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的“七星連珠”現象,引起了人們的熱議。不少網友紛紛表示,自己已經帶好了穿越的必備物品,就等着“啟程”了。人們在這個話題之下,七嘴八舌地讨論着想穿越回哪一個朝代。
七星連珠
而其中有一條十分有意思,那就是穿越回秦朝,告訴秦始皇“長生不老藥”在西方,讓他繼續征戰,勢必把英語扼殺在搖籃裡,讓中國話普及全球。可以看出,這又是一個被“英語逼瘋的可憐人”。
抛開玩笑話不說,秦始皇在我國确實有着非凡的地位,而他本人也為後世留下了不少的“燦爛的遺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現代技術都無法挖掘的秦始皇陵地宮,那麼,在這其中,究竟隐藏着哪些未解之謎呢?
人們按想象修建的秦始皇陵地宮
秦始皇級秦始皇陵地宮秦始皇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其地位自然是旁人無可比拟的。雖然許多人認為他說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的發言實在是太“嚣張”了,但是當我們仔細回顧嬴政一生的成就,就會發現他完全擔得起。
可以說,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貨币,書同文,車同軌的措施,将中國徹底從此前各地存在嚴重隔閡的狀态拉了出來,徹底融為了一體。
他的這些舉措奠定了中國此後2000多年的政治格局。縱使秦始皇确實在晚年為了求仙尋藥,做了不少苛責百姓的荒唐事,也不能将其的貢獻抹殺。
秦始皇
秦始皇在位時就已經開始籌備修建自己的陵墓了,選擇了現在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骊山作為自己的歸宿。
由于許多古人都堅信靈魂不死,不舍千秋霸業的秦始皇更是對“長生不老”絕對執着,所以在修建陵墓的時候,絲毫沒有想要從簡的意思。不僅規模巨大,其中的布置應該也是相當精美。
規模巨大
許多人可能會說,秦始皇陵墓不都已經發掘了嗎?畢竟兵馬俑都出土了這麼多,還建立了專門的展覽景點。
但兵馬俑陪葬坑隻不過是秦始皇陵墓的一個邊角而已,真正埋藏着秦始皇遺體以及傳說中萬千珍寶的地宮,直到現在都沒有進行挖掘。
兵馬俑
考古學家針對它的第一次全面勘查是在1962年,當時人們根據已有的資料,繪制了地下陵墓的平面布局圖。
整體呈現矩形,範圍達到了56.25平方千米,東西長80米,南北寬50米,深度大約在地下35米左右。這個規模,可以抵得上七十多個故宮。
可以抵得上七十多個故宮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沒有開始挖掘,但是有關它的傳言一直層出不窮,顯得十分玄妙。更是有許多未解之謎,被判定隻有未來完成發掘才能找到答案。那麼,秦始皇陵地宮究竟有什麼神奇之處?
秦始皇陵地宮的未解之謎首先就是地宮的大小。
雖然此前考古學家使用遙感技術,已經基本确定了範圍,但是不排除仍有偏差。并且這之中最讓人疑惑的就是深度,因為不論是司馬遷所說的“穿三泉”還是一些其他的描述,都說明當時人們在修建該地宮的時候,挖的确實非常深。
遙感技術
其次就是地宮當中“上具天文”的描述,按字面意思來說,秦始皇死後依舊想在自己的陵墓當中觀星賞月,所以讓工匠把這些自然之景也還原在了陵墓當中。
不過這種還原當然不可能是百分百了,應該隻是建立了相關的模型,營造出表象。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從商朝到秦朝,隻要是大型的墓葬坑,大部分都會使用“亞”字形制,此類“取形于高地平日昝的形式”,應該與當時盛傳的“蓋天說”有關聯。
亞字形墓
考古學家認為,秦始皇地宮的頂部應該雕刻了許多天文圖,這些天文圖與西漢末年出土的天文圖有類似之處,其中有日月、流雲、北鬥等等。在這種氣氛下,秦始皇的靈魂想在地宮中“賞星”也不是難事。
石刻天文圖
第三就是人們一直在讨論的“水銀”之謎了,可以說秦始皇雖然身居内陸,但是有一顆向往大海的心。
畢竟在他心裡,海上可是藏着能夠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所以死後不僅要實現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也不能落下。
水銀
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想到了使用水銀為自己造一片海的方法,這就是咱們常說的“水銀為海”。
考古學家此前對于這種說法一直保持懷疑的态度,畢竟當年提煉水銀的技術十分原始,而且原材料應該也不多,在這種情況下,想造出規模如此宏大的水銀海洋是不可能的。
但是,秦始皇可能真的任性地證明了自己,隻要想有,肯定會有的事實。
水銀海
目前考古學家已經通過反複的勘測,發現封土樣品當中的汞異常,地宮當中的汞異常在不同的位置還有明顯的差異。
東邊和南邊的汞異常的強,對此不少學者猜測應該是按照我國的地理格局修建的,畢竟我國的西部和北部确實沒有海洋。
秦始皇十分向往海洋
第四個未解之謎是有關秦始皇陵地宮珍寶的,說到這兒大家應該想到了近幾年推出的盜墓影視劇,主角們總是能在陵墓當中發現各種各樣的寶藏。
秦始皇陵墓不論從規格還是其他方面來說,都是空前絕後的,因此珍寶肯定少不了。至于到底有多少,就無從得知了,恐怕隻有等到發掘完畢才能慢慢清點了。
墓葬中出土的珍寶
最後就是關于秦始皇的遺體與棺椁的,他既然都已經費盡功夫将陵墓造得這麼完美了,那麼在自己的棺椁和遺體方面肯定會更加的用心。
所以秦始皇雖然是在出巡的過程中死亡的,但是他的屍體應該會使用諸多秘法進行保存,比如他最鐘愛的“水銀”,就有着防腐的功效。
至于棺椁,更是有頗多的傳言。許多人都認為秦始皇既然都已經制造出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豪華内設,那麼就不可能将自己固定在某一個位置。因此他的棺椁可能不是固定的,而是在水銀海當中“漂流”,就像是帝王在巡視自己的地下王國。
帝王的棺椁很講究
許多人可能疑惑,為什麼都沒有進行發掘,考古學家卻能夠知道這麼多有關于地宮内部結構的信息,并且據此給出了相關的推斷。
事實上,我們現在不挖掘,确實是因為現代技術依舊不夠成熟,無法确保挖掘之後,其中的那些珍貴文物都能保持原樣。
但是不挖掘不代表無法勘察,因為現代技術還是可以從外部進行探查的。比如使用遙感技術、地質雷達法、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等等,這些高新技術都能幫助我們探索秦始皇陵地宮的秘密。
通過各種技術“透視”秦始皇陵地宮
高新技術助力考古探測咱們先來說說利用遙感技術恢複的秦始皇陵地宮全貌,在2018年時,北京的空間機電研究所參加了考古調查,使用無人機航拍再加上空間建模對地宮進行了複原嘗試。整個過程持續了很多天,獲取了約60平方千米的空間數據信息,而後開始三維建模。
骊山三維建模
其次是使用宇宙射線缪子吸收成像技術對秦始皇陵地宮的模拟成像,該技術是一種無損成像技術,比較适用于大型成像目标,秦始皇陵地宮恰好就符合這一點。
研究人員利用宇宙射線中的缪子(µ子) 能量高、穿透能力強的特點,通過探測穿透待測物體的宇宙射線µ子的通量、角分布等信息實現對待測物體的成像,這一技被稱為µ子成像技術,是一種輻射成像技術。
宇宙射線
總之在科技的發展下,我們探索秦始皇陵地宮的方法會越來越多,得到的信息也會更多。
不過相信大家還是更期待技術能夠發展到成功挖掘,那樣的話我們就能一睹這個滿是未解之謎的秦始皇陵到底是什麼樣的了。
秦始皇陵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