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之謂也】 【其……之謂也】 【其……之謂乎】 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詩》中說:“别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出來。”——這說的就是先生您啊。
②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莊子·秋水》)
譯文:聽到過許多道理,便以為沒有人比自己知道得多,說的就是我啊。
③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将軍之謂也!”
(《史記·李将軍列傳》)
譯文:太史公說:“《傳》說:‘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正當,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不正當,即使下命令也沒有人聽從他。’這說的正是李将軍啊!”
2.【無乃】 表猜測,譯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
(《勾踐滅吳》)
11.【孰與】 【與……孰】 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鄒忌諷齊王納谏》)
譯文:鄒忌問他的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較,哪一個美?”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
(《鴻門宴》)
譯文:沛公問:“(項伯)跟你相比較,哪一個年齡大一些?”
③公之視廉将軍孰與秦王?
(《廉頗蔺相如列傳》)
譯文:你們看廉将軍與秦王比較,哪一個(更厲害一些)?
④吾與徐公孰美?
(《鄒忌諷齊王納谏》)
譯文:我和徐公比較,哪一個美?
12.【孰若】 【與其……孰若】 表示選擇(舍前取後),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馮婉貞》)
譯文:與其坐在那裡等待死亡,哪如起來拯救自己!
②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
(《童區寄傳》)
譯文:與其殺了這個小孩子,哪如把他賣了!
13.【其……其……】 表示選擇關系,譯為“是……還是……”。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譯文:唉!是确實這樣呢?還是在做夢呢?還是這傳來的消息不是那真實情況呢?
14.【而況】 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石鐘山記》)
譯文:現在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出響聲,何況石頭呢!
②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譯文:我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樣做不行,何況聖明的人呢!
15.【既而】 譯為“不久”“一會兒”。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
(《五人墓碑記》)
譯文:不久,用吳地百姓暴亂的罪名向朝廷請求,誅殺了這五個人。
16.【為……所】 “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譯為“被”,“所”字可保留。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侯嬴(我)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
(《報任安書》)
譯文:我因為(對皇帝)說話(不謹慎)而遭到這樁禍事,深深地被鄰裡同鄉所恥笑,以緻先人蒙受污辱。
17.【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
(《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我用來對待侯生的禮節也算夠周到了,天下沒有不知道的。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本文來自高中語文學習助手。
(《師說》)
譯文: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給業務知識和技能、解釋疑難問題的。
(2)表示原因。①譯為“……的原因(緣故)”,後面跟“是……”;②譯為“之所以……”,後面跟“是因為……”。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廉頗蔺相如列傳》)
譯文:我們離開家人前來投靠您的原因,隻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蔺相如列傳》)
譯文: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先顧國家的安危,而後考慮個人的恩怨啊。
③所以遣将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鴻門宴》)
譯文:之所以派将領把守函谷關,是因為要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事故的發生。
18.【是以】 “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
①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出師表》)
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意志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複返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沒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會因為感到遺憾而再回來的。
19.【以為】
(1)認為。可以不翻譯,因為現在仍用“以為”。
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
(《史記·高祖本紀》)
譯文:項羽軍隊的士兵聽見漢軍唱的楚地歌謠,以為漢軍完全占領了楚地。
(2)作為,用作。
時同郡周規辟公府,當行,假郡庫錢百萬,以為冠帻費。
(《後漢書·朱儁傳》)
譯文:當時同郡的周規被公府征召,臨行時,借郡庫的錢上百萬,作為整備冠帻的費用。
(3)“以……為……”的省略,譯為“把……當作或看作”“認為……是”“把……作為或制成”。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黔之驢》)
譯文:一隻老虎看到它是個形體高大、強壯的家夥,就把它當成神奇的東西了。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扁鵲見蔡桓公》)
譯文: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
③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過秦論》)
譯文:向南方奪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設為桂林郡和象郡。
④銷鋒镝,鑄以為金人十二。
(《過秦論》)
譯文:銷熔這些刀箭,把它鑄造成十二個銅人。
20.【有以】
(1)譯為“有……的條件”“有……的辦法”。
誠能得樊将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荊轲刺秦王》)
譯文:如果能夠得到樊将軍的首級,和燕國督亢一帶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高興地召見我,我就有報答太子您的辦法了。
(2)譯為“有原因”“有道理”。
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與吳質書》)
譯文:古人想在夜裡拿着蠟燭出遊,确實很有道理啊。
(3)有何,譯為“有什麼”。
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用棍棒殺人和用刀殺人有什麼區别嗎?
21.【無以】 譯為“沒有什麼(辦法或東西)”。
①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勸學》)
譯文: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辦法到達千裡之外的地方;不積累小溪流,就沒有辦法彙成江海。
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誡子書》)
譯文:不淡泊名利就沒有辦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甯靜就沒有辦法實現遠大的理想。
22.【有所】 【無所】 可分别譯為“有……的(人、事、物)”“沒有……的(人、事、物)”。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
(《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将軍在外(作戰),國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于國家。
②财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鴻門宴》)
譯文:财物沒有被拿取的,婦女沒有被寵幸的。
③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
(《蔔居》)
譯文:尺有短缺的地方,寸有多餘的地方,萬物都有不足的地方。
23.【于是】
(1)相當于“于+此”,譯為“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口技》)
譯文:在這時賓客們沒有一個不變了臉色離開座位。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說》)
譯文:我的祖父死在捕蛇這件事情上,我的父親死在這件事情上。
③于是餘有歎焉。
(《遊褒禅山記》)
譯文:對這件事我有所感慨。
④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
(《殽之戰》)
譯文: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給晉文公送葬,晉國從此以黑衣服為喪服。
(2)連詞,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不翻譯。
①于是秦王不怿,為一擊缶。
(《廉頗蔺相如列傳》)
譯文:于是秦王很不高興,給他敲了一下缶。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記》)
譯文:蘇州的老百姓正對他痛恨到極點,于是趁他嚴厲地高聲呵斥的時候,就呼叫着追擊他。
③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
(《觸龍說趙太後》)
譯文:于是就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
24.【無論】 譯為“不要說”“不用說”。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譯文:他們問漁人現今是什麼時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
②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黃生借書說》)
譯文:搬運時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裡塞滿了屋子,是富貴人家的書,然而富貴人中讀書的又有幾個呢?其餘祖輩、父輩積攢而子輩、孫輩丢棄書的情形就不用說了。
25.【若夫】 句首語氣詞,用在句首或段落的開始,表示另提一事,可以譯為“至于”“像那”。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
(《嶽陽樓記》)
譯文:像那陰雨連綿不斷,一連幾個月都不放晴。
26.【然則】
(1)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既然這樣,那麼”“如果這樣,那麼”。
對曰:“……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
(《左傳·成公三年》)
譯文:回答說:“……下臣實在沒有才能,又敢怨恨誰?”楚王說:“既然這樣,那麼,感激我嗎?”
(2)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雖然這樣,但是”。
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欤?”孔子曰:“聖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
(《列子·仲尼》)
譯文:商太宰拜見孔子說:“孔丘,你是聖人嗎?”孔子說:“聖人我怎麼敢當?雖然這樣,但是,我可以說是一個博學多識的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