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林将整個身子伏在一張小圓桌前,這是他結婚時花了30元買的,他正在為即将到來的虎年創作主題剪紙作品。以往的每一個剪紙作品,張曉林都是在這張圓桌前完成的,剪紙是一門中國民間手工藝術,張曉林作為京派剪紙的傳承人,從開始學剪紙到現在已經有60餘年了。
京派剪紙傳承人——張曉林。受訪者供圖
剪紙是一門用剪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的民間藝術,人們将剪紙作品用來裝點生活場景,特别是過年的時候,普通的紅紙被剪刻成特别的紋樣,為沉寂的北方注入活力。
作品的核心是文化故事
創作十二年生肖之作,是首都互聯網協會與首都網信辦聯合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發起的一個春節大拜年活動,需要張曉林在每年的大年三十前創作一個時年的生肖主題作品,從2010年開始,今年用虎生肖主題作品作為收官之作,張曉林說:“這是我最滿意的一幅生肖之作。”
張曉林将這幅收官之作,取名為《百獸(壽)之王 福(虎)海壽山》,整幅作品裝裱後長1.5米,寬69厘米,他說:“作品裝裱的尺寸也是很講究的,為了展現作品的美感,我會精确到個位數,有零有整。”這幅虎年之作,從構思到完成,花了張曉林一周的時間。
張曉林創作的虎年收官之作《百獸之王 福海壽山》。受訪者供圖
在創作過程中,幾乎所有時間都是為作品服務的,光是構思,張曉林就要用去一半的時間。他說,要創作一幅剪紙作品,首先要找到民間故事,比如虎生肖。張曉林介紹,老虎作為十二生肖中的第三位,威武雄壯,是勇猛頑強的百獸之王,在民間傳說中,虎生肖是天宮中玉皇大帝的殿前侍衛,曾被派往民間鎮管山林、驅除東海水怪。“所以說,虎生肖是霸氣的,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是驅魔降妖、鎮宅辟邪的神獸。了解它的故事後,我就能把這些相關的元素放進我的作品中。”張曉林說。
根據虎生肖的民間傳說,張曉林創作出了《百獸(壽)之王 福(虎)海壽山》。首先在取名上,張曉林就注入了自己的巧思。他說:“老虎,是百獸之王,獸,諧音‘壽’,而福,諧音‘虎’,正好對上,寓意着虎年有福有壽。”而作品中,張曉林更是注入了許多有象征意義的元素,他選擇一隻幼虎作為畫面主體,配以祥雲和如意,“小老虎形象能夠更加生動,所以我特别設計了一個頑皮的老虎,生機勃勃。”張曉林還在畫面中,加入了一些古時候皇家禦用的圖樣,比如水和三座山組成的圖樣,他說,随着社會的發展,以前一些貴族能使用的圖樣現在也能應用在剪紙上,讓百姓也能用。
有時候忙起來,張曉林會工作到淩晨兩三點,為的是能夠反複打磨,而不是草草結尾。“這次收官之作我很滿意,因為我做了更多細節上的處理,整幅作品很完整。”
剪紙是一門幹到老的手藝
自六歲開始同父母學習家傳的京派剪紙手藝起,張曉林手拿剪刀已經有62年了。剪紙不比其他手藝,張曉林認為,這是一個很容易被模仿的手藝。“尤其是剪紙,它是一種簡單的關系,就是紅紙和白紙,白紙上畫圖樣,和底下的紅紙一塊剪出來。”但是,剪紙又是不可複制的。張曉林說,京派剪紙與其他剪紙的不同,就在于其精細,“很多做剪紙的都是靠着别人的樣子,反複去制作,但一旦這個狀态成了常态,剪紙這門手藝就變成機器也能做的事情了,模仿和複制不是真正的剪紙藝術。”
構思、畫稿、改稿、下剪子……張曉林分配給每個步驟的時間,是公平的。他認為,構思一幅作品,是打基礎,畫稿、改稿,則是不斷求精的過程。張曉林說:“我每次做作品,都是要精益求精的,有時候一根細線的弧度也要改很多次,才能在下剪刀的時候有把握。”在反複修改和調整下,張曉林做出的剪紙,總有着他自己的味道。“剪紙不隻是學樣子那麼簡單。”
張曉林喜歡在夜裡剪紙,四周隻有某些不知名昆蟲的叫聲,反而能讓他沉得下心來。做到精細,對他來說還不夠,他說,創新能力才是成就剪紙作品的關鍵。2019年,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的首映禮上,張曉林的剪紙作品被當成了禮物送給了卡梅隆。“剪紙就是一門幹到老的手藝,我需要不斷吸納新的故事和元素,不斷創新。”
退休後的張曉林,總是要被各大單位和學校邀請去上幾節課。在他的剪紙課上,永遠是四個大字的闆書——剪紙入門。張曉林說:“剪紙這門課不是一兩節課就能夠學會的,步驟就那麼幾步,但每一步做起來都不容易。”
張曉林會将課堂的内容分兩部分進行,前半堂課用來講構思和創作,後半堂課就讓學生跟着自己帶來的剪紙圖樣學習,他心裡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于是總會在課堂上強調:“如果對剪紙有興趣的,一定要接着學和練,我的課隻是帶着入門而已。”
藝高人膽大
張曉林從來不會拒絕來客的要求,按行話說,這叫藝高人膽大。
“剪紙的要求,我從來沒有拒絕的,我自己也喜歡挑戰,難度越大我越喜歡琢磨,什麼元素我都敢用。”21年前,為了支持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張曉林自主創作了一幅作品《奧運之光照中華》,這是一幅巨型團花剪紙,用紙140張,面積有90平方米。
張曉林創作的巨型剪紙作品《奧運之光照中華》。受訪者供圖
“我想用自己的方式支持一下申奧,但又想一般的剪紙作品肯定不行,就想出了設計制作一幅大型作品的想法。”為了創作這幅巨型剪紙,張曉林在家附近租借了一間大會議室,幾乎每天的淩晨兩點,都是在那裡度過的。
“定好了目标,我就隻管奮力幹。”張曉林攜全家人花了三個月時間,終于完成了這幅作品。他請來單位的十幾名同事,幫助他将剪紙完全攤開,“剪紙太大了,需要很多人一起用力,一不小心撕壞了,整幅作品就白費了。”剪紙完成了,張曉林從樓上往下看,90平方米大小的剪紙平鋪在地上,人在邊上顯得特别小。
張曉林攜衆人展示《奧運之光照中華》。受訪者供圖
後來,這幅作品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張曉林就将它無償捐贈給了北京申奧委,後收入體育博物館。像這樣的挑戰,張曉林從來都隻有迎難而上,他說,紋樣是最豐富的,同時也可以自己設計、自己變形,創作的過程,都是一次進步和提升。
如今,依托于數據庫,張曉林也一改以前的收藏習慣,将自己感興趣的紋樣錄入進電腦中,方便調取。他說:“我出門坐公交車,看的都不是風景,腦子裡想的全是這個圖案不錯,可以用在以後的作品中。”張曉林除了收集紋樣,也喜歡自己設計作品,他将剪紙中三角、圓形、花邊等基礎圖案進行組合和變換,如今創造出了130多個基礎紋樣,張曉林說:“有了這些素材,可以擴大我的創作空間,也能更容易實現我的想法,達到想要的效果。”
以剪刀代筆仍在戰鬥
張曉林開始接觸剪紙,是因為母親。他說:“我小時候喜歡畫畫,也沒有刻意去學,當作一門興趣漸漸就上手了。”過去,村子裡總會有些紅白喜事,便會請剪紙手藝人幫忙,貼個窗花或者是畫個紙人,張曉林說:“不可能靠這個賺錢的,更多是吃一頓飯,剪紙是成不了謀生手段的。”
在48歲之前,張曉林是有工作的。後來,他從單位辭了職,平日裡就靠參與一些展會活動賺錢。張曉林說:“一張紅紙能值多少錢,最開始一張A4紙大小的剪紙,也隻能賣三十元,年底能賣得好一些,但是對家裡生活來說,還是很難保證的。”整整十二年後,發了退休金,張曉林才有了剪紙之外的生活補貼。
張曉林應邀進行剪紙展示。受訪者供圖
傳統藝術在張曉林看來,并不是一件大衆化的事情。“我認為藝術是很個人的表達,一旦它成了規模,有了商業的加入,就少了原先我們追求的東西了。”一面是商業化的困境,一面是對藝術的堅持,張曉林不願在剪紙這件事上縮減時間,他說:“剪紙就跟做文章一樣,我是以剪刀代筆,創作更多作品。”
2014年,鄰居家的一場大火,熏黑了張曉林住了很久的平房,他搬了出來,租住進了小區的樓房裡,但不再在牆上挂自己的作品了。他說,他在等一個平房搬遷的機會,一間寬敞明亮的工作室,一個足夠寬大的工作桌,是他對未來藝術生活的所有期待。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唐峥 校對 危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