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江夏郡有多大

江夏郡有多大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02 18:34:14

以下内容來自:@寰宇大曆史

《漢書·地理志》是中國最早以“地理”冠名的著作,為古代曆史地理之傑作。《漢志》中列出的各郡縣、山水,既與今天的政區和自然地理一脈相承,又帶有鮮明的上古華夏文明烙印,蘊含着豐富的曆史人文信息。深度閱讀《漢書·地理志》,對我們理解古代曆史、體悟社會規律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文将對該書的“江夏郡”一節做出詳細解析:

一、《漢書·地理志》原文

江夏郡 高帝置。屬荊州。戶五萬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萬九千二百一十八。縣十四:

西陵有雲夢官。莽曰江陽。 竟陵章山在東北,古文以為内方山。鄖鄉,楚鄖公邑。莽曰守平。 西陽 襄莽曰襄非。 邾衡山王吳芮都。 轪故弦子國。 鄂 安陸橫尾山在東北。古文以為倍尾山。 沙羨 蕲春 鄳 雲杜 下雉莽曰閏光。 鐘武侯國。莽曰當利。

江夏郡有多大(曾經的江夏郡在哪)1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江夏郡”

二、江夏郡概述

江夏郡,因處于夏水入江之地而得名。“夏水”本是長江在今沙市東析出的支流,流經今監利市北(秦漢華容縣地域),在今仙桃市彙入漢水。而夏水彙入後的漢水末段也被稱為夏水,流至今武漢市彙入長江。今天的武漢市及其周邊地區正是江夏郡的核心區域。

《漢書·地理志》稱江夏郡始置于漢高祖劉邦時。據《水經注·沔水注》所述,是置于漢高祖六年(前202年)。然而,這一說法卻與史書記載和考古資料相矛盾。漢武帝初年,淮南王欲謀反,伍被為其畫策雲:“南收衡山以擊廬江,有尋陽之船,守下雉之城,結九江之浦,絕豫章之口。”又雲:“強弩臨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則淮南所慮,僅漢南郡之兵。”根本沒有提到江夏郡,而應屬江夏郡的下雉縣則屬于衡山國。考古發現的荊州松柏漢墓木牍也顯示,在漢武帝初年,應屬江夏郡的沙羨縣、安陸縣、轪侯國等地仍屬南郡管轄。因此,很多學者認為,江夏郡應初置于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2年)。在這一年,衡山國(已除為郡)被撤銷,其東部地與九江郡南部合并組建了新廬江郡;其西部地與南郡東部合并設置了江夏郡。

江夏郡的轄區,對應于今天湖北省的武漢市、黃石市、鹹甯市、孝感市,以及河南省信陽市的部分地區。其郡治設在西陵縣,也有前漢郡治在安陸、後漢郡治在西陵的說法。西漢末年,江夏郡領十四縣(如下文詳述)。東漢時省去襄、鐘武二縣,增置平春縣、南新市縣。

根據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統計,江夏郡共有人口219218人。

三國時,魏、吳各置江夏郡,瓜分了漢代江夏郡的轄區。西晉時,保留了魏江夏郡,改吳江夏郡為武昌郡。南朝宋時,僑置江夏郡于塗口(今武漢市江夏區金口)。隋初,江夏郡、武昌郡皆廢,被并入鄂州。其後,鄂州又曾兩次被改為江夏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後,江夏郡之名被徹底廢除。

三、江夏郡屬縣的情況

西漢末的江夏郡下轄十四個縣:

1.西陵縣。西漢置,為江夏郡治。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西。南朝梁廢。

2.竟陵縣。戰國時屬楚。《戰國策·中山策》:武安君率數萬之衆入楚,拔鄢、郢,焚其廟,東至竟陵,即此地。秦置縣,屬南郡。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改屬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潛江市西北。東晉移治今潛江市西南。南朝梁廢。

【章山】即《尚書·禹貢》“導嶓冢至于荊山,内方至于大别”的内方山。在秦漢竟陵縣的東北。應是位于今湖北随州、鐘祥、京山之間的大洪山脈。竟陵縣之鄖鄉,為古鄖國都城、楚鄖公封邑,即《水經注》中的“古竟陵大城”,其址可能在潛江西北。

3.西陽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縣西二十裡。西晉永嘉時遷治今湖北省黃岡市東。隋開皇初廢。

4.襄縣。情況不詳。王莽時曾改名為襄非。

5.邾[zhū]縣。戰國時為楚國之邾邑,因楚宣王滅邾國,遷其君于此地而得名。秦置邾縣,為衡山郡治。楚漢之際項羽封吳芮為衡山王,建都于此地。西漢初為衡山郡治。文景時為衡山國治。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改屬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省黃州市北十裡禹王城。東晉廢。

6.轪[dài]縣。西周時為古弦國,春秋時滅于楚。西漢惠帝二年(前193年)置為侯國,封長沙國丞相利蒼為轪侯。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除為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縣西北。東漢明帝時又封王霸子王符為轪侯,後又廢為縣。

7.鄂縣。秦置縣。治所在今湖北省鄂州市。三國時孫權自公安遷都于此,改名武昌縣。

8.安陸縣。秦置縣,屬南郡。西漢屬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省雲夢縣。東晉末徙治今湖北省安陸市。

【橫尾山/陪尾山】《尚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史記·夏本紀》作負尾。《漢書·地理志》作橫尾、倍尾。該山可能即今武漢市北、孝感市雲夢縣東北、安陸縣東的雲霧山、雙峰山一帶山脈。

9.沙羨[yí]縣。戰國時為楚邑。《荀子·強國篇》:“今秦南乃有沙羨與俱,是乃江南也”,即此地。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西金口鎮。三國吳廢。西晉太康初複置,移治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東晉太元三年(378年)廢入沙陽縣。東漢末孫策大敗黃祖于此地。赤壁之戰兩軍最初交戰的地點“赤矶山”就在該縣南面數公裡處。

10.蕲[qí]春縣。西漢置縣。《太平寰宇記》 卷127:“蕲春以水隈多蕲菜,因以為名。”治所在今湖北省蕲春縣西南蕲水東岸土門。

11.鄳[méng]縣。西漢置縣,以地處古隘道“鄳隘”(冥阨、黾阨)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羅山縣西南。“鄳隘”即今河南省信陽縣平靖關,為古“義陽三關”之一。

12.雲杜縣。西漢置縣。治所即今湖北省京山縣。後徙治今湖北省仙桃市西北。西魏廢。

13.下雉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湖北省陽新縣東南富池口。《漢書·伍被傳》:被謂淮南王安曰:“有尋陽之船,守下雉之城。”即此地。為扼控長江的古代軍事要地。春秋時伍子胥曾築城于此地。三國吳分下雉縣置陽新縣。隋代合下雉縣、陽新縣為永興縣。

14.鐘武侯國。漢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封長沙頃王子劉度為鐘武侯。該侯國原設于零陵郡内(在今湖南省衡陽縣),後徙至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陽市東南中山鋪村。新莽時的末代鐘武侯劉望曾聚衆汝南,自稱天子,被更始政權消滅。

四、江夏郡地理形勢圖解

漢代江夏郡的地理方位如下兩圖所示:

江夏郡有多大(曾經的江夏郡在哪)2

西漢荊州刺史部的地域範圍

江夏郡有多大(曾經的江夏郡在哪)3

江夏郡在荊州刺史部七郡國中的相對位置

西漢末江夏郡各屬縣的地理位置可參見下圖:

江夏郡有多大(曾經的江夏郡在哪)4

西漢末江夏郡屬縣地理方位圖(缺襄縣)

結合周邊地形來看,漢代江夏郡的地緣結構如下圖所示:

江夏郡有多大(曾經的江夏郡在哪)5

漢代江夏郡屬縣地緣結構圖(缺襄縣)

由圖可見,漢代江夏郡轄區大體上位于今湖北省東部地區,從其屬縣的分布來看,主要是通過長江、漢水的航道相聯結,并通過桐柏、大别山脈間的關隘通道北通中原。該郡西面緊鄰南郡;西南經長江、湘江水路通往荊州南部的長沙國各地;東南經長江水路通往揚州的豫章郡、廬江郡等地;北面隔淮河與豫州汝南郡相鄰;西北經随棗走廊連通南陽郡。因此,可以說是荊州、豫州、揚州之間的聯結樞紐。

注:在上兩圖中,江夏郡僅畫出了十三縣,還有一個“襄縣”缺乏資料、位置不明。從該郡屬縣的總體分布來看,漢水下遊沿岸地帶(今漢川市、仙桃市一帶)似乎存在空缺,可能襄縣即位于這一區域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