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玮/文(頭條号簽約文章)
因為在《論語》裡說了一句“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的話,加上孔府宴又被後來的官方吃客們奉為“天下第一官府宴”,所以,吃界的很多人都把孔子追認為一個美食家,并用他貌似美食的理論老教導後世吃貨的飲食人生。
這其實是後世對孔子乃至對儒家飲食觀的一種誤讀,如果稍微翻閱一下《論語》及其儒家經典,就會發現,這種認識是一種誤讀。
被現代人多次提及并被當作“飲食聖經”的孔子關于飲食的直接論斷主要集中在《論語·鄉黨》篇第八節。我們稍加整理,現摘抄如下:
1、孔子是個美食家?
這一節,孔子開篇就說:
食不厭精,脍不厭細。
——《論語·鄉黨》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糧食越精細越好,切的肉條越細緻越好。
随後,孔子又連續說了八個不食,分别是:
2、孔子其實是個粗食主義者在《論語》的其他章節裡,孔子也常常談及他的飲食思想。雖然隻是漫不經心的寥寥幾句,卻是孔子一貫思想的精髓和靈魂。
在《學而》篇裡,他是這麼說的?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學而》
看到這句話,簡直吓一跳。孔府宴天天整得那麼煞有介事的樣子,又是滿漢全席、又是升官宴、又是壽宴的,還有自家釀的孔府家酒。孔子還要這麼說,究竟他那句話是忽悠人的?
還有在《裡仁》篇裡,他是這麼說的: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于議也。
——《裡仁》
什麼意思?就是說:一個上進的青年,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學問之路上,對那些吃飯挑肥揀瘦的,要鄙視他們,不要和他們談論軍國大事。
剛才,他不還在主張“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嗎?在這裡,為什麼又要這麼說?這裡面有什麼背景?
還沒完呢,在《庸也》篇裡,他借誇獎顔回時說:
子曰: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庸也》
他在衆弟子面前誇獎顔回說,你們瞧瞧顔回,吃飯從不講究,吃一盤子剩飯,喝一瓢子生水,雖然在街頭陋巷混,還能自得其樂,真是賢士一枚啊!
而在《述而》篇裡,關于吃飯的論述,最能代表孔子的思想,他說: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述而》
意思就是,一個有偉大追求的人呐,吃簡樸粗陋的飯食,能有瓢生水喝,睡覺的時候枕着自己的胳膊睡,就已經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了。
這些話和他在《鄉黨》篇裡關于飲食的論述,充滿了尖利的矛盾,簡直就不是一個人說的。那麼,他哪些論述才是真的?其中的背景和原因到底是什麼?
3、孔府宴和孔子一點關系也沒有
我現在,可以鄭重地告訴你們,孔子不是個美食家,他對吃飯不講究。“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所安”、“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樣的飲食價值觀,才是他的核心思想靈魂。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個什麼人涅?
他是個有追求的貴族後裔,雖然到他這個時代,在兵荒馬亂的春秋年間,他貴族的身份已經沒落。但他一直想恢複祖上的榮光,并以此為理想,始終走在“克己複禮”的大路上。
孔子所謂的“克己”,就是約束自己,即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
所謂的“複禮”,就是恢複周朝的禮制。在孔子的時代,他認為諸侯國把天下搞的世風日下,禮崩樂壞,人心不古。所以,他才周遊各國,希望重新恢複周朝的禮制。
但他的理論顯然隻适合中央集權制社會,在那個諸侯争霸的年代,他的理論太不合時宜了。所以,這二哥的一生既沒有吃到什麼好吃的,也沒能實現多大的理想抱負。
從這個角度上再來解讀孔子的飲食理論,就非常好理解。他的學生以及後代的儒家大師之所以把他關于飲食的理論歸集在《鄉黨》篇裡。主要就是因為,在古代,鄉黨所指的就是“鄉飲酒禮”。每年的“鄉飲酒禮”其實是一場大規模的民風現場教育活動。他在這裡所談的“飲食主義”就是對“鄉飲酒禮”飲食禮儀規範的一次總結。
這裡面,既包括祭祀敬獻食物的禮儀,也有待人接物的行為規範。
綜合地說,他的這個主張是一種“下對上”的禮節,而并非他個人吃飯的講究。非要把他說成是孔子的美食觀,既不符合他的核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孔子的一生,也沒有什麼條件和機會在吃上來講究。
至于後來衍聖公府上的“孔府宴”,那是在他死後的一千多年後,中央朝廷為了實現某種教化萬民的目的,而擺設的一桌專門接待官員的政治飯。這個後來的孔府宴,孔子不但一口沒有吃過,而且,和他本人以及他的飲食理論也已經都沒有任何關系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