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楊利偉返回太空

楊利偉返回太空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07 11:42:37

楊利偉返回太空?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過一篇叫做《長城磚》的課文,課文中有個很出名的謠言說一個外國宇航員,稱自己在天上時隻能用肉眼辨認出倆工程,其中一個是圍海大堤,另外一個就是我國的萬裡長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楊利偉返回太空?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楊利偉返回太空(楊利偉在太空聽到)1

楊利偉返回太空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過一篇叫做《長城磚》的課文,課文中有個很出名的謠言。說一個外國宇航員,稱自己在天上時隻能用肉眼辨認出倆工程,其中一個是圍海大堤,另外一個就是我國的萬裡長城。

這個謠言最早誕生于1937年,一名叫作房龍的美國作家在他寫作的《地球的故事》中首次提及。因為這書太過暢銷,“太空中能看到中國的萬裡長城”這一故事也讓很多人深信不疑,一直傳了幾十年。

問題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1937年時根本沒人進入過太空,蘇聯的尤裡·加加林上太空要等到1961年。

關于這個謠言,外國的宇航員曾經進行過辟謠,但國内沒怎麼關注過。直到2003年,這件事才引起了廣大國民的重視。當時,楊利偉從太空成功返回地球後明确表示:

“地球景色非常美麗,但我沒有看到我們的長城。”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因為我們親自上太空走了一圈,這一謠言才算被徹底地破除。

事實上,當年楊利偉在太空時也曾遇到過一個常人難以理解的問題。在隻有他一個人的太空艙中,突然傳出來了“咚咚咚”的“敲門聲”·······

明天見!

楊利偉是遼甯人,出生于1965年6月份。那是一個崇拜英雄、渴望勝利的年代,楊利偉自然也不例外。1983年,他完成了兒時的夢想,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飛行員。

在部隊期間,他開過“強5”,開過“殲6”,安全飛行1350小時,成為了一級飛行員。

1995年,國家開始選拔預備飛行員,經過嚴苛的選拔,楊利偉成為了第一批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隊員,這個大隊當時隻有14個人。

這14人可以說是我國最優秀的飛行員了,他們需要在5年時間内進行近百個訓練科目。在這期間,楊利偉結業時的綜合成績在14個人中排名第一。

當然,其他13名航天員的個人能力也很強大,結業時訓練淘汰率為0,大家全部獲得了三級航天員資格。而美國、俄羅斯的淘汰率則為50%。

經過層層嚴苛的選拔,14個人中隻有3人進入首飛梯隊,最終執行任務的也隻是三人裡面的第一名。

2003年10月1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的會議上,楊利偉被确認為首飛航天員,備份航天員則為翟志剛和聶海勝。

“神州五号”飛船的預計發射時間為10月15日早晨9時整,按照規定,楊利偉必須在6點15分進艙。

15日早晨6點,發射平台上隻剩下了4個人。分别是楊利偉、一名要關艙門的工程師、一名醫生還有一名教員。大家都靜靜地站在上面,誰也沒有出聲除了塔架發出的聲音,其他什麼聲都沒有。

最終,是工程師打破了甯靜,他故作輕松地對楊利偉說道:“你知道,當年負責負責給加加林管艙門的工程師,現在在幹什麼嗎?”

加加林

“額,我還真不知道。”

“他現在成了俄羅斯航天博物館的館長。”

楊利偉還沒來得及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接到了進艙命令。十幾分鐘後,他完成了所有接收飛船的程序,然後把确認單交給了一直守在身邊的工程師。

工程師在關上艙門之前,突然跟他打了個招呼:“利偉,明天見!”

“館長,咱們明天見。”

太空一日遊

“10、9、8、7、6、5……”

正在指揮大廳内的大家緊張地等待着升空時刻來臨時,屏幕中的楊利偉突然給大家敬了一個标準的軍禮。指揮大廳内頓時響起了一片雷鳴般的掌聲。

緊接着,在一陣巨大的轟鳴中,“神舟五号”起飛了。

在飛船發射前夕,曾有人問楊利偉想沒想過真正坐飛船上天之後會是怎樣的心情。楊利偉當時微笑着表示,自己上去之後,可能比平時訓練是更放松一些。

現在真的上來了,楊利偉身上的肌肉下意識地緊繃了起來。畢竟他是國内第一個上太空的航天員,接下來事态如何發展就不是他能把握的了。

當飛船開始加速時,楊利偉察覺到身體負荷逐漸加大,但比起在陸地上受到過的訓練而言還是小一些的,他也下意識地放松了下來。

然而,當火箭來到3、40公裡高度時,卻突然和飛船之間産生了強烈共振。這次共振長達26秒,再加上6G的負荷,從未受過這方面訓練的楊利偉直感覺“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那一刻他甚至覺得自己“要犧牲了”。

26秒後,楊利偉咬着牙,通過了這次來自太空的“考驗”,共振結束後,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和舒适。

而火箭也繼續朝着大氣層外飛行,速度越來越快,最終成功将這位來自中國的訪客送到了太空之中。

到了太空後,楊利偉仔細的看着下面那個美麗的藍白相間的星球,直觀的感受到了地球的宏大和人類的渺小。同樣的,和宇宙相比,地球也和一粒塵埃無異。

看着外面美麗的景象,楊利偉拿起了太空筆,在工作日志上寫下了一行字,然後在艙内攝像頭上向地球上的人們展示。隻見上面寫着:

“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啦)。”

當時,飛船是以90分鐘一圈的速度繞着地球高速飛行,按照計劃,飛船将要飛14圈,前13圈的軌迹不重複,最後一圈重複第一圈的軌迹。

奇怪的閃光

在飛行期間,有兩件事讓楊利偉久久不能釋懷。第一件事,就是太空中的奇怪閃光。

當時,飛船剛剛飛過測控區進入了黑夜(陰影區)中。原本楊利偉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突然間窗外突然出現了極其猛烈的亮光,那一瞬間楊利偉甚至覺得自己快失明了。

這亮光隻持續了極短一段時間,過去之後楊利偉迅速來到窗邊往外看,結果黑漆漆的什麼也沒有,儀表闆上的各項數據也都顯示飛船一切正常。

當飛船第二次進入黑夜時,楊利偉特意早早地來到了舷窗邊上,希望能徹底搞清楚那道奇怪亮光的來源。結果一直等到白天,奇怪亮光都沒有再次出現。

楊利偉堅信,自己剛才看到的絕對不是什麼錯覺,而是切切實實發生了的事情。在第三次進入黑夜前他就再一次等候在了舷窗邊上。皇天不負苦心人,這一次,他清楚地看到在貼着地面的地方閃過了一道光柱,太空也瞬間就被照亮了。

不到一秒後,楊利偉的眼前再次被黑暗所籠罩。

雖然隻有短短一瞬間,楊利偉還是搞懂了那奇怪亮光的來源:“哦,原來是閃電啊。”

知道奇怪亮光的來源之後,楊利偉原本緊繃着的心終于放下了,隔着舷窗盡情地欣賞着外面時不時出現的閃電奇景······

當“外星人”來敲門

如果說閃電帶來的奇怪亮光是虛驚一場的話,在天上發生的另一件事,卻實實在在地讓楊利偉困惑了很長時間。

這事說起來還有一定的懸疑色彩,當時的太空艙内隻有楊利偉一名飛行員,周邊也沒有其他國家的載人飛行器。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楊利偉突然聽到了一陣又一陣的敲擊聲。

用楊利偉自己的話說,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這個聲音是突然出現的,并不一直響,而是一陣一陣的,不管白天還是黑夜,毫無規律,說不準什麼時候就響幾聲。既不是外面傳進來的聲音,也不是飛船裡面的聲音,仿佛誰在外面敲飛船的船體。

很難準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當當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頭錘子敲鐵桶,咚咚……咚咚……”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孤身一人的太空艙裡時不時地響起敲擊聲,就跟外面有人在敲門一樣。從來沒想過會遇到這種事情的楊利偉,神經不由得下意識地緊張了起來。他生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仔細地檢查着艙内的一切,結果發現一切正常。

如果不是内部問題,那就是外部的問題了。之後,隻要艙内一出現這種奇怪的敲擊聲,楊利偉就會趕往舷窗邊上一邊聽一邊往外看,想要搞清楚這奇怪聲音的來曆,結果他看了很久也沒能搞明白。

因為飛船一切正常,所以楊利偉并沒有直接跟地面報告此事,而是等回到地球之後再說。

猜想

10月15日6點左右,飛船開始返航。接下來飛船要經曆的是最危險也是最關鍵的階段:“以每秒8公裡的速度,穿越‘黑障區’”。在這期間,飛船要承受高達幾千攝氏度高溫的考驗。

當飛船飛至距離地面100公裡的地方時,飛船和大氣層摩擦至下産生高溫,直接變成了一團“大火球”。

過了幾分鐘後,飛船順利通過“黑障區”,并在6時23分順利降落在了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腹地。巧合的是,這一刻,千裡之外的北京天安門也正在升國旗。

回來之後,科研工作者們對楊利偉聽到的奇怪敲門聲很感興趣,也有着很多的猜測。他們想了各種方法模拟那種聲音,結果楊利偉一直都說不像,他一聽就聽了一年多,結果仍然沒有聽到和當時一樣的奇怪聲音。

後來,在2005年、2008年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們,也都聽到了這一“奇怪的敲門聲”。

太空中傳來了“敲門聲”,這件事也引起了外國同行們的強烈興趣。比如新加坡一位太空工程專家就猜測:

“太空中是絕對安靜的,如果是敲擊聲,可能是有什麼東西砸到了航天員乘坐的飛船上,當然,這也隻是猜測。”

另一位新加坡專家認為:

“聲音可能是飛船膨脹和收縮造成的,特别是考慮到飛船在軌道上飛行時其外部溫度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雖然這事在當時并沒有得到什麼合情合理的解釋,但我們的航天員們并沒有因此産生什麼畏懼情緒。畢竟,在太空中傳出無法解釋的聲響是有先例的。

比如,1969年美國的一次環繞月球試飛行動中,就有宇航員聽到了奇怪的聲音,美國人認為,這聲音應該是某種無線電信号的幹擾。

“阿波羅”飛船上的宇航員也曾聽到過類似楊利偉聽到的那種奇怪敲擊聲,并将其命名為“外星人的敲門聲”。

那麼,楊利偉聽到的聲音到底是哪來的呢?

“神舟五号”發射13年後的2016年,12月1日這天的上午,已經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的楊利偉,在參加浙江省甯波市的一次少先隊員主題教育活動時,就當時聽到過的奇怪聲音做了解答:

“我了解的情況,在每次飛行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都有聲音,可能是因為我們的飛船在地面時會有壓力。太空是真空無壓力的環境,有可能結構會有一些變化産生變化,會産生一些聲音。

我們的很多物品在上天前都是有大氣壓封到裡面,随着在太空中飛行,可能會洩壓也會有一些聲音發出,這樣的話需要我們去辨認,我想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一猜測是“月宮一号”總設計師劉紅提出來的,2013年10月到2014年1月,“月宮一号”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實驗。在這期間,艙内的研究人員就聽到了奇怪的“敲擊聲”。查了很久後才發現,原來是艙體内壁材料在艙内壓力變化時發生微小變形産生的聲音。

後來,劉紅和俄羅斯的同行交流時,得知上世紀80年代蘇聯做實驗時也遇到了這一問題,最終發現是因壓力導緻變形出現的聲音。

楊利偉聽到聲音後選擇了冷靜對待,沒有慌亂,展現了中國宇航員的強大心理素質,而事實也證明了我國航天技術的可靠性。正是有着楊利偉等各項能力都很強大的航天員,和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奉獻終身的科研工作者,我國的航天事業也才能有如今的輝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