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曲禮上》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禮尚往來,往而不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節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時相互的權利和義務,有行禮,就得有還禮。在古人眼中,悶聲不響地接受别人禮贈實在是一件“非禮”的事情。
有個刻薄的軍官發現一名士兵經過他面前的時候忘記敬禮了,于是他喊住士兵,懲罰他給自己敬兩百個禮。
官大一級壓死人,士兵沒有辦法,就隻好敬兩百個禮。這時候将軍經過,看到一個士兵站在軍官面前不停地放禮,感覺很奇怪,就問軍官怎麼回事。軍官說:“因為他經過我面前的時候沒有敬禮,所以我罰他給我敬兩百個禮。”“哦,”将軍點點頭說,“但是根據規定,接受敬禮的時候,你也得還禮呀。”軍官當即傻了眼。
禮尚往來,有人敬禮,不管是什麼人都得還禮,這是基本的說儀原則。
孔子就曾經遇到一個問題:有一個他很讨厭的人叫陽虎,陽虎來拜訪孔子的時候孔子假裝不在家,不肯見面,于是虎陽就把一隻豬蹄當做禮物留在了孔子家裡。
這下孔子可犯難了,他太讨厭陽虎了,可是禮尚往來,别人送了禮物,難道自己能不還禮嗎?
孔子左右為難,終于想出了一個好方法:他趁着陽虎出門的時候,帶着禮物去拜訪了陽虎,這樣既符合禮尚往來的原則,又不用見到自己讨厭的陽虎,真是兩全其美。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對于“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原則是非常看重的。
确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禮節也好,送禮也好,都應該有來有往。别人請我們吃飯,我們也該找個機會回請。酒席上别人敬酒,我們也該敬别人酒,這些都是禮儀的基本原則。
如果換一個角度講,根據禮尚往來的原則,想要讓别人對我們有禮,最好的方法是我們先對别人有禮。
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想要和同事、朋友維持良好的關系,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動多跟他們聯系。儒家所謂的“禮”也并不僅限于三叩九拜的大禮或者送禮物,日常的聯系、節假日的問候、空閑的時候登門拜訪等,都是禮的一種形式。 由此可見,一方面,當别人施禮或 者送禮給我們的時候,一定記得還禮,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修養和對對方的尊裡。另一方面,當我們有求于别人時,也要記得有禮在先 ,隻有我們率先施禮或者送禮給對方,根據禮尚往來的原則,對方才會有回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