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公頃的相關換算單位

公頃的相關換算單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18:11:57

公頃的相關換算單位? 農業社會跟工業社會最大的區别,就是模糊與精确的差距實際上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盡管生活在信息時代,思維仍然是農業時代的比如生活當中,對于一些人們司空見慣的,常識性的東西,喜歡用“那說不準”、“那不一定”等模糊語言的,就是沒有适應工業和信息社會的工業化所要求的,精确的特點 ,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公頃的相關換算單位?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公頃的相關換算單位(農業時代的模糊量詞)1

公頃的相關換算單位

農業社會跟工業社會最大的區别,就是模糊與精确的差距。實際上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盡管生活在信息時代,思維仍然是農業時代的。比如生活當中,對于一些人們司空見慣的,常識性的東西,喜歡用“那說不準”、“那不一定”等模糊語言的,就是沒有适應工業和信息社會的工業化所要求的,精确的特點。

舉一個小例子。從北京到廣州的距離,你說三千公裡,或者五千裡地,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差距不是很大。如果在一條河上建造橋梁,你仍然用“一裡多地”這樣的模糊詞語,而不是精确到今天的毫米,那造出來的橋會是什麼樣?科技的發展,對于精确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四五十年前做的機器零件,誤差一兩毫米可能影響不大。但是,對于今天的不少精密儀器來說,誤差0.1毫米,可能就是緻命的。

秦統一了度量衡,其目的是為了便于統治、收稅。所以,統一的度量衡,其适用範圍,基本上限于官府。民間的老百姓,因為沒幾個認識字,日常的各種活動,也不需要那麼精确。因而平時使用的度量衡單位,仍然是模糊化的,與官方所使用的統一的、精确的有所區别。這樣的模糊量詞,一直沿用到三四十年前,現在還有不少老人喜歡用,不過,年輕人可能就不怎麼聽得到、用得到了。

1,長度單位。

秦統一後的長度單位,寸,尺,丈,等等比較精确的單位,百姓隻有在蓋房子、做家具或者做衣服等時候才能用得着。日常所用的,基本上都是不怎麼精确的模糊量詞。比如指,拃,步,托等等,這些都屬于模糊量詞的長度單位。

指。

指的是一個人手指橫着的寬度,小于寸,而大于今天的厘米。

我小的時候,公社食品站到農民家裡收豬,就會用手指扣豬的背部,判斷豬肉肥的膘厚度,決定收豬得得價格。肥膘越厚,價格越高。等級最高的是五指膘,也就是豬肉肥膘的厚度,有成年人手掌那麼寬。在普遍使用瘦肉精養豬的今天,這樣厚度肥膘的豬肉,大概隻有部分喜歡用豬油做菜的南方人,還會購買。除此之外的所有人,尤其是大城市的,見到五指厚的肥豬肉,怕不是要目瞪口呆了吧。

對于農業時代的生産來說,雨水,是非常重要的生産要素之一。其重要性,恐怕要在所有要素中,排在第一位。尤其在播種之前,需要老天爺垂青,下不太大的中雨,或者小雨。農民對雨量的大小,不會像今天的天氣預報那樣,精确到降雨量多少毫米。大家普遍使用的,是降水量能潤濕多大厚度的土層。而計量單位,一般就是用“指”來表達。比如一指二指三指,一般屬于小雨,是不能播種的。隻有當土層被浸濕到二十厘米左右,達到鐵鍬那麼深,才算是下透了雨,可以翻地播種了。具體一指可以相當于多少厘米,是因人而異的,手指小的,不到一厘米;手指寬的,一厘米多一些。

拃。

拃,指的是一個人大拇指和中指伸展開的長度。拃的長度,大于五指而小于一尺。正常人的一拃,大概有今天的十五到二十厘米左右。沒有尺子在手邊的時候,一般人通常會這樣來量長度,或者高度。農村家庭做鞋之前,需要先用紙做出鞋底的模子,叫鞋樣。鞋樣的精度要求不是很高,一般都是用“拃”量一下,大概是一拃零幾指,或者稍大一點就可以了。

拃的長度,同樣會因人而異。不但決定于人的手指長短,還決定于手指的伸展程度。身高的大小,對于拃的長度起決定性的作用。一個身高一米五的人,一拃也就十五厘米左右;而一個身高一米九的人,一拃,可能就有三十厘米,甚至更長。這,充分體現了這種計量的不精确的特點。

步。

就是一個人正常走路邁的步子,大于尺而小于今天的米,更小于丈。一般在村裡量田地的長寬,不需要特别精确的時候,會用這樣的方法。生産隊的時候,分地裡收割完剩下的莊稼茬子,小隊會計都是用步來量長短。當然,部隊的隊列裡,對于步,有相對精确的規定,每步75厘米。每一個個體,把步子控制在75厘米,并不是很容易。但是一旦進入隊列裡,所有人集合在一起的時候,步子的長度變得非常精準,尤其是閱兵的時候。這,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庹。

這個字的讀音是——托,指的人伸展開兩個胳膊的長度,也就是今天說的雙臂臂展。一庹的長度,基本上相當于人的身高,介于尺與丈之間,大于今天的“米”。庹其實是大于步的,但是一般需要量的長度不在地面,而是距地面有一定高度,用步子量不方便的地方,可能以房子、牆壁,或者木頭等的長度為主。

因為人有高低胖瘦,所以這些模糊量詞,所表達的長度或者高度,會有所差别,有的時候還差别比較大。但是在實際使用當中,這些模糊量詞都基本上都會有一個明确的指向——我,也就是說話者,所以并不會引起很大的歧義或者誤解。

同時,模糊量詞所表達的内容,往往是并不需要那麼精确的東西。比如今天下雨,一般老百姓問下了多少雨,他并不需要精确地知道,今天的降水量有多少毫米。一般問的人,隻是為了知道土地的墒情,或者出行對道路的影響。因此,問者所得到的答案,是模糊不精确的。這個時候,有人回答“二指雨”,或者“一拃”,或者“下透了”。這樣,問的人,也就基本上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答案。

同樣的模糊量詞,在使用當中往往有所區别。比如指,更多用于高度、深度,而一般不會用于說明長度;拃,即可用于高度深度,也可用于長度。步,托,多用于長度。在高度和深度上,超過了拃,一般用腿的高度作為單位:膝蓋高,半人高,一人高,一房高,一樹高,等等。長度方面,則會用拃,步,庹,丈,等等。如果再長一些,一般用一節地,或者幾節地。具體一節地有多長,沒有人能說得很清楚,說七八十米也可以,一百多米也行。如果長度再長一點,就會用“裡”來表示。

不過,那時候說某地到某地多少裡,一般也不是特别精确。比如,五裡地、七裡地、九裡地,這樣的距離一般很難聽到。更多人容易接受的,是一二三四,六,八,十這樣的距離。超過二十裡的話,就會更模糊,一般也就是用二十多、三十多、四十多等比較模糊的、近似的表達方式。如果你聽到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九十八裡地,顯然,說話者是個沒有生活經驗的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