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見明皇圖》局部
唐玄宗李隆基,亦稱唐明皇。
唐高宗李治和武周皇帝武則天之孫,唐朝第五任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生母窦德妃。
曾聯合姑母太平公主發動政變,促使父親李旦複位。
延和元年(712年),李隆基受禅即位,改元開元。
在位共四十四年,至德元年(756年)被迫禅位太子李亨,寶應元年(762年)駕崩。
唐玄宗在位初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唐朝進入極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晚年的唐玄宗卻貪圖享樂,信任奸佞,引發了安史之亂,大唐帝國開始走向衰敗。
唐玄宗興趣廣泛,在文學、音樂、舞蹈等方面造詣很深,其書法水平堪稱帝王中的佼佼者。
《鹡鸰[jí líng]頌》是唐玄宗創作的一篇文章,也是他傳世唯一的紙本行書真迹,現珍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鹡鸰頌》全文有四十行,三百三十七字。
書法恢弘大氣,筆力遒勁奔放,給人以淳厚之感,豐腴之美,成為曆代書法家争相臨摹的名帖。
北宋書畫家黃庭堅曾把《鹡鸰頌》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書法作品《溫泉銘》作對比,他評價說:“玄宗書斑斑猶有祖父(李世民實為李隆基曾祖父)之風。”
黃庭堅認為唐玄宗的書法作品,可以看出有傳承曾祖父唐太宗書法的迹象,但兩人的風格還是有區别的,太宗“清勁”而玄宗“遒婉”。
《鹡鸰頌》是一篇歌頌鹡鸰鳥的文章,鹡鸰俗稱張飛鳥,這種鳥類喜歡群居,如果一隻鳥飛走,其他鳥就會不停地鳴叫,把單飛的鳥叫回來。
古人以鹡鸰比喻兄弟間的深情厚誼。
《詩經》中有詩句:“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唐玄宗創作此文,是希望自己的兄弟們能和睦相處,共享“昆季相樂”的“天倫之愛”。
唐玄宗還留有《紀泰山銘》、《石台孝經》等銘文遺迹,但墨迹唯有《鹡鸰頌》一篇。
根據《鹡鸰頌》上的題跋和印文可知,這幅作品在宋代為宮廷收藏,曾經是宋徽宗趙佶愛不釋手的珍品,還留有蔡京等人的題跋。
明朝時期流入晉王府,後轉手傳至明末清初書畫鑒賞家吳廷的手中。
清朝嘉慶年間,《鹡鸰頌》再度歸于皇宮大内。
清末為溥儀收藏,幾經輾轉,後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