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風聽雨的散文?文 :汪治國、黃小春月圓之夜,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聽風聽雨的散文?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 :汪治國、黃小春
月圓之夜
萬家燈火
他卻隻能用思念
回到故鄉
|︽思鄉︾
『你造嗎?聽說音樂跟文章更配哦~』
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鄰。月到中秋,曆朝曆代的文人騷客,無不寄情于此時此景,追逐那種風清月朗、丹桂薰情的雅緻,享受那份風花雪月、縱情山水的舒暢。百姓大衆則滿懷“月圓人團圓”的美好願景,或親朋相聚、或“人約黃昏後”。當然,各行各業也有為生計奔波勞苦的、有工作需要抽不開身的,發出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感慨。同在這如水的月色下,軍人——這群祖國的衛士,卻對這“月”有着自己不一樣的解讀。
軍人的月,是盧溝曉月
“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但從1937年7月7日的那個夜晚開始,這道風景,卻不再是單純的甯靜浪漫,而是帶上了殘酷的血腥。70年過去了,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而今已是浪靜風平,那個中華民族屈辱的年代,也漸行漸遠,但他們卻始終牢記“軍不思戰,國之大難”這句千古不變的真言!他們的存在隻有兩種狀态:打仗和準備打仗!是的,他們時刻準備着,從穿上這身軍裝、面向軍旗宣誓的那一刻,“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就成為他們的生活寫照。他們時刻準備着,紮根在寂靜蒼茫的大山深處、堅守在寒暑難耐的哨所當中、遠航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之上,有一根弦始終緊繃着,有一片風浪始終緊盯着。他們時刻準備着,當地震洪水威脅華夏大地時、當大火焚燒生命财産時、當冰雪封凍前行道路時,隻要祖國一聲召喚,就是挺起胸膛站排頭。
軍人的月,是邊關冷月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那悠揚的旋律,讓人不禁想到自古以來狼煙四起的萬裡邊塞,想起遠離父母妻兒用血肉之軀固守邊疆的将士。冷月照映下的邊關,無疑是艱苦和寂寥的。李白的《子夜吳歌》中“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述說的是千家萬戶在秋季的一片皎潔月光下趕制征衣的場景,為的是“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今時今日,“胡虜”已平,周邊形勢卻依舊嚴峻。中秋佳節,你或享有一個“團圓之夜”,濟濟一堂、合家歡樂,而他們卻在堅守哨位,枕戈待旦;你或享有一個“快樂之夜”,酒綠燈紅、歌舞升平,而他們卻在風餐露宿、摸爬滾打;或享有一個“浪漫之夜”,花前月下、耳鬓厮磨,而他們卻隻得隻身孤影、默默相思。人海茫茫你不會認識他,他在遙遠的路上風雨兼程;霓虹閃閃你不會發現他,他在高高的山上戴月披星。但他們卻沒有抱怨、沒有悔恨,為的隻是那句“萬家團圓,是我的心願,也是你的心願。” 回首仰望夜空,你會蓦然發現,他們就是無數個溫暖邊關冷月的“星星”。
軍人的月,也有春花秋月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一首《涼州詞》,讓人們看到皎潔月光下的巍峨邊關,戍邊戰士盡情暢飲、歡快愉悅的場面和将士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其實,軍人擔當、剛強的背後也有柔情,隻不過他們在個人和祖國之間做出了選擇。因為軍人們懂得,他們的使命就是犧牲和奉獻!但他們的情感永遠是最豐富和最熾熱的。你聽,這是他們用心唱出的一曲曲深情:“也有老母親,也有心上人,也有生死情,也有離别恨”,“路漫漫我與媽媽最近,山巍巍我與太陽最親”。你看,這是他們用心描繪的一幅幅浪漫:天涯海角,在祖國邊界宣誓,對祖國,也對心愛的人;高山孤島,在戰友的見證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蘇轼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在他們的眼裡,月圓是畫,月缺是詩。在他們的心中有這麼一個堅守:用我的披星戴月,守護好你的風花雪月!
感覺精彩,點擊下方大拇指支持一下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