹽、鐵資源的管理。能當鹽政官員,說明他還是很受朝廷重視。然而,正當唐德宗上任的第一年,也就是公元780年,張繼就不幸去世了,這首詩極有可能是他最後的遺作。

許多年輕人不懂詩中的意境,想起這首詩,滿腦子都是寒山寺和美景。其實作者的原意,可能沒有那麼美,甚至還有一點恐怖與凄涼。

張繼發迹之時,正好趕上安史之亂。有學者認為:在這一場動亂中,唐朝損失人口達到三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人因此流離失所,在逃亡途中成為血污遊魂。可想而知,從動亂中活下來的張繼,趁船夜泊時回想起過去的經曆,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情。

解析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6

下面,讓我結合詩人生平和創作背景來解讀一下本詩大意,以供大家娛樂參考:

月落之際,天地一片漆黑。樹梢頭,烏鴉心驚而鳴。天寒地凍,空氣中的水分開始凝結,包括人本身呼出的氣體,都凝結成了漫天的冰霜。

冷,刺骨的寒冷。在如此黑暗的夜裡,怎麼還能見到江畔上的楓樹林呢?原來,那是江上船家的漁火,它把岸上的一片楓林照得影影綽綽。仿佛江邊的人們,正在向江中的亡靈“招魂”。

這個時候,客船駛近了寒山寺,寺中正在做一場法事。和尚們念着佛号,撞響了寺裡的那一口大銅鐘。

結語

不同的人,對一首詩的理解也不相同。好的詩歌,正是因為這種“朦胧”的意象,造成了千人千面的解讀,所以才能流傳千年。了解張繼過去的人,會産生這樣的想法,不了解的人則是另一種想法。

解析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7

曆史上關于張繼生平的記載非常少,他死後隻有他的友人劉長卿撰寫文章哭訴:“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一個清官死了,沒錢安葬。

千百年之後,人們愛上了張繼這首詩,同時愛上了“江楓”、“漁火”和“寒山寺”。當他們去姑蘇旅遊的時候,想起這些名詞時,卻不知曉這一段故事。他們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隻覺得姑蘇夜晚,江上的雪落得好美。

這一首詩寫得美麗而簡潔,又方便記憶。至于寒山寺的和尚半夜裡敲不敲鐘,才不重要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