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書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書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3 05:20:59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書(四書解讀六卷之)1

作者:高振凱 中國孔子網【原創】欄目獨家發布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與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與家族,先要修養好自己的品德;要想修養好自己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想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德;品德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與家族;管理好家庭與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解讀】

本節論述是儒學施教之八目:格物、知緻、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此之八目是儒學政治、思想、教育、文化道德修養必須遵守的規則。

有人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念稱其謂“家天下”關于這個“家天下”其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觀念:其一,是将“家天下”看成是君王自用專權個人的天下,将政民關系視其謂“主與奴”來理解;其二,是君王愛民如子,把“治國視同齊家”君臣比父子,官兵比兄弟。如此對“家天下”一善一惡兩種觀念的認識孰是孰非,讀完這篇文章就會明白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如此闡述中所說的這個“古”字,是指堯舜、夏、商、周這兩千年傳統德政文明時代。儒家一貫将這近兩千年尊其謂先賢時代,甚至将這個時代譽謂生育萬物,養育萬物的天地之道。其中這個“明明德”與儒家施教三綱一樣,其本義是率從人的善本仁、義、禮、智、忠、孝、誠、信、立道施教。由此可鑒,儒家施教三綱之“明明德”并非儒家首創的政教理論;儒家施教三綱之一“明明德”隻能算是儒家對古代傳統文明的繼往開來而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其意義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解讀:其一,一統天下的天子欲達治國平天下,首先要從治理諸侯國開始。其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充分說明了古代政權擁有者,不是按着個人某種政治意識來強行百姓服從;反而是政權以服從人人固有仁、義、禮、智、忠、孝、誠、信與生俱來的善本德性,做為立道治國平天下之根本,其本義在于“政随人善本天性而變”不是“民随政而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是以德統一天下的社會秩序。

儒家認為政權不仁則暴。“德政”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政治理念;“暴政”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的政治理念。“暴政”是強行百姓服從政權擁有者個人的政治意識,強迫百姓随從政權需要而變;“德政”是政權率人固有善本立道施教治國平天下,教育思想是要求政權擁有者随着人的善本天性來改變政權的政治意識。所以,“德政”是以人固有善本為政治之本,這叫“明明德”以德服人;“暴政”是以政權擁有者個人某種意識,強行百姓服從。

[欲治其國,先齊其家]

孟子說:“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于國,國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孟子•離婁上》)孟子說國、家、個人是亘古不變相互共存的關系。國來之于家,家來之于個人,每個人都是一家之成員,一國之分子,家與國的關系就是如此之不可分。

關于“欲治其國,先齊其家”具體而論,正是“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的道理與規則。以家庭為根本遵守孝父母,親兄弟來培養仁義之德,培養父慈子孝,兄弟親愛的人倫道德。然後,把這種家庭的親情人倫道德介入于政治中來,實現君臣如父子,官兵如兄弟,實現治國如同齊家。把這樣的家庭親情介入社會,人與人之間相互親其親,長其長才能使天下和諧幸福如同一家,這正是“欲治其國,先治其家”之深義之所在。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要想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就一定首先從每個人自身做起,做父母的要慈愛兒女,做兒女的要孝敬父母,做兄弟的要情同手足,做夫妻的要内外有别。人人都要從自身做起修身至善,這便是“欲齊其家,先修其身”之意義。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意義在于正人先正己。要想使自己修身至善,就要首先端正自己在家中的位置與心态。這個“先正其心”是對家庭親情上尊下卑,長幼有序的倫禮而言,這就是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親情觀念,與思想意識誠心實意。隻有自己的心态與思想得到誠實的端正,然後才能孝父母,親兄弟,愛妻兒。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正其心,先誠其意”中的這個“誠”志在實事求是;這個“意”是内心的意念,說的是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就要身俱誠而無僞,信而不悖的意念。做父親的要正心誠意的愛兒女;做兒女的要正心誠意的孝敬父母;做兄弟的要正心誠意視其為手足之情;做夫妻的要誠而不僞,信而不悖。

[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

怎樣使自己意念真誠,心思端正上達個人修身至誠至善呢?必要的條件是自己的學識一定要深造至較高的水平。唯有學養上達資深的程度,自然識人倫,通情理以實事求是的理知,來認識天下真實存在的萬事萬物。唯有獲得資深的學識,才能準确的認識,理解事物,事物才會為自己所用使自己成為人才。“欲誠其意,先緻其知”其本義是要接受教育,有了知識才有益自己正其心,誠其意,然後有益于上達孝悌道德修身至善。

[緻知在格物]

隻有學識達到了至高的程度,才能認識、理解、研究、應用天下萬事萬物。“緻知”說的是知識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了;“格物”說的是能夠認識、理解、研究萬事萬物的能力。“緻知在格物”俱體而論,孝悌之道修身至善,就能尊君事長,到社會就能親其親,長其長天下皆兄弟,就知道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的偉大意義了。

齊家在于自我修善自身;修善自身在于端正自己的思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在于自己的意念要真誠;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誠,就要深造自己的學識;有了資深的學識,就能理解什麼是“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的道理了。下面将如此之八目倒置而論。

[物格而後至知]

雖然這個人沒有至高的資深學識,但是他卻能夠實事求是的認識、理解、研究事物,孝父母,親兄弟,這樣的人雖然沒有至高的學曆,但是他的學識也算是達到了至高的水平了。

關于這個“物格而後知至”具體準确的來解讀,說的是這個人能夠正心誠意的孝敬父母,親愛兄弟,他就能做到忠于君王,服從師長,尊天下老人為父母,愛天下朋友如兄弟,這樣的人他雖然沒學過聖賢之道,也算是有學問的人了。

 [知至而後意誠]

如此所言之意講的是,人的知識達到至誠的程度,他就自然會遵誠心誠意的态度對待天下每個人。“知至而後意誠”說的正是“夫孝,德之本也”的道理。知道在家孝父母親兄弟,就能誠心敬意的行施于社會。

關于“知至而後意誠”具體而言,一個學通聖賢學問的人,他自然知道在家孝父母,親兄弟,到社會上去,做官就會愛民如子,禮賢下士,做下人就能忠君事長,天下皆兄弟。

[意誠而後心正]

如此所言之意講的是,學識上達能實事求是認識理解事物,這種思想意念真誠的人,他的思想觀念和心思,一定能端正自己來看事物思考問題,不會自欺欺人的對待事物了。

關于“意誠而後心正”具體而言,在社會上能做到忠君事長,天下皆兄弟的人,他在家一定是一個誠心孝父母,親兄弟,孝悌之道修身至善,心思端正的君子賢人了。

 [心正而後身修]

如此所言之意講的是,思想端正的人就會“自成自道”自我修身至善,成為君子賢人,就會做到自善其身,兼善天下。

關于“心正而後身修”具體而言,這個人心思端正,實事求是他一定是個忠心耿耿的君子,他的孝悌之道一定是修身至善,達到自善其身了。

[身修而後家齊]

如此所言之意講的是,做為孝悌之道自善其身的君子,他當然知道用尊卑有别,長幼有序的人倫道德來教化自己的家庭與家族,一定會做到盡善盡美。自善其身的君子賢人在家孝父母親兄弟,一定會将家治理的尊卑有别,長幼有序,上下知人倫,懂道徳,互親相愛,福幸和諧。

[家齊而後國治]

如此所言之意與“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的規則相吻合。“家齊而後國治”說的是隻有把父慈子孝,兄弟親愛如此的親情代于政治中來,才能君仁臣忠,官兵如兄弟,治國如齊家。如果政民情同一家,政民上下同心同德,肝膽相照,榮辱與共,這才是治國如齊家。

[國治而後天下平]

如此所言講的是,全天下各個諸侯國和百姓都能做到情同一家,尊卑有别,長幼有序,普天下相互親其親,而長其長,天下自然就成了不治而緻,無為而成的社會秩序了。

先從上到下而論: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知緻、格物。翻過來再從下到上而論:物格、緻知、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這就是儒家政治規則,這就是古代固有形式的“家天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