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八下語文課内外文言文

八下語文課内外文言文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26 12:39:31

八下語文課内外文言文?一、閱讀《桃花源記》【原文略】,做題,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八下語文課内外文言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八下語文課内外文言文(八年級語文下冊課内)1

八下語文課内外文言文

一、閱讀《桃花源記》【原文略】,做題。

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屋舍俨然 俨然:整齊的樣子。 B.詣太守 詣:拜訪。

C.尋向所志 志:做記号。 D.漁人甚異之 異:對……感到詫異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漁人甚異之 忘路之遠近 B.武陵人捕魚為業 不足為外人道也

C.欲窮其林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 D.欣然規往 豁然開朗

3、下列對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漁人因迷路誤入桃花源,出來時在路上處處做了标記,但當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尋訪桃花源時,還是失敗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淳樸熱情,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卻不希望生活被打擾。

C.劉子骥是南陽人,聽說此事後,也計劃前往探尋,但最終沒有實現,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顯得亦真亦幻。

D.陶淵明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達了他追尋理想社會而不得的無可奈何之情。

4、将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5、從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樣的理想社會?

答:

6、請以“桃花源美,美在……”寫幾句賞析的話。在提倡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你理解中的“桃花源”是怎樣的呢?試用簡潔的語言描述出來。

(1)桃花源美,美在

(2)我理想中的“桃花源”是:

二、閱讀《小石潭記》【原文略】,做題。

7、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水尤清冽 冽:涼。 B.往來翕忽 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C.鬥折蛇行 鬥:像北鬥星那樣。 D.以其境過清 清:冷清。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心樂之 馬之千裡者 B.不可知其源 其如土石何

C.以其境過清 以中有足樂者 D.乃記之而去 乃石性堅重

9、下面對文章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文章按遊覽順序,先寫發現小石潭,然後描寫水、石、樹、魚等潭中景物,再寫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圍,最後記錄同遊者,構思巧妙,結構完整。

B.文中的“心樂之”的“樂”表現了作者聽到水聲之後的欣喜之情;“似與遊者相樂”的“樂”則寫出了作者與遊人同樂的輕松與快慰之情。

C.本文運用了點面結合和動靜互襯的表現手法:“全石以為底”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岩”是點;“影布石上”是靜,“往來翕忽”是動。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這八個字不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氛圍以及環境清幽的特點,也含蓄地表現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10、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2)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11、選文第二段“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作者在畫面中給我們展示的是什麼?

12、選文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在表現情感時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13、作者通過描寫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靜的環境,意在表現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閱讀《核舟記》【原文略】,做題。

14、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罔不因勢象形 因:原因。 B.矯首昂視 矯:舉;擡。

C.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曾:竟然。 D.其兩膝相比者 比:靠近。

15、下列各組加點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能以徑寸之木 箬篷覆之 B.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啟窗而觀

C.為宮室器皿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D.若嘯呼狀 若聽茶聲然

16、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本文通過對核舟的細緻描述,說明雕刻家構思的巧妙,贊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藝,同時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B.作者寫舟的正面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這樣的順序寫,符合讀者的認知規律。

C.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着墨最多的人是蘇轼,因為核舟雕刻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對蘇轼說得真切細膩也就符合這一主題。

D.文中對“舟尾”兩個舟子的描述,雖然他們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一個“視端容寂”,但卻都表現了一種愉悅、輕松、活潑自樂的氛圍。

17、翻譯下列句子。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

(2)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18、核舟的精湛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四、閱讀《北冥有魚》【原文略】,做題。

19、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志怪者也 志:記載。 B.海運則将徙于南冥 徙:遷移。

C.抟扶搖而上者 上:上面。 D.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離開。

20、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怒而飛 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B.海運則将徙于南冥 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

C.南冥者,天池也 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

D.鵬之背 是魚之樂也

21、下列對課文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北冥有魚》以大鵬南飛作比喻,形象地說明世間萬物無論大小,都處于束縛之中這一道理。

B.《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通過莊子與惠子圍繞着“魚之樂”而展開的辯論,表現出惠子“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

C.《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中的“魚之樂”,實際上是莊子愉悅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D.從本課的兩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莊子》散文構思巧妙、語言幽默、形象生動,富有趣味性的特點。

22、翻譯下列句子。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2)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3、選文是怎樣來描寫“鵬”這隻大鳥的形象的?有什麼作用?

五、閱讀下文【甲】和《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乙】(原文略),

做題。(2018·四川資陽中考題)

【甲】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蠅翼,

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垩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

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

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節選自《莊子·徐無鬼》)

【乙】《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略)

24、下列各項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盡垩而鼻不傷 人不知而不愠

B.遊于濠梁之上 至于夏水襄陵

C.子之不知魚之樂 水陸草木之花

D.請循其本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25、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聽而斫之 聽: (2)臣之質死久矣 質:

(3)是魚之樂也 是: (4)汝安知魚樂 汝:

26、翻譯下列句子。

(1)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27、莊子與惠子是辯友關系,請結合甲乙兩文内容簡析。

六、閱讀《雖有嘉肴》【原文略】,做題。

28、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 B.教學相長 長:增長、促進。

C.雖有至道 至道:到達某個地方。 D.教然後知困 困:困惑。

29、下列對文章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本文論述了教與學的關系,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在學習上熱心幫助别人、教别人的同時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B.文章首先通過比喻引出“弗學,不知其善”,接着論述教與學的重要性及其辯證關系,最後歸納出“教學相長”這個中心。

C.“學學半”運用引用論證,進一步論證了“教學相長”的觀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D.本文為新時期教師教學提供了新的方法,師生應多互動,學生要自主學習,才能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

30、翻譯下列句子。

(1)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2)故曰:教學相長也。

31、讀了《雖有嘉肴》,你受到什麼啟示?

七、閱讀《雖有嘉肴》【甲】(原文略)及下文【乙】,做題。

【乙】勤勉之道無他,在有恒而已。良馬雖善走,而力疲氣竭,中道即止。驽馬徐行弗間,或反先至焉。是故舉一事,學一術,苟進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學,一旦發憤,不分晝夜,數十日後,怠心漸生,終以廢學。孔子曰:“欲速則不達。”孟子曰:“其進銳者其退速。”此之謂也。

(選自《孟子·公孫醜上》)

32、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雖有至道 至:最好。 B.然後能自強也 自強:自我強迫。

C.驽馬徐行弗間 徐:緩慢。 D.怠心漸生 怠:懈怠。

33、下面對選文相關知識點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甲文選自《禮記》。《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又名《小戴禮記》。

B.乙文“勤勉之道無他,在有恒而已”是全文的中心句。

C.甲文“弗學,不知其善也”中的“善”是形容詞用作名詞,是“好處”的意思。

D.乙文中畫線句子斷句為“良馬雖/善走,而力疲/氣竭,中道/即止”。

34、翻譯下列句子。

(1)《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2)驽馬徐行弗間,或反先至焉。

35、甲、乙兩文有哪些相同點?兩篇短文分别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八、閱讀《大道之行也》【原文略】,做題。

36、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選賢與能 與:同“舉”,選拔。

B.講信修睦 修:修整。

C.故人不獨親其親 親:以……為親。

D.男有分,女有歸 分:職分,職守。

37、下列對文章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本文的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B.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C.“天下為公”是說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要有公心,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闡述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8、翻譯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9、根據文中的内容歸納儒家的大同社會具有哪些特點。

九、閱讀《馬說》【原文略】,做題。

4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間(成群死) 不以千裡稱也(著稱)

B.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次) 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這)

C.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猶,況且) 策之不以其道(用馬鞭驅趕)

D.執策而臨之(面對)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曉)

41、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雖有千裡之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河曲智叟亡以應

C.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足膚皲裂而不知

D.其真無馬邪 意将隧入以攻其後也

42、下列說法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強調了伯樂的重要性。這也是懷才不遇之人經常用以抒懷之句。

B.文中描寫千裡馬可悲命運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其作用是:從反面論述了中心論點,同時揭示出千裡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

C.文中作者對“食馬者”以及“天下無馬”的無知妄說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馬也”與文章開頭相呼應,點明文章主旨。

D.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伯樂比喻善于識别人才的統治者;千裡馬比喻有才之士;食馬者比喻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淺薄愚妄的統治者。抒發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為的憤慨之情。

43、翻譯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2)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44、作者借千裡馬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45、在當今社會,什麼樣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請結合個人的閱曆,談談怎樣才能培養出好的人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