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什麼還用律法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什麼還用律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21:32:39

如果說我國古代哪個時代是思想啟蒙時代,相信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确,春秋戰國是我國古代曆史上思想發展最為重要的階段,諸子百家的百家争鳴給了社會發展很多的啟發,後世的很多治國理念,也都是由諸子百家的學子們提出并且付諸實施的。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什麼還用律法(漢武帝推崇儒家)1

比如說,戰國時代秦國應用的法治以及後來大秦帝國推行的政治理念,這些都是采用了法家的思想,以法為中心來制定一套合适的治國體系,讓君主達到集權的目标,并且通過法令來給平民百姓的行為進行約束。

儒家學說,道家學說在後世中被廣泛應用

又比如說,漢武帝之後推行的儒家學說,以儒家觀念中的“三綱五常”為核心制定了一套對于君主有利的君臣關系,讓社會達到相對來講比較平和的地步。當然,在這些措施實施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道家學說的應用。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什麼還用律法(漢武帝推崇儒家)2

比如說漢朝初期,那時中原地區剛剛結束了紛亂,社會生産力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平民百姓生活水平急劇降低,人口也變得相對稀少,此時漢朝的統治者并沒有過多的幹預平民百姓的發展,而是将民生放給民衆,不過度約束他們的行為,也不過量向他們索要賦稅和徭役,在一定程度上恢複了民生,并且創造了“文景之治”這樣盛世。

而這樣的方式其實就是道家在“無為而治”的理念之下推廣而來的,講究順應天時,順應自然,不過多地幹涉百姓的生活,要與自然相輔相成,而不是想要征服自然,這也與我們現在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有着不謀而合的地方。

諸子百家學說存在有合理性,卻不“救世”

所以由此來看,諸子百家每一家的存在其實都是合理的,但他們的主張放在戰國時代卻并不适用,百家都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發展起來的,但春秋戰國時代最為鼎盛的勢力是應用了法治的秦國,可以看出在當時諸子百家主張的救世觀念面前,法家是最有作用的。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什麼還用律法(漢武帝推崇儒家)3

換句話說,其他學派的觀念都達不到“救世”的目标,那麼為什麼諸子百家的存在合理卻無法達到在戰國時代救世的目标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諸子百家為何合理存在卻不能救世?

諸子百家理論本質上沒有問題

其實關于合理這個詞的理解,我們要相對來看,我們說諸子百家的存在合理,那是因為他們對于社會環境有着不同的影響,在不同層面的應用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而所謂的合理。恰恰是他們在不同的曆史發展階段應用而得出的結論。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什麼還用律法(漢武帝推崇儒家)4

但是,放在戰國時代的時候就不同了,我們單從春秋戰國時代來看諸子百家,就會發現他們的學說理論在本質上沒有問題,可是理論終究是理論,當理論與現實相碰撞的時候,理論的作用就顯得極其渺小,也就是說,雖然他們的理論合理,觀念沒有邏輯上的錯誤,但是卻并不适用于那個時代,而且下來我們從如儒墨道法這四個學派來逐個分析。

儒家學派是封建正統思想,卻不适合春秋戰國時代

儒家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的正統學說,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的地位比其他各大學派都要優越,而能夠在封建時代裡延續兩千多年并且不斷地進行發展,儒家學說的合理性就不需要再多說了。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什麼還用律法(漢武帝推崇儒家)5

  • 孔子:克己複禮,主張仁政

但是在戰國時代裡,儒家學說是與時代不相符的;春秋戰國的儒家觀念我們大緻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來看,一個是孔子的階段,孔子主張克己複禮,也主張仁政,也就是說想要諸侯各大國都能夠回到周朝的統治之下,尊奉周天子的絕對權威,而天子也要實施仁政,關心民生。

  • 孟子講求仁義道德,主張階級觀念

再一個就是孟子,孟子對于仁義道德比孔子更加推崇,而且孟子也有一種階級觀念,但同時孟子也非常講究民權,在他遊說魏惠王時曾經說,希望魏惠王能夠從百姓的養、生、喪、死等各個方面出發,解決百姓生存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百姓們的圖謀也就會消失。

确實,人們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為的不就是一個利益嗎?為的不就是一個生存問題嗎?如果能夠解決人們的生存問題,能夠解決人們的相處與生活問題,讓每個人都達到平安和樂的狀态,那麼這個社會的矛盾不就能夠減少許多了嗎?這也就是孟子的王道觀念。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什麼還用律法(漢武帝推崇儒家)6

說君主是不能夠從平民百姓身上圖謀利益,君主隻不過是平民百姓的代表,他要做的就是為百姓們謀求更好的生活,不能夠言及利益,也不能與其他的國家追逐利益。

其實這樣的觀念在理論的邏輯上是沒有問題的,和平穩定是人們一直以來的夢想,能夠不為生活而過度奔波,能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夠一家團結平安和樂,社會矛盾自然會減少。

但問題在于,這樣的理念可能在春秋戰國實施嗎?答案是不可能

因為春秋戰國時代本身就是諸侯紛争的年代,各大諸侯國之間之所以會出現戰争就是因為一個利益問題,當此之時,諸侯們如果想要生存,那麼必先要尋求利益,必須要壯大國家的實力,依據孟子所言的狀态或許可以達到穩定,但經曆的時間太過長久。

一個諸侯國的國君如果把絕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百姓的養、生、喪、死等方面,那麼這個國家其他方面的發展有當如何呢?戰國時代的格局變化瞬息萬變,如果一個國家不能夠在短時間内獲得國力提升,那麼連生存都是問題,又如何去保證民生呢?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什麼還用律法(漢武帝推崇儒家)7

而作為一個諸侯國君,保證國家生存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其他國家身上獲得利益,或者與其他國家拉開利益差距,這才能保證自身的地位,像孟子所言的不談利益是不可能的;或許到了太平時段,到了大一統王朝到來的時候,一個明君是可以處處為百姓着想的,因為到那時,國家的生存就不存在着大問題了,但戰國時絕對不可以。

孔子所說的克己複禮,則是一種讓曆史倒退的行為

因為時代的發展,周王朝的政治制度才表現出了弊端,想要再次恢複周王朝的統治本身就沒有可能。所以說,儒家提出的仁政觀念,提出的王道理念,提出的民生政策等,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戰國時代這樣一個以戰争為主的年代,實施這樣的政策無異于讓國家的發展近乎于停滞,隻能夠變成别的國家刀俎上的魚肉。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什麼還用律法(漢武帝推崇儒家)8

墨家觀念:兼愛與非攻

墨家的觀念是比較草根的,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就是一種無差别的愛,比那個儒家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還有更進一步,要求平民百姓愛自己要像愛别人一樣,君主為自身要和為百姓一樣,如此一來,大家就能夠獲得絕對意義上的平等。

畢竟如果在一個人心中自己與别人處在同等的位置上,那麼還會有人為了利益而紛争嗎?自然是不會了,這樣的邏輯推理也是正确的吧?但是,這與現實生活相符嗎?與人的特點相符嗎?當然不。

我們不能說人都是自私的,但是人都有趨利避害的一方面,在每個人心目中,自身與他人也絕對不是完全相等的,沒有一個人愛自己跟愛别人一個樣,也沒有人愛自己的孩子跟愛别人的孩子一個樣,人與人之間絕對會有差距,這個差距可能因為階層,也可能因為個人認知,但無論如何,人和人不可能完全平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什麼還用律法(漢武帝推崇儒家)9

  • 墨家推崇鬼神的存在

墨家的觀念本身與現實社會甚至與人就是脫節的,所以為了彌補這樣的漏洞,墨子又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解決方案。比如說,推崇鬼神的存在,這多多少少有些威脅的味道在,說如果人都能崇尚兼愛,那麼神就會獎勵他,如果一個人不奉行兼愛,那麼鬼就會懲罰他,由此來達到人人都能兼愛的目的。

但問題在于,鬼神之說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境遇是好是壞不可能全部由鬼神相結合,比如說一個好人也會生病,一個壞人甚至也會走運,這又如何通過鬼神學說來解釋呢?難道說鬼神沒有作用了嗎?又或者說人的境遇不單純的與鬼神有關?

可是如果人的境遇不是單純的由鬼神來決定,那麼又如何讓所有人都在鬼神的監督之下實施兼愛呢?所以,這本身就是一種理想化的解決方案,放在現實社會中,人還是要由人來監督才可以。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什麼還用律法(漢武帝推崇儒家)10

  • 墨子提出精英治國理念

所以,墨子又提出來精英統治理念,找一個絕對意義上的聖人來做天子,再次的人做國君,以此類推;這個天子必須是明察秋毫、神通廣大的,如果有這樣的人來做天子,比他稍微差一點的人做國君,再差一點的人做鄉長、裡長,那麼這個國家體系确實是比較完備的,各個階層的人也确實能夠達到精英統治的目标。

但問題是,這個聖人的标準是由誰來定義的呢?墨子嗎?還是由平民百姓?恐怕都不是,那麼又如何确保這個人就是真正的聖人呢?所以,無論是墨子兼愛的理念,還是墨子為了自己兼愛的理念而提出的解決方案,這一切都是一種理想化的行徑。

理論上來講,如果人人相同,那麼确實就沒有了利害紛争,如果人人都相信鬼神,那麼也就能夠對所有人進行監督,如果真的能夠實現各個階層的精英統治,那麼社會必然會順遂,但問題在于這些都與人的特點是相違背的,隻能夠是一種理想,就像我們現在追求的人人平等一樣,隻能夠是一種理想,很難成為現實。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什麼還用律法(漢武帝推崇儒家)11

道家提倡無為而治

道家核心理念是無為而治,而在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當中,崇尚的是一種類似于原始社會的生活形式,他認為在原始社會裡利害紛争相對較少,沒有那麼多的利益糾葛,人也沒有那麼聰明,沒有那麼多欲望,所以社會發展相對安定,如果當下時代的人能夠向原始社會的人那樣沒有那麼多智慧,沒有那麼多念想,那麼當下時代也可以變得相對安定。

所以,人要去智,也要去欲,做到相對糊塗,恢複到原始社會的狀态;這麼來看,老子的觀念也沒有理論上的邏輯問題,一個人想的多了,想要的就多了,而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各種各樣的手段也就變多了。

如果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沒有多麼聰明,從一開始就沒有多少想要的東西,那麼後續的手段不也就沒有了嗎?就像原始社會一樣,人們不聰明,想要的少,社會矛盾就少。可是原始社會的人不聰明和想要的少是他們本能上想要達到的一種狀态嗎?其實不是,是他們沒有辦法達到其他的狀态。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什麼還用律法(漢武帝推崇儒家)12

也就是說,在人們的進化過程中,原始社會的人智力不高,能夠積累的社會财富也少,人們本身就一貧如洗,還要争什麼呢?人們本身就智力低下,能有多少想要的呢?可是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就不同了,春秋戰國時代人的智力已經發展到一個階段,社會财富也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要人們再回到一貧如洗的境況,可能嗎?所以說,老子的主張也是比較理想化的。

結尾

綜上所述,儒家、墨家、道家,他們本身的核心觀念沒有太大問題,在理論上沒有邏輯錯誤,如果能夠達到他們所說的境界,那麼社會也必然按照他們規劃的方式發展,隻是問題在于他們的理想方式很難在現實社會中應用

所謂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就是這樣的,理論上的行為與邏輯都說得通,但是到現實社會中,因為人本身特點的影響,因為時代發展的影響,理念沒有辦法推廣,就像一個高樓大廈沒有地基一樣,規劃的再高再好也都是搖搖欲墜的。所以,任何一種行為理念的提出都要與現實社會相符合,不然是沒有辦法達到救世的目的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