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已經變成一種共識,可以說是中國人心目中,無法抹去的團圓情結。對于離開家鄉遠離父母的人而言,最期盼的日子就是春節。
因為回家過春節不僅可以解思鄉之愁,而且還能見到年邁的父母和家鄉的親人。
春節有很多需要大家了解的習俗和禁忌,雖然很多習俗都已經跟不上時代步伐了,但作為獨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也蘊含了獨特的人文魅力。
例如,貼春聯就是一個特别講究的習俗,過年習俗親人去世3年内,為何不能貼紅春聯?現代年輕人已少有人知。年關将至,不妨學習一下。
第一、為了表達對逝者的尊重
春節固然是一個普天同慶的重要傳統節日,可是對于失去親人的人來講,越是熱鬧喜慶的節日就越傷心。
因為看到别人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歡聲笑語地過春節,就會想到逝去的親人,這種觸景傷情的心情,恐怕隻有經曆過的人才懂。
在我國農村地區有一種習俗,親人去世三年内不貼春聯。因為春聯的顔色是紅色的,并且寓意喜慶、祥和、美滿。
如果家中有人過世,而不顧别人的看法貼春聯,就會被大家認為是無情無義的不孝之人,最重要的是也是一種不尊重逝者的行為。
而三年内不貼春聯,正應和了古人“守孝三年”的說法。《論語,陽貨》中曾記載過一段,孔子和學生宰予的對話。
宰予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
宰予問孔子親人故去三年已經很久了,但是作為君子卻應該“三年不為樂”。孔子則說親人逝去後依然錦衣玉食,你能心安嗎?
可見古人早已經立下了規矩,家中親人去世三年内,絕對不可以大肆娛樂,更不能貼春聯。
即使根據當地的規矩需要貼春聯,也應該選擇貼藍底白字的春聯。因為紅色象征着喜慶,而親人去世本應該悲傷、悲痛,絕對不是值得慶祝的事情。
第二、屬于傳統文化範疇自《周禮》出現之後人們才開始知禮、講禮,親人去世三年不貼春聯,看似是一個陳舊的傳統文化習俗,但這并不意味着陳舊就是糟粕。
一壺老酒,隻有曆經沉澱才能曆久彌珍,所以千百年來傳承的傳統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中,早已變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标準。
雖然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落後,但是很多值得後人記住的傳統文化,卻在農村人的口口相傳中保留了下來。雖然說很多傳統思想都具有迷信色彩,但是卻不失為一種文化特征。
親人去世三年内不貼春聯,看似是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可實際上卻蘊含着古老的孝道。
在古代社會中家中父母去世,孝子賢孫必須要在墳墓旁搭建靈棚,無論是娶妻、嫁人、科舉等,都要為守孝讓路。
即使已經入朝為官,也要回“丁憂”三年為親人守孝。每天都要身披孝服、焚香燒紙,可見古人對孝道的重視程度,早已經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而這親人去世三年内不貼春聯,已經變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傳統文化。雖然曆經上千年的發展,但依然深植于農村。
第三、後人對逝者的特殊緬懷方式
《孝經》有雲: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緻其敬,養則緻其樂,病則緻其憂,喪則緻其哀,祭則緻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争。”
可見事死者如事生者的思想, 早已經轉化為一種孝道了。
在廣大農村地區雖然人們的生活可能很窮,但是對于孝道卻不敢有半分怠慢。一旦家中至親去世不僅會傷心至極,而且内心中也會一直謹遵孝道。而親人去世三年内不貼春聯,就是他們表達孝道的一種方式。
或許很多人認為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在父母活着的時候多孝順,即使他們去世了也問心無愧。但實際上一個真正懂得孝道有孝心的人,無論是父母生還是死,都會一如既往地盡孝。而死後盡孝除了在誕辰、祭日焚香燒紙之外,還表現在生活的各個細節中。
結 語
“人死為大”在中國人的思想中早已經根深蒂固,在“事死者如事生者”的思想影響之下,孝道幾乎體現在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親人去世三年之内不貼對聯,雖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卻能夠見微知著地體現一個人的孝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