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謠言的形成與制止

謠言的形成與制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18:42:49

這是一條與生活息息相關、但經不起推敲的謠言,

評論區中充斥着認同、擔憂與恐懼,

未經思考,便全盤接受的他,點贊、評論與轉發。

借助互聯網便捷性擴散,使這條謠言傳遍互聯網,并逐漸向線下滲透,

傳播者将其奉為所謂的“真理”,以訛傳訛,影響周邊人群,

這種所謂“真理”的傳播者,便是“謠言傳播者”。

謠言的形成與制止(沉默螺旋下的即時特征推論與第三人效應)1


謠言的形成與制止(沉默螺旋下的即時特征推論與第三人效應)2

謠言的傳播者

相信謊言的人必将在真理之前毀滅——赫爾巴特

謠言,伴随着社會發展緊密出現,跟随互聯網用戶數量增長,網絡謠言借助互聯網的便捷性得以更快的爆發。

但謠言即使是獲得了一部分人的認同與傳播,其本質并沒有發生變化,仍是沒有事實依據的臆斷内容。

這種沒有事實依據的臆斷内容,通過調動人群的情緒,以實現謠言自身的目的性或是攻擊性。

而在謠言的傳播、散播過程中,其深度參與者,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謠言的制造者、一種是謠言的傳播者。


01 謠言制造者

半真半假的謊言是最惡毒的謊言

現如今,網絡中充斥着大量的謠言,但謠言往往不是自發性的組織出現,而是由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過精密的語言組織與僞裝的圖片、視頻素材,來實現謠言的設立目的。

根據謠言的種類不同,其傳播者的造謠目的也會産生相應的不同,但大體上對于謠言來說,我們可以将其分為兩類目的。

  • 物質目的:經濟利益、競争手段、流量獲取、廣告推銷。

許多謠言的制造者,往往是為了獲取有益于自身的經濟利益,其手段可能是直接的惡意競争,或是間接的廣告推銷或流量獲取,但本質上是為了使自己獲益。

  • 精神目的:獲取關注、社交話題、觀點展示

與物質目的不同,許多謠言的制造者,是不為獲利的,而是完全出于自身的精神需要,通過謠言去獲取關注、話題與觀點展示。

不論是物質目的還是精神目的,其本質上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私利,使用謊言去蒙蔽他人獲取支持。

對于謠言的制造者來說,無論其出發點如何,哪怕即使是善意的,在傳播中也會傷害到他人,因此,對于謠言制造者,我們無論無何是不能原諒的。

謠言的形成與制止(沉默螺旋下的即時特征推論與第三人效應)3


02 謠言傳播者

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具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培根

與謠言的制造者不同,傳播者并未參與到謠言的創始過程,但傳播者在謠言的傳播過程中,起到了助推作用。

對于謠言傳播者來說,其或是認同謠言觀點、或是利益與自身契合、或是未經思考不小心掉入陷阱,總的來說,傳播者并沒有過多的惡意。

但正是這些沒有過多而已的傳播者,形成了謠言的傳播網格,通過點贊、評論與轉發等多種形式,逐漸的将謠言滲透至線上、線下。

而随着傳播者對相同、類似謠言的不斷認同與互動,往往會陷入謠言的陷阱之中,對謠言進行傳播的同時,還會對謠言進行捍衛。

“舉例:塑料大米的傳播者,即使是面臨辟謠信息時,也會選擇性的無視,并在其他人提出質疑時對謠言進行捍衛。”


謠言的形成與制止(沉默螺旋下的即時特征推論與第三人效應)4

謠言的固化

一個人甯可聽一百句謊言,也不想聽一句他不願聽到的真話——塞缪爾·約翰遜

不斷的捍衛所産生的人際沖突,導緻的人際關系損失,往往會增加其沉沒成本,從而在謠言陷阱中越陷越深。

謠言的傳播者并不是固定人群,今天對謠言不屑一顧的人,可能在面臨其他謠言時成為其傳播者,由于人群的多樣性,各類謠言通常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細分市場”。

而我們是如何成為謠言傳播者的?是哪些因素在影響着我們成為一名謠言傳播者?


01 認同:即時特征推論

當我們接收到一個信息時,決定是否進行傳播,取決于許多方面,但從最基礎的角度來看,隻有當我們認同内容中的觀點時,才會對其進行傳播。

而在互聯網信息流瀑的影響下,我們每時每刻在接受着巨量的信息,我們由逐字逐句的閱讀習慣,改變為掃視型的快速閱讀。

這是由于巨量的信息沖擊,導緻我們的精力在被過度消耗,緻使我們不得不将網絡中的信息浏覽,作為一種低精力付出的活動。

而這就意味着,當謠言混雜于巨量的信息流之中,我們由于精力分配不足,在篩選過程中無法明确的辨别謠言的存在。

這是我們在巨量信息流瀑中,合理精力分配策略,而在心理學中的即時特征推論,可以很好的解釋在信息流瀑的沖擊下,我們的思維是如何運作的。

心理學教授戴維·邁爾斯在著名的《社會心理學》中,提到了即時特征推論的概念,指的是内隐記憶在我們的推論過程中,起到的無意識作用。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巨量的信息,但不可能對所有信息進行精密的推論處理,而對信息的敏感性,又使我們不希望錯過一些信息。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隻能憑借自身的記憶去匹配文中觀點,也就是進行快速的即時特征推論,而自身記憶匹配過程中,優先調動的是那些簡單的記憶(選擇性記憶)。

這就導緻了,我們越是淺層的觀點,越容易得到契合,而深層觀點由于記憶調動的難度,反而更難的去與内容進行匹配。

在快速的互聯網時代,即時特征推論,使我們在内容中獲取到匹配自身觀點的信息,則會不經深層思考的進行認同。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顯而易見的謠言被傳播的原因,因為即時特征推論受内隐記憶的影響,越是淺層的觀點,越是可以與記憶進行匹配。

“舉例.塑料大米的謠言傳播者,實際上并不在意大米是否是塑料的,而是由于内隐記憶中對食品的不信任感,通過即時特征推論導緻的信息認同。”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對謠言的是否認同,取決于我們的内隐記憶與即時特征推論思維模式。

謠言的形成與制止(沉默螺旋下的即時特征推論與第三人效應)5


02 轉發:第三人效應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之中,每天接觸着或老舊、或新奇的生活,但無論無何,我們都在接觸許多信息。

前文說到,内隐記憶與即時特征推論思維模式,使我們輕易地認同了信息中的内容,選擇了相信謠言。

但僅僅是相信謠言,并無法為謠言帶來足夠的傳播,因為謠言的傳播,需要一個一個節點組成的信息傳遞網絡,從而實現謠言的覆蓋面。

很多時候,我們對謠言的認同僅僅止步于内心的認同,我們會将謠言自我消化,不會使我們成為一名傳播者。

但也有許多人,沒人對謠言進行自我消化,而是選擇了對外轉發形式,使自身成為節點,為謠言的覆蓋面“添磚添瓦”。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戴維森,在1983年提出了傳播學中著名的“第三人效應”,指的是許多時候信息受衆會認為,雖然信息對自身不具備效應,但這些信息會有助于他人。

通俗化的來說,便是當我們無意中對内容進行轉發,實際上是主觀上希望這種内容對他人起到作用。

“舉例:父母向我們轉發關于可樂的謠言,實際上是為了提醒我們不要去喝可樂(即使這是毫無依據的)。”

當轉發行為是出自于第三人效應,則意味着内容本身準确性并不重要,即使是明顯的謠言,也可以表達轉發者的意願。

結合這個例子來說,父母認為喝可樂是一種不健康的行為,于是看到關于可樂的負面報道,則會積極地轉發,以希望對我們造成影響(第三人效應),而這些負面報道越為誇大後果,似乎越可以起到更為強力的勸誡作用。

因此,第三人效應,促使我們進行了轉發行為,而即使是明顯的謠言,也會因為謠言與自身願景的契合性,而被不斷的轉發。

但這種轉發實際上是否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實際上是很難的,畢竟對方可以輕易的找出漏洞并予以反擊。

不過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許多人轉發後,并沒有受到相應的反擊,于是認為這種轉發行為起到了某種“效果”,從而使轉發行為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那麼,為何這種轉發行為,并沒有受到反擊,反而得以快速地傳播?

謠言的形成與制止(沉默螺旋下的即時特征推論與第三人效應)6


03 傳播:沉默螺旋理論

人走進喧嘩的群衆中去,為的是要淹沒他自己沉默的呼号——泰戈爾

我們大部分人都不希望,“第三人效應”影響下的轉發行為,畢竟在這其中是帶有說教、指導意味,很容易使人感到被“控制”。

而如果我們即時、快速的對謠言内容進行打擊與反駁,這種強有力的負面回饋,可以使謠言傳播者更好的認識到自身的問題。

但正如前文所說,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反擊、反駁,甚至于完全沒有任何反饋,謠言傳播者沒有受到“負面回饋”,自然會不懈餘力的傳播。

此時,謠言傳播過程由于沒有受到積極的反駁,也使謠言具有了一定的“安全性”,進一步的增進了謠言的傳播覆蓋面。

德國傳播學家伊麗莎白·諾爾紐曼認為,如果我們感知中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極少數的,那麼我們就有大概率的可能性保持沉默,以免受到被多數方的孤立。

這就是“沉默螺旋”理論,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的認知是由生理、心理、社會共同作用的結合。

而在社會生長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學會了屬于自己的統計官能,從而體會外界氛圍,識别觀點的主流與否。

結合謠言傳播過程來看,說教、指引、指導式的“第三人效應”,實際上在群體中可以看作一種地位宣示方式。

“舉例:我們不會去對老闆進行說教、指引與指導,因為在群體中的地位等級決定了,這種行為是由上而下的。”

這種由上而下的說教,裹挾謠言出現,緻使大多數人在此時選擇了沉默,從而形成了沉默螺旋。

“舉例:轉發到家族群裡的謠言,可能受限于年齡、身份、關系、人情等綜合因素,許多人選擇了沉默應對。”

由于沉默應對謠言的方式,使許多人的統計官能認為,反駁是一種高風險行為,畢竟我們無法确保有多少人認同、多少人反對。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沉默,最終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多數人思想”,此時,在群體安全感獲取、潛移默化、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等多種社會影響下,謠言逐漸在不知覺中滲透至我們的心理層面。

于是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謠言傳播者,謠言被作為談資、内幕,以實現自己與大部分人群的互動,從中汲取到群體所帶來的安全感。

謠言的形成與制止(沉默螺旋下的即時特征推論與第三人效應)7


04 固化:回聲室效應

讓我不安的,不是在互聯網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容易性,而是那種随時可以獲取自己想要的心态的方便性——安德魯·列奧納德

随着謠言傳播者的增加,謠言信息内容得到不斷的傳遞,最終使謠言固化,成為謠言傳播者認定的“真理”。

這就是為何辟謠難度較傳謠更大,原因在于随着謠言信息内容的固化,已經深入個體内心,個體不再對這類信息具有興趣。

但謠言在内隐記憶中還在發揮着作用,而這種作用有很大可能性是會得到一直存在,無法消除的。

原因在于,當我們所接觸的信息圈子裡,謠言作為一種相同觀點,不斷地重複并得到多次認可,便形成了“回聲室效應”。

所謂的回聲室效應,指的是當我們對一件事物進行了定義,則會在以後重複認知時,出于降低信息沖擊,進行了選擇性的記憶,從而對一些不一樣的聲音進行了過濾。

“舉例:當我們認為大米是塑料冒充的,那麼去搜索時,則會出現大量相關報道,進一步印證了我們的想法;而随着熱度減去辟謠的聲音出現時,我們已經失去了搜索的欲望。”

而随着互聯網的信息不斷得到充足,許多謠言的判斷,通過單純的搜索很難去實現,原因在于當謠言得以覆蓋,搜索出的結果中,大多也是相同的觀點。

這種自我觀點的不斷重複,不論是出于選擇性記憶,還是謠言的覆蓋,最終形成了回聲室效應,使我們無法認識到自己是一個謠言傳播者。

于是,謠言變為了大家都不提起的“真理”,而我們卻依靠這種“真理”行事。


謠言的形成與制止(沉默螺旋下的即時特征推論與第三人效應)8

不再是謠言傳播者

真理之川從他的錯誤之溝渠中通過——泰戈爾

即時特征推論帶來的認同、第三人效應帶來的轉發、沉默螺旋理論帶來的傳播與最終回聲室效應帶來的謠言固化。

随着謠言的全面覆蓋,似乎出現了以沉默應對謠言才是最優解的方式,但實際上,這可能是最壞的方式。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應對謠言,每個人可能都會對謠言不屑一顧,但同時許多人卻在對謠言不屑一顧的同時,不自覺間成為了一名傳播者。

而謠言傳播者,在群體中雖然獲得了所謂的“安全感”,但實際上這種攀附式的思維模式,并不會被大家認同。

那麼,我們如何正确地思考信息,避免成為謠言傳播者?

謠言的形成與制止(沉默螺旋下的即時特征推論與第三人效應)9


01 适用性分析

謠言傳播者的主要方式是轉發,轉發會使我們直接對外暴露我們的觀點,而這種觀點的暴露,往往會降低他人對我們的評價。

因此,想要使自己不成為一名謠言傳播者,首先需要合理地進行轉發行為,這就需要對内容進行适用性分析。

我們在日常的信息沖擊中,雖然會浏覽許多信息,但通常隻會對其中的一小部分進行轉發行為,而正如我們前文所說,是第三人效應誘使我們進行了轉發。

因此,我們需要深刻的考慮一下,那些我們自身都不需要的無意義内容,真的可以會對他人産生作用嗎?

“舉例:即使我們很不希望孩子喝可樂,但轉發那些謠言,并不會對孩子喝可樂的行為造成影響,甚至于這些内容都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

在轉發之前,我們隻需要思考一下,我們為什麼要進行轉發,這種轉發是否真的能對他人産生幫助,即可篩選掉那些無意義的内容。


02 主體識别

對于内容本身來說,我們在對信息進行即時特征推論時,首先需要關注的并不是内容中具有觸動的文字、視頻與圖片。

我們需要優先關注的是信息的發布者是否具有權威性,具有權威的賬号,往往不會發布“謠言”。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了相信那些流傳在網絡陰暗面的信息,甚至于連發布者都不存在,而是以一種隐晦的方式進行傳播。

試想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其所發布的内容真實度,顯而易見是有待考量、值得懷疑的。


03 信息确認

對于一些在互聯網陰暗面,以一種隐晦方式流行,甚至于都不具備發布者的信息,我們強烈的求知欲可能會希望探尋其真實性。

而這種真實性探尋往往是艱難的,但所幸如今我們通過今日頭條的搜索功能,可以快速、精準的識别謠言。

在這裡我們以一種廣為傳播的“人類大腦隻開發10%”作為例子,通過頭條搜索,可以快速的确定其屬于謠言。

謠言的形成與制止(沉默螺旋下的即時特征推論與第三人效應)10

如圖所示,在許多時候我們無法确認信息是否為謠言,實際上是由于我們沒有使用合适的工作進行查詢。

對謠言信息的真僞,通過頭條搜索可以快速的确定,并且在确定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内容了解前因後果與相關的知識。

踏出這一步,便不再是“謠言傳播者”。


謠言的形成與制止(沉默螺旋下的即時特征推論與第三人效應)11

謠言,充斥着他的身邊,

“喝酒臉紅代表酒量好?”

“多吃骨髓可以長高?”

“熏醋殺菌?”

謠言已經無法動搖他,

因為他已不再是謠言的傳播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