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武則天為什麼要把帝位給李家人

武則天為什麼要把帝位給李家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22:38:37

武則天以太後的身份,親手廢掉兩個兒子,把“李唐”改為“武周”,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的基礎上,勵精圖治,再創輝煌,把唐朝的繁榮富強延續下來,同時為其孫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武則天被後人譽為“剛強機智的政治家”,是曆史上大有作為的一代君主。

武則天執政近五十年,并且已“改朝換代”,又為什麼最終選擇了“還政于唐”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借助曆史資料來進行深入分析,揭開謎底。

武則天為什麼要把帝位給李家人(武則天為何不傳位給女兒或侄子)1

​圖1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曆史上曆代皇帝都非常重視立儲(選立皇帝接班人)問題,因為它是國之根本,關乎到國家的長治久安。武則天也不例外,為立儲之事躊躇萬分,頗費了一番心思。

曆代立儲,大都遵循封建宗法,傳宗接代,立嫡為長。然而,曆史上不但立嫡、立庶可以靈活,而且立長、立幼可以變通。但是有一條,帝王易姓就算“改朝換代”,因此,君王立儲,不到萬不得已,決不會超越這個底線。武則天雖“挾刑賞之柄,以駕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但她到了晚年,不得不考慮身亡後再改朝換代,若傳位不得其人,她的子孫和武家侄兒,以及心腹寵臣,為了争嫡奪位免不了互相殘殺。曆史的悲劇如果重演,又将是數百家支離破碎,數千顆人頭落地。為此,她不得不耿耿于懷。

在武則天的後代中,太平公主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性格極似其母。曆史上的皇帝雖然都是由男人世代相傳,而作為女皇武則天敢于沖破男尊女卑,又為什麼不能把皇位傳給自己愛女太平公主呢?史書上記載:“公主方額廣頤,多權謀,太後以為類己,寵愛特厚,常與密議天下事。”可見武則天有過傳位于女兒的念頭。然而,她不能不顧忌封建宗法标志“姓氏”的羁絆。若傳位于太平公主,如果再傳,免不了要改姓(公主原先驸馬姓薛,後來的姓武)。中國的封建制度,子女随父姓是天經地義的,随母姓,隻是權宜之計。武則天畢竟擺脫不了這個束縛,最終不肯立自己女兒為儲君。

武則天為什麼要把帝位給李家人(武則天為何不傳位給女兒或侄子)2

​圖2 武則天改乾元殿為明堂

曆史上也不乏由侄兒繼承皇位的事例,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認為是武姓,應該名正言順的成為“武周”的繼承人,曾多方營求為太子,并使人向他的姑母說:“自古天子未有異性為嗣者。”(睿宗李旦雖改武姓,終屬假姓)。武承嗣的提法完全符合封建宗法,這也使武則天曾有欲立武姓為儲的想法。他們鑒于是姑侄關系,大臣狄仁傑、王方慶和李昭德等人的勸谏,提出了與武承嗣之請針鋒相對的意見:自古帝王家廟未見有祀先姑者,本朝不可開啟先河。武則天稱帝而立武氏宗廟,豈能不慮此事。她仍然受制于封建宗法,所以沒有立武氏侄兒為儲君。

武則天為什麼要把帝位給李家人(武則天為何不傳位給女兒或侄子)3

​圖3 清代《吳郡名賢圖傳贊》中的狄仁傑畫像

從來的英明皇帝,都要為立儲之事幾費周折,甚至絞盡腦汁。武則天作為女皇,所費的周折與他人是不同的,更是大傷腦筋,這就是在中國封建社會裡,女人作皇帝的難處。武則天能夠當上皇帝已經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這個偶然性使她在立儲傳位問題上更難以決擇。

武則天排除了傳位給女兒和兩個侄子,就隻能傳于自己親生的兒子了。然而,兒子是李家的後代,隻能奉李氏宗廟,而不會祭祀武家祖先,武則天為此事始終糾結,猶豫不能果決。在李、武姓之外立儲是不可能的,盤算的結果,隻能立兒子為儲,把大唐社稷還給李家後代。

立儲方向已定,這樣又給武則天出了一道難題,儲君隻有一個,立哪一個兒子為太子呢?

武則天為什麼要把帝位給李家人(武則天為何不傳位給女兒或侄子)4

​圖4 《薛剛反唐連環畫》人物圖,中為李旦

武則天有四個親生兒子,太子弘以薨斃,死因不明(史書說是武則天害死,被近來研究否認)。太子賢相傳是韓國夫人所私生(曆史上沒有詳考),武則天生疑不被所重視,且已亡。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均被武則天所罷貶,一個廢為廬陵王,貶出京城,一個降為皇嗣,處于幽禁地位。就當前形勢來看,也隻能在這兩個兒子中間選立了。

在選擇太子的問題上,後黨與太子黨鬥争十分激烈,迎立哪一個為太子,各不相讓,甚至兵戎相見。更有張柬之、李多祚等發動“神龍革命”,血濺 丹墀,進行逼宮。殺伐之下,武則天對這兩個兒子進行了保護,顯示出了“虎毒不傷子”的母愛。

武則天為什麼要把帝位給李家人(武則天為何不傳位給女兒或侄子)5

​圖5 武則天手迹《升仙太子碑》

然則,兩個兒子隻能選一個來繼承皇位,應該選誰呢?

按理說李旦自被降為皇嗣,改姓武氏,雖然幽禁宮裡,但未被廢黜,應該說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然而,武則天在後黨與太子黨激烈鬥争之時,考慮到李旦是其攻擊的對象,與諸武積怨已深,便密召貶居遠州的廬陵王李顯還朝,立為儲君。李旦審時度勢采取了明智的做法,立即把皇嗣之位遜讓給哥哥。武則天對李旦這個小兒子雖然猜疑,而且對其家人及黨羽極為不滿,卻又不忍心殺害他,因此,李旦躲過了一劫。武則天廢李旦而立李顯,雖然顯示了她的聰明才智和老謀深算,但給她死後造成“韋後亂政”埋下了伏筆。

武則天為什麼要把帝位給李家人(武則天為何不傳位給女兒或侄子)6

​圖6 乾陵無字碑,為武則天所立,位于陝西省鹹陽市區西北方五十公裡處的乾陵

李顯立為皇儲,李旦安全身退,後黨與太子黨的鬥争得到調和而宣告結束,武則天仍對此放心不下,唯恐日後兄弟之間,以及與諸武之間發生不測。因此,在聖曆二年(699年)二月,命李顯、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氏諸人等,“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銘之鐵券,藏于史館”。企圖借助盟誓與神靈,達到李、武兩家的相依相安。可見,此用心之良苦。

武則天雖然不情願的把她艱難開創的武周政權親手結束,并還政給李唐,這樣不但成全了她的親生骨肉,而且也為自己死後稱唐之太後,以皇後身份與高宗合葬于乾陵,能夠進入宗廟留得後路,故不失為兩全之策,達到了衆望所歸的目的。

文:穆炳森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