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麥的種植管理過程中,我們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小麥要高産,七分種、三分管”,雖然有些許誇大,但也足以反映出高質量播種對小麥最終産量形成的重要性,隻有高質量播種,才能實現麥苗“齊、壯、勻”。那麼,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播種?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施足底肥、精細整地、選用良種、合理密植等,同時也要做好良種與良法相配套、适期播種等工作。
要想苗齊、苗勻、苗壯,選種和種子處理很關鍵
随着育種的發展,當前通過國審和省審的品種就有上千種之多,不同品種在種子性能的培育上也各有側重點,更别說還有很多以次充好和假冒僞劣的種子。因此,選種和播前的種子處理就很關鍵。
1、認真挑選小麥品種
在進行小麥品種選擇時,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選擇已經通過國審或省審并在當地種植年限超過2年及以上,産量表現穩定的品種。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氣候條件又不盡相同,不要聽信一些主播誇大其詞的宣傳而盲目跟風,沒有絕對的高産品種。
二是重點考慮抗寒及抗倒伏品種。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凍害和倒伏是最常發的兩個生理性災害,對産量構成嚴重威脅,在選種時要側重抗寒及抗倒伏性能。
例如小麥品種分為春、半冬、冬性三種類型,其品種抗寒性表現各不相同,選擇不當,極易因凍害、抽穗延遲、不抽穗而造成減産。一般而言,北方地區冬小麥應選擇強冬性或冬性品種;黃淮海冬小麥應選擇半冬性品種;南方地區冬小麥應選擇半冬性或春性品種。
三是根據土壤肥力水平選種。土壤條件好、肥力高的田塊,側重于選擇增産潛力大的品種,土壤條件差的田塊則應側重于抗旱品種的選擇。
四是根據往年病害流行程度選種。近幾年極端天氣頻發,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控帶來不小挑戰。尤其是主要病害赤黴病、鏽病、白粉病、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黑穗病等呈現出逐漸高發态勢。不同地區、不同氣候條件發病輕重也有差異,而不同小麥品種對抗病性的培育也不同。因此,在挑選小麥品種時,要根據往年病害發生情況,側重選擇抗病品種。
2、播前種子處理很關鍵
在播前對種子進行處理,是保證小麥苗“齊、全、壯”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降低生長期病蟲害發生幾率的重要措施。播前種子處理主要包含曬種和拌種兩個關鍵步驟。
播前曬種
在播前進行曬種,不但能打破種子休眠和提高種皮透性,提高種子播種後的發芽率,還可以殺死種子攜帶的病原菌和蟲卵,降低生長期病蟲害的侵擾幾率。
具體的做法是在晴好天氣,将種子以5~7厘米厚度,均勻攤放在席葦或防水布上晾曬2~3天,白天勤翻動,夜間堆起并蓋好。曬種工作可在播前30天和10天各進行一次,在曬種時為防止燙傷切忌直接将種子攤在地面。
播前藥劑拌種
當下,很多種植戶朋友對藥劑拌種存在很大的誤區,甚至是為了拌種而拌種,使得拌種的作用大打折扣。拌種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土傳和種傳病害以及蟲害對小麥生長期的危害,尤其是近些年稭稈還田、連作、旋耕不深翻、極端天氣頻發,使得病蟲害呈逐年高發态勢。因此,播前藥劑拌種就成為降低病蟲害為害的重要措施。
在拌種時,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因為選擇的藥劑越多,對種子的傷害也就越大,甚至會起到反作用。因此,一定要根據往年麥田病蟲害發生情況重點預防。
對于小麥全蝕病發病較重田塊,可選擇含有效成分矽噻菌胺或苯醚甲環唑 咯菌腈的拌種劑;黑穗病、根腐病、枯萎病發病較重田塊,可選擇含有效成分苯醚甲環唑、戊唑醇等拌種劑;鏽病嚴重田塊可選擇有效成分為三唑酮等的藥劑;白粉病、紋枯病發病較重田塊可選擇粉鏽甯、烯唑醇等拌種劑。
蟲害方面主要有地上害蟲蚜蟲和飛虱,可選擇含有效成分為吡蟲啉或噻蟲嗪的殺蟲劑進行拌種,地下害蟲可選擇辛硫磷或毒死蜱進行拌種。
另外,為了提升種子的活性和抗逆能力,促進出苗,在拌種時還可加入一定量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如每升水加入0.5毫升的芸苔素内酯。
拌種時,按照先拌殺蟲劑,後拌殺菌劑和調節劑的順序進行拌種。首先,先将殺蟲劑按照藥劑說明兌水稀釋,用拌種機或噴霧器均勻拌種後,堆悶5小時左右後攤開晾幹,臨近播種前,再用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拌種,晾幹後即可播種,随伴随播。
要想苗齊、苗全、苗勻,播前整地有講究
冬小麥播種期處在秋季,而這一時期病蟲害的活動比較猖獗。尤其是稭稈還田,容易攜帶病原菌和蟲卵,為避免危害下茬小麥,進行精細化整地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管理措施。
首先,在前茬作物收獲後,及時對稭稈進行粉碎,要求殘留稭稈長度不大于5厘米,并均勻覆蓋土壤表層,然後翻耕整地,翻耕深度以25厘米左右為宜,如果是旋耕作業,旋耕深度也應達到15~20厘米,且連續旋耕年限不超過三年。
如果往年地下害蟲危害嚴重,将3%辛硫磷顆粒等和細土攪拌均勻後,撒施于土壤表面,然後再進行旋耕或翻耕。耕地後把土壤耙碎、耙細,達到耕作層上虛下實,土壤表面平整細碎,從而為培養壯蘖打好基礎。
關于底肥的施用,在以前的文章中已多次提及,在這裡就不贅述,有需要了解的種植戶可翻閱查詢或以遵循當地施肥習慣為主。
要想苗齊、苗全、苗勻,适期播種很重要
播種期的管理工作,主要包含确定播種期、确定播種量和精細播種。
确定播種期
其實,播種期是一個倒推的日期,目的是保證在越冬前小麥苗能形成壯苗。壯苗的判斷标準是越冬前小麥主莖的葉片總數達到6~7葉,分蘖數達到2~3個,這樣的苗情有利于豐産。過早播種,雖然對分蘖有利,但卻容易遭受凍害而形成死苗;而播種過晚,導緻分蘖數量少,不利于後期成穗。在越冬前要實現壯苗,春性品種的積溫需要達到570~645℃,半冬性品種需要645~720℃的積溫(日平均氣溫從播種降到0℃之前的的總和)。一般來說,在當地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5℃~18℃為最适播種期,這樣就能保證在越冬前春性品種達到6葉一心、半冬性品種達到7葉一心的壯苗。
确定播種量
基本苗是實現合理密植的基礎,而基本苗是由播種量來決定的,通常以“四定”來确定适宜播種量。即以土壤肥力高低确定産量,以目标産量和品種的穗粒重來确定合理穗數,根據穗數和單株成穗數确定基本苗數,再根據基本苗數和品種千粒重、發芽率及田間出苗率等确定播種量。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留給科研人員,我們隻需要根據自身條件按照以下結論确定播種量。
對于大多數品種而言,在适期播種的條件下,高産田每畝的播種量為7.5~10公斤為宜,普通田塊每畝的播種量以10~12.5公斤為宜,寬幅條播每畝的播種量以10~13公斤為宜。受氣候等因素影響晚播,每晚播一天播種量增加0.25~0.5公斤,但總播種量不應超過15公斤。
在實際生産中,許多種植戶朋友為了追求産量,盲目增加用種量,這種方法極不可取。一方面,用種量過大,植株間争奪養分和光照,導緻擁擠徒長和田間透光性差,為後期病蟲害高發和倒伏埋下隐患;另一方面,田間苗數增加,會影響小麥分蘖,導緻單株分蘖數減少,不利于成穗。所以,建議種植戶朋友在保證基本苗數的情況下,可通過促進多分蘖、成穗的方法來提高産量,而不是增加用種量。
精細播種
在播種方面,要注意的是墒情合理、播種方法和播種深度,以及播後壓實。
适宜小麥發芽及苗期生長、分蘖的土壤含水量為70%~80%,判斷的方法是抓一把表土,稍微用力攥成團後,在身體站立狀态下自然落下,如果土團能夠散開則說明适宜播種,如果太幹就要在整地前澆底墒水,過濕則要及時散墒。
在播種方式上,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寬窄行(寬行18厘米、窄行12厘米)或等行距(15厘米)播種兩種方式,這其實是不合理的,因為不同品種,其株型、葉片面積及數量都不相同,會對後期的長勢和分蘖成穗造成影響。建議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根據所選品種,選擇合理的播種方式。
播種過淺(距地面小于2厘米),影響越冬前和開春分蘖不說,還容易導緻越冬期分蘖節幹枯,又容易引起倒伏與早衰;而播種過深(距地面大于5厘米),出苗需要消耗過多養分,不僅會導緻麥苗漲勢弱,長出的分蘖瘦弱難以成穗,而且易感染病蟲害。因此,合理的播種深度不僅利于出苗,也能夠促進分蘖和形成壯蘖。在生産上一般要求分蘖節應距離地表2~3厘米,對應的播種深度為4~5厘米。當然,如遇到去年一樣土壤濕度過大,為防止出現爛種,播種深度可适當淺播至3厘米。
在播種後,我們通常有播後壓實的操作,其主要目的是壓實耕層保墒,同時也兼具壓碎土塊平整土地的作用。在正常年份這樣操作無可厚非,但在遇到土壤含水量較高的年份,建議将壓實時間推後至出苗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因為含水量較高時,要求散墒而不是保墒。
總之,播種工作看似簡單,但其實内在門道不少,在保證苗齊、苗全、苗壯方面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是産量形成的關鍵性因素,一定要引起種植戶朋友的高度重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