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來自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的胡金牛教授火了。起因是他在學院官網的個人介紹:“2007年10月-2011年9月大阪大學理學院研究生(不要問中間有一年經曆了什麼)、從事博士後及訪問學者研究(主要是當時找不到工作)、期刊審稿人(被人強拉進去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入選者(報個名就行)……”
人們對于一位優秀的大學教授的既有認知,是科研業績突出、學術聲望不凡、專業授課能力強等。作為一個展示自我的公共平台,大學教授的官方簡曆,一般是盡量展示自己各方面的顯赫與卓越,同時盡量規避各種缺憾或不足,内容方面大體包括學習生涯、工作經曆、科研業績、所獲獎勵等,簡曆具有嚴謹、專業、刻闆、程式化等基本特點。
但胡教授的簡曆顯然不走尋常路,除了例行的信息介紹外,還穿插了很多括号解釋:别人不好或不想啟齒的“複讀一年”,被他幽默化地處理;别人眼裡的“繼續深造”,在他那裡變成了一句大實話——“主要是當時找不到工作”;“審稿人”“高層次人才”“學會理事”等學術大咖們的标配,他卻用自黑的口吻輕輕點過。
一般的大學教授簡曆,更多是關于學術或專業的介紹,相對枯燥與乏味,讀者對當事人學術造詣之外的其他信息,基本上無從知曉。而胡教授與衆不同,透過他的介紹,我們大體可以感受到他身上具備真實、坦誠、謙卑、幽默等特征,這種特征當然是其人格魅力的重要範疇。
坦白地講,胡教授用的那些括号很高深嗎?一點都不。相反,措詞非常樸素與平常。但問題是,為何胡教授的簡曆就火了呢?
因為人們對于大學教授及其簡曆存在明顯的刻闆印象,認為大學教授就應該是“這樣的”,簡曆就應該寫成“那樣的”,而不能揮灑自如、我行我素。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也不妨為胡教授所在的單位點贊,因為這樣的單位開放包容、鼓勵個性。畢竟,為了整體劃一的宣傳效果,不是每家單位都可以容忍員工呈遞五花八門或千奇百怪的個人介紹。
進一步說,深耕學術的教授們,确實需要鑽研于書本間,埋頭于課題中,面對專業研究與學術創新,需要嚴謹踏實、一絲不苟,但他們就應徹底生活在人間煙火氣之外嗎?他們是專業領域的翹楚,也可以幽默而風趣,也可以率真而随性;他們也可以不完美,也可以實事求是、接地氣地告知學生,自己及相關專業的不足。
而面對物理或原子物理,相信大部分人聽起來都一臉蒙圈。那麼,如何讓同學們尤其大一的新生們,對這一領域感興趣,進而紮根于這一領域,專業的領路者至關重要。這就需要胡教授這樣具有親和力與幽默風趣的“開門人”。這種更貼近生活的教授,一定更受學生歡迎,對專業知識的順利傳播與廣泛接收大有裨益。
有人說:“搞學術的人,需要耐得住寂寞”,我看未必。胡教授已經在原子核物理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SCI論文40餘篇,是妥妥的學術明星。今天,胡教授又被網友熱捧為“網紅”,正是源于他的可愛與率真。從這個意義上,胡教授一點也不寂寞。(作者系廣州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