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圖片來源于網絡
題 解老子更進一步闡釋了哲學上的本體論問題。他認為,形而上的「道」是永恒的、絕對的,而我們平時接觸到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
萬物相生的辯證法思想來解釋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并将這一觀點推及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上來。人世間的一切價值取向都是人為設定的,其中必然充斥着不同個體之間相異的主觀判斷,這就是引起人世間紛争的根源,于是老子提出了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觀點
「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正是老子關于行「無為」之道的方法論。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為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釋惡:醜。較:比較。音聲相和:樂器的音色和人的歌聲相互應和。
聖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但與儒家的「聖人」含義不同。
處:處世行事。無為:這是老子所使用的特定概念。老子的「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做那些違背了人類本性、背離自然意志、束縛心靈、醜化人性的事。老子的「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是順應自然而為的意思。「無為」不但是老子和道家所提倡的處事态度,也是老子的一個哲學觀,這用于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如政治上他倡導的無為而治等。行不言之教:實行「不言」的教導。即要求統治者不要去發布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教令(以達到控制民衆,實現自己的主觀意志的目的)。不言:不發号施令、不濫用政令。辭:拒絕。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指「聖人」生養萬物而不占為己有,培育萬物卻不自恃其能。有:占有。恃,自恃(有能耐)。居:居功自傲。是以不去:所以「聖人」的功績永恒不減。是以,「以是」的倒裝結構,因此之意。是,這;以,因為。
譯文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為美,那麼醜的觀念就産生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麼惡的觀念也就産生了。
所以說有和無相互依賴而産生,難和易相互對立而促成,長和短相互比較而存在高,高和下相互包含而形成,音和聲相互協調,前和後相互依伴,這是永恒不變的客觀實際。
因此,聖人排除一切人為的努力而從事「無為」的事業;聖人超越一切言語施行「不言」的教化;任由世間萬物振興卻不加以幹涉,生養萬物而不占為己有,培育萬物卻不恃其能,功成名就也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永恒不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