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雞街頭的面皮店。攝影/陳倉識火 ▲ 寶雞街頭的面皮店。攝影/陳倉識火
-風物君語-
“你看咱們到哪站了?”
“面皮!”
“瓜皮,那是西安!”
外地人到西安,出火車站仰頭一望,在那人群之上、大明宮之前、火車站之巅、長安城的夜幕之中,明晃晃地高懸着兩個紅字白邊的大字——
“面 皮”
▼
( 面皮 西安火車站。攝影/李文博)
說是面皮,實際上西安人叫“涼皮”更多,反而是寶雞人統稱“面皮”,漢中則有米做的“熱面皮”。作為一種極具包容性的小吃,它打破了地域和流派的限制,在陝西境内從北吃到南,外形有薄有厚,原料有米有面,吃法有涼有熱,風味各有千秋。
▲ 岐山擀面皮。攝影/陳倉識火
一方面它是陝西人共同的味覺記憶,是“三秦套餐”中的C位,占西府小吃的“半壁江山”,是漢中人溫熱的鄉愁……每一種涼皮,都有當地居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情結。
▲ 西安人的三秦套餐中,涼皮是果腹的主力。 攝影/MovingX 圖/圖蟲·創意
另一方面它又是頗具争議的食物,在“陝西涼皮江湖”中,最廣為人知的有四大流派——西安麻醬涼皮、秦鎮米皮、漢中面皮以及岐山擀面皮,論風味,怕是誰也不服誰。
千萬别和寶雞人說“涼皮”!
“你可千萬别在寶雞說來碗涼皮哈!”
攝影師“陳倉識火”如是說。因為在寶雞的面皮店裡,根本沒有“涼皮”一說,西府人眼裡的天下“涼皮”四大派,估計是岐山擀面皮、西府醋粉、蒸面皮和烙面皮,頗有一種“天下涼皮入吾碗中”的自豪感。
▲ 吃面皮,要從娃娃抓起!(圖片已獲人像授權)攝影/陳倉識火
西北涼皮,起源看陝西,而陝西涼皮界的王者,就是西府寶雞。畢竟這裡“官宣”的十三種地方小吃中,就有五種不同類型的“涼皮”——
西府醋粉口感奇絕、酸中帶辣,竟然是用釀醋剩下的醋糟混合麥面制成的;大火蒸制,口感綿軟的蒸面皮,入口像是“碗中有朵面做的雲”;柔火烙烤,風味獨特烙面皮,散發着小麥烤制後的成熟香氣;如果加上噴香的肉汁臘肉,就成了面皮PLUS版——燒肉面皮。
▲ 寶雞的燒肉面皮,大塊肉片,西北人就是實在!攝影/陳倉識火
但寶雞人最愛的,還是發源自岐山的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作為陝西面皮四大花旦之一,首先名字就顯得與衆不同,一個“擀”字展現出它的做法和特點——相比其他地方将面或米漿調和成糊狀,放到蒸籠裡蒸;擀面皮是先成面,然後再蒸,蒸前要用擀面杖壓成長橢圓形,因而口感偏硬偏韌,更加筋道。
▲ 切成片狀的擀面皮。攝影/陳倉識火
寶雞人吃擀面皮,已經到了“從心所欲”的境界。簡簡單單三樣配料:鹽水、純糧釀造的岐山香醋、秦椒面制成的油潑辣子,鹹鮮酸辣,唇齒留勁;再配上洗面留下的纖維煮成形似雞肉的面筋,飽吸了調料汁水,很多人吃面皮,就是為了這口面筋。
▲ 面皮夾馍,“主食大省”的人碳水攝入量太恐怖了。攝影/陳倉識火
更狠的吃法,則是“主食 主食”的面皮夾馍組合——剛烙好還燙手的夾馍,口感還帶着脆,夾入筋道的面皮,一股腦塞入調料,味道絕不比肉夾馍差!吃的過程中湯料滲出夾馍,把餅皮軟化,形成一種“軟硬兼施”的狀态,盡顯陝西“主食大省”的風範。
配着擀面皮吃的食物就更多了,最常見的是甑糕醪糟或雞蛋醪糟,酸辣的面皮與酒香味的醪糟相得益彰;或是蒸碗豆花、來碗豆面糊,甚至早餐配一個菜盒,都算是西府人的常規操作了。
▲ 甑糕醪糟,搭配擀面皮是一絕。攝影/陳倉識火
涼皮放麻醬?北京人狂喜!
作為一省之省會、十三朝古都,西安對于涼皮的包容性極強——涼皮界四大“當家花旦”在西安城中都随處可見,然而論及起源于西安城的涼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麻醬涼皮。
▲ 疊羅漢似的一碗碗涼皮。 攝影/圖瑞 圖/圖蟲·創意
麻醬涼皮,有時也稱為“釀皮”,有說法是認為西北方言裡的“涼”和“釀”讀音近似。在陝西農村,用小麥面蒸的涼皮一般叫釀皮,吃法和做法跟米皮面皮大同小異。但在西安回坊中,除了放醋、鹽、油潑辣子外,還要放芝麻醬,于是便把回坊的這種涼皮叫做麻醬涼皮。
▲ 對于西安來說,涼皮不僅是一種小吃,更是一個大有可為的産業。 攝影/圖瑞 圖/圖蟲·創意
釀皮的特色,在于不洗面筋——大多數涼皮的制法,都是用和好的面團,在水裡洗(rua)面,洗掉的澱粉即是涼皮的原料,而瘦身後變黏乎的膠狀面團,便是剩下的面筋蛋白(生面筋)。減少rua面的次數,制成的涼皮肥厚、味足,更有種小麥的香氣。
麻醬涼皮的靈魂在芝麻醬,就像是北京人鐘情的“麻醬涼面”,面隻是填飽饑腸的附屬,麻醬才是撫平味蕾的核心。北京的芝麻醬勝在純粹,淺咖色、帶苦味、小磨香油,像是故宮那麼厚重;西安的麻醬涼皮則包容,十幾味調料為麻醬增香,如同長安城一樣鮮活。
▲ 一半是涼皮,一半撒辣子。 攝影/圖瑞 圖/圖蟲·創意
一份地道的麻醬涼皮,麻醬量足濃郁、釀皮軟糯爽滑、油鹽醬醋調味恰到好處,不少人甚至吃涼皮,連湯汁也一飲而盡,再搭上一份臘牛肉夾馍,蘸一下碗底殘留的麻醬,酥脆和醇厚、肉香和麥香、臘汁和麻醬,都在這一刻交織纏繞。
南北方争甜鹹,陝西人分米面
米皮,是飲食界的“秦嶺”——它憑一己之力聯結南北,以米為原料,以面為形态,解決了“南米北面”的争端。最知名的兩種“米制涼皮”,當屬秦嶺北麓的秦鎮米皮,和秦嶺南坡的漢中面皮。
秦鎮的皮子繞長安
“乾州的鍋盔岐山的面,秦鎮的皮子繞長安”,上乘的秦鎮米皮,猶如一張光潔的宣紙,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著稱。
▲ 秦鎮米皮。攝影/陳倉識火
淘米如同大浪淘沙,把籼米淘淨後浸泡30分鐘,撈出再放置10小時左右,用石碾碾成面粉狀,做米漿的訣竅就是慢,徐徐加水攪成米漿;蒸米皮如同制作宣紙,小心抹平、旺火蒸熟,每一張都要輕輕抹一層菜油;切米皮則如快刀斬麻,有專門的刀和刀法——長近1米的大鍘刀一定要用巧勁,刀起刀落,整整齊齊。
▲ 攤米漿如同制作宣紙,得小心抹平,不起褶皺。攝影/陳倉識火
秦鎮米皮的佐料更是講究,不放醬油、少放醋,嫩豆芽、小芹菜,開水鍋裡焯一下,最後好不好吃,關鍵要看辣子了!先用十幾種配料做成香料,将辣椒用小火焙出香味,以五斤油,一斤辣椒的比例,将油分3次倒入辣椒,最後還不忘用醋來激香和白糖潤色,這樣酸味醇香又紅潤厚重的油潑辣子才算大功告成。
▲ 秦鎮米皮不是澆辣子,而是蘸辣子。圖/網絡
蘸辣椒油的時候,要拎一小撮涼皮放進辣椒碗裡去蘸,調好後白中透着紅,紅裡透着香,薄而細,筋而柔,軟而嫩,爽而涼。再加上秦鎮的一口香小油糕和一碗稀飯,就成了秦鎮特色版的“三秦套餐”。
“南米北面”的集大成者
在漢中,無論是米糊蒸的米皮,還是薯類,蕨類的澱粉蒸的皮兒都一律叫面皮。到了西安後,據說是為了區分和擀面皮和秦鎮米皮的區别,才叫成漢中“熱米皮”。
相比于涼皮的“倔強”,用大米制成的漢中面皮更加溫柔,充滿了南國風情。入口軟糯,不需要費力咀嚼,溫和的面皮自然融化在唇齒之間,散發出迷人的稻香,每一口都是大寫的滿足。
▲ 沒有一個漢中人,不愛吃面皮。 圖/視覺中國
标準的面皮吃法,先切成幾段寬面片子,用手一抄碼在墊有黃豆芽的碗裡,澆上鹽、醋、醬油和蒜汁及多達幾十種調味香料熬成調料水,最後再用大勺澆上滿滿的由幾十種調料配置成的秘制辣椒油,一碗紅彤彤、油亮亮,集光、滑、細、柔、韌、糯等諸多特點的面皮就上桌了。
▲ 漢中面皮。攝影/陳倉識火
漢中人的早餐,往往就從一碗面皮開始,最佳搭檔無疑是一碗菜豆腐。菜豆腐并非是“菜 豆腐”的簡單組合,而是用漿水代替鹵子制成的豆腐,口感微酸香濃,與面皮的熱辣相得益彰。
當一碗熱氣騰騰,足有指寬的漢中面皮端上來,下面是黃瓜絲、黃豆芽、土豆絲、芹菜、菠菜等“底墊子”,上面澆上十縣一區各不相同、每家每戶又獨門熬制的“油辣子”,搭配一碗濃香的菜豆腐,咬一根酥香的鍋貼。這樣一口熱辣又軟糯的面皮,正是漢中人舌尖上的“溫柔鄉”。
▲ 吃漢中面皮最常搭配的菜豆腐。攝影/陳倉識火
對于陝西人來說,涼皮就像是一根玉帶,貫穿着巍峨秦嶺,連接起南北三秦,更是牽扯着每一位外地遊子的鄉思。
- END -
文 | 趙興華
編輯 | 九月
誰才是你眼中的“涼皮界王者”?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内容
未經賬号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