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亦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有着“古今隐逸詩人之宗”的稱号。陶淵明的詩歌,在我們的中學語文課本裡多有選篇。我們曾經也都從語文老師的講解下,簡單了解過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隐士之高潔品質。但随着人生閱曆的增長,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再讀陶詩的時候,就有了更為深刻的感受。
譬如,陶淵明很經典的一首詩《歸園田居·其三》,就可以說小時候看不懂,長大再讀卻感觸頗深。首先,它是陶淵明歸隐田園後,創作的組詩作品《歸園田居五首》中的第三首。其内容主要是細膩生動地描寫了陶淵明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傳達了陶淵明歸隐田園後愉悅的心情。但這些都是小時候就可以懂得,真正難懂的卻是最後5字“但使願無違”背後的人生智慧。
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載,陶淵明歸隐是出于對腐朽現實的不滿。即天性正直的陶淵明,深感自己無法在腐敗的官場風氣中立足,也就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說,這無疑就是陶淵明的職業規劃。但陶淵明從二十九歲開始出仕,到他四十一歲從彭澤縣令任上辭官歸隐,整整花費了十三年。
由此可見,陶淵明是經過了十三年的曲折生活,才徹底認清和堅定了自己的天性與當時的政治社會的不相容,最終辭官歸隐,躬耕田園。如此一來,陶淵明脫離仕途的那種輕松之感,以及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悅之情,我們便能夠很好理解了。而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與某一工作環境不相容的情況出現時,再讀陶淵明的這首詩,相信會感觸頗深。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詩的開篇兩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便描寫了自己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它的意思是說,陶淵明開始在南山下的田地裡種植豆子,結果卻是雜草茂盛,豆苗疏稀。從“種豆南山下”五字來看,它便暗中點明了陶淵明歸隐田園的事實,也就是點題。其次,從陶淵明“草盛豆苗稀”的結果來看,他是缺乏種豆經驗的,這就點明了他剛從士人轉為農人的事實。
緊接着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則表現了陶淵明勞作的辛勤,那是早晨就去田地裡清除雜草,到了晚上就着月光才扛着鋤頭回去。結合前兩句詩,我們可以得知陶淵明并沒有因為可憐的勞動成果就灰心喪氣,反而是樂此不疲地躬身壟畝。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凸顯了陶淵明歸隐田園後的愉悅之情,以及一種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即狹窄的小路上草木叢生,傍晚時的露水也沾濕了我的衣裳。這兩句詩主要說明了陶淵明親身體會到了農業勞動的艱辛。但陶淵明并沒有放棄,反而是“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即身上的衣裳沾濕了并不可惜,隻要不違背我歸隐的心意就好。對于陶淵明來說,他的人生道路其實就兩條,一是出仕做官,二是歸隐田園。
出仕做官,自然就有俸祿保證他的生活,但會違背他的高潔操守,必須要與世俗同流合污。而歸隐田園,就必須要靠躬耕勞動維持生存,不貪圖世俗名利。對于我們來說,雖然如今的人生道路不止兩條,但是本質一樣,倘若我們按照本心選擇了某一條路,那就要同陶淵明一樣,不辭辛苦地走下去,也就是最後5字所說的“但使願無違”。對此,你怎麼看呢?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