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常規操作?01血常規檢查,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六大常規操作?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01
血常規檢查
1
血紅蛋白濃度(Hb)
血紅蛋白濃度指單位體積(L)血液内所含的血紅蛋白的量,血紅蛋白又稱血色素,是紅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能與氧結合,運輸氧和二氧化碳。
【參考值】
男性:120~160 g/L;
女性:110~150 g/L;
新生兒:170~200 g/L。
【臨床意義】
血紅蛋白增高
血紅蛋白的臨床意義基本和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相似,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血紅蛋白增多有以下情況:
(1)生理性增多:見于高原居民、胎兒和新生兒,劇烈活動、恐懼、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見于嚴重的先天性及後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聯症、發绀型先天性心髒病、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髒病、肺動脈或肺靜脈瘘及攜氧能力低的異常血紅蛋白病等;也見于某些腫瘤或腎髒疾病,如腎癌、肝細胞癌、腎胚胎瘤及腎盂積水、多囊腎等。
血紅蛋白減少
(1)生理性減少:3個月的嬰兒至15歲以前的兒童,主要因生長發育迅速而緻的造血系統造血的相對不足,一般可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後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釋,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漸降低,可導緻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減少。
(2)病理性減少:
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所伴發的貧血。
②因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所緻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緻的巨幼細胞性貧血。
③因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所緻紅細胞破壞過多而導緻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海洋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心髒體外循環的大手術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學性等因素所緻的溶血性貧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緻的貧血。
2
紅細胞計數(RBC)
紅細胞計數,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紅細胞數目,對于提示累及紅細胞系統的疾病有重要意義。
【參考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兒:(6.0~7.0)×1012/L。
【臨床意義】
紅細胞計數值增多
①慢性肺源性心髒病,先天性心髒病,肺氣腫及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③嚴重脫水,大面積燒傷;
④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⑤腎癌,腎上腺腫瘤;
⑥藥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腎上腺皮質激素類等可引起紅細胞增多;
⑦高山居民,新生兒可見生理性增高。
紅細胞計數值減少
①各種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感染,腎病,肝病,胃切除術後,出血性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觸苯胺等化學物質引起職業中毒等所緻的貧血;
②各種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産後,手術後),重症寄生蟲病等;
③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3
白細胞計數(WBC)
白細胞計數,是指計數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白細胞數目,舊稱白血球,是機體防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值】
成人:(4.0~10.0)×109/L;
兒童:(5.0~12.0)×109/L;
6個月至2歲:(11.0~12.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臨床意義】
白細胞計數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細胞系統的疾病。
白細胞計數增多
見于急性感染,尿毒症,嚴重燒傷,急性出血,組織損傷,大手術後,白血病等。
白細胞計數減少
見于傷寒及副傷寒,瘧疾,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粒細胞缺乏症,脾功能亢進,X線,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藥物等。
4
白細胞分類計數
血液離心時表層為灰白色,這部分的細胞即稱為白細胞。它是一組形态、功能和在發育與分化階段不同的非均質性混合細胞的統稱,依據形态、功能和來源而分為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三類。僅以白細胞計數判定臨床意義有一定局限性,應結合白細胞分類計數分析病情,較為确切。
【參考值】
中性粒細胞:
杆狀核:1%~5%(0.04~0.5)×109/L;
分葉核:50%~70%(2~7)×109/L。
嗜酸粒細胞:0.5%~5.0%(0.05~0.5)×109/L;
嗜堿粒細胞:0%~1%(0~0.1)×109/L;
淋巴細胞:20%~40%(0.2~0.4)×109/L;
單核細胞:3%~8%(0.08~0.8)×109/L。
注:前面是分類百分占比,後面是絕對值。
【臨床意義】
(1)中性粒細胞:增多見于急性和化膿性感染(疖癰、膿腫、肺炎、闌尾炎、丹毒、敗血症、内髒穿孔、猩紅熱等)、各種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鉛中毒、汞中毒等),組織損傷、惡性腫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麻疹、流感等傳染病;化療、放療。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白細胞減少症、骨髓增殖異常綜合征等)、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嗜酸粒細胞:增多見于過敏性疾病、皮膚病、寄生蟲病、某些血液病,射線照射後、脾切除術後、傳染病恢複期等。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應用糖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3)淋巴細胞:增多見于某些傳染病(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減少見于多種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4)單核細胞:增多見于結核病、傷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瘧疾、單核細胞白血病、黑熱病及傳染病的恢複期等。
(5)嗜堿粒細胞:增多見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堿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術後等。
5
血小闆計數
血小闆計數,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血小闆數目,血小闆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可保護毛細血管的完整性,有效的血小闆質量和數量在止血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血小闆止血兼有機械性的堵塞傷口和生物化學性的粘附聚合作用。
【參考值】
(100~280)×109/L;
男性:(108~273)×109/L;
女性:(148~257)×109/L;
平均值:190×109/L。
【臨床意義】
(1)生理變異:健康人的血小闆數比較穩定,在一日之間沒有大的變動,亦無性别與年齡明顯差别,有些婦女血小闆可呈周期性(月經期)輕度下降。
(2)病理意義:血小闆減少見于原發性血小闆減少性紫癜,某些内科疾患如膠原性疾病,脾功能亢進,尿毒症,腫瘤骨髓轉移引起骨髓纖維化時可繼發血小闆減少,某些造血系統疾患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均可伴有血小闆減少,凡體内血小闆消耗過多,如彌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栓性血小闆減少性紫癜,敗血症,粟粒結核等血小闆也往往減少。
血小闆顯著增多主要見于原發性血小闆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以及腫瘤骨髓轉移(有溶骨性變化時),在脾切除手術後,血小闆也能呈現一過性增多。此外,骨折,出血和手術後,血小闆可反應性輕度增高。
6
網織紅細胞計數(RC)
網織紅細胞是沒有完全成熟的紅細胞,該細胞内殘存的核糖核酸經特殊染色後成“網狀”結構。
【參考值】
成人:0.5%~1.5%,絕對值(24~84)×109/L;
新生兒:2.0%~6.0%,絕對值(144~336)×109/L。
【臨床意義】
網織紅細胞計數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見于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惡性貧血,以及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貧血治療有效時;網織紅細胞計數降低,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
7
紅細胞比積
紅細胞比積又稱紅細胞壓積(PCV),是指一定量的抗凝血積壓後紅細胞占全血的容積比,是一種間接反映紅細胞數量、大小及體積的簡單方法。結合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含量,可計算紅細胞平均值,有助于貧血的形态學分類。
【參考值】
男性:0.40~0.50(40~50vol%);
女性:0.37~0.48(37~48vol%);
新生兒:0.49~0.60(49~60vol%)。
【臨床意義】
紅細胞比積增大
①嚴重脫水(大量嘔吐、腹瀉、失水等);
②大面積燒傷;
③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④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新生兒、高原病、重症肺源性心髒病等)。
紅細胞比積減少
①貧血或妊娠稀血症;
②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症;
③流行性出血熱并發高血容量綜合征;
④妊高症。
8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MCV是指人體單個紅細胞的平均體積,通常是間接計算得到,臨床方便的計算公式是:平均紅細胞體積(fL)=HCT/RBC×100。
【參考值】
手工法:82~92 fl;
血細胞分析儀法:80~100 fl。
【臨床意義】
對貧血進行形态學分類的敏感指标,比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臨床價值更大。
MCV增大
見于大細胞性貧血。
MCV縮小
見于小細胞性低色素性貧血。
(1)生理學改變:
①升高:新生兒升高約12%,妊娠約高5%,飲酒約升高4%,吸煙約升高3%,口服避孕藥約升高1%。
②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動約降低4%,6個月以前的兒童約降低10%。
(2)藥物影響:
①升高:可引起巨幼紅細胞貧血的藥物有巴比妥酸鹽、苯巴比妥(葉酸代謝障礙)、格魯米特、苯妥英鈉、非那西丁(偶爾)、氨苯喋啶、雌激素、苯乙雙胍(緻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呋喃類、新黴素、異煙肼、環絲氨酸、氨基苯甲酸(誘緻消化道吸收障礙所緻)、氨基水楊酸、甲氨蝶呤、秋水仙堿(伴維生素B12缺乏),其中抗驚厥藥約升高3%。
②降低:雙香豆素乙酯可發生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3)病理學改變:
①升高:見于營養不良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營養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術後,腸病,裂頭縧蟲等寄生蟲病;及惡性貧血,混合缺乏,葉酸,維生素B12缺乏;遺傳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獲得性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再生之後和甲狀腺功能低下。
②降低:見于小細胞低色素貧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繼發性貧血;高鐵血症見于鐵粒幼紅細胞貧血和鉛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9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系指每個紅細胞内所含血紅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為單位,MCH=Hb含量/紅細胞百萬數,臨床上用于對貧血進行形态學分類]。
【參考值】
手工法:27~31 pg;
血細胞分析儀法:27~34 pg;
新生兒:23-30 pg(1.5-2.0 fmol)。
【臨床意義】
MCH降低
MCH降低即為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也見于缺鐵,慢性失血,口炎性腹瀉,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貧血,鐵粒幼紅細胞貧血,巨幼紅細胞貧血。
MCH升高
MCH升高常為大細胞性貧血,見于惡性貧血,葉酸缺乏,長期饑餓,網織紅細胞增多症,甲狀腺功能減退,再生障礙性貧血。
10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MCHC即平均每1升血細胞中所含血紅蛋白克數,以g/L表示,計算公式如下:MCHC=每升血液中血紅蛋白克數(g/L)/每升血液中紅細胞比積(L/L)。
【參考值】
MCHC:32%~36%(320~360g/L)。
【臨床意義】
MCHC升高
高色素性貧血,嚴重嘔吐,頻繁腹瀉,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MCHC降低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11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RDW為反映紅細胞體積大小異質性的參數,常以所測得紅細胞體積大小的變異系數。
【參考值】
<0.15(<15%),
RDW-CV11.5%~14.5%。
【臨床意義】
(1)RDW增大,見于缺鐵性貧血,尤其是MCV尚處于參考值範圍時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增大,更是早期缺鐵性貧血的特征。
(2)缺血性貧血和輕型地中海性貧血均可見MCV下降,但前者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增大,而後者RDW正常,有助于鑒别。
(3)溶血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MCV及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均增大,而再生障礙性貧血MCV及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均無變化。
注:由于檢驗方法或教科書版本不同,正常參考值可能略有不同,請大家以報告單的正常值為準。
02
尿液常規檢查
尿液是排除和早期發現某些疾病最直接的标本,它同樣被用來觀察病程變化和治療效果。腎髒和泌尿道疾病與尿液中某些成分相關,這些成分能被篩選試驗敏感地診斷,假如結果陽性再進行更細緻的檢查。
大多數腎髒和泌尿道疾病在病程中很少出現症狀和體征,明确診斷時,疾病常常已到晚期。常見症狀包括腎區疼痛、腎絞痛及水腫。依靠血清學檢查,這些腎髒疾病也常要到晚期才被發現,因此尿常規又是最重要的診斷性檢查[1]。
1
尿量
【參考值】
成人:(1.0-1.5)L/24h;
兒童(1-12歲):(0.3-1.5)L/24h。
【臨床意義】
尿量增多:多尿(>2.5 L/24 h)
①生理性:飲水過多、精神緊張、出汗少等;
②病理性:糖尿病、慢性腎炎、尿崩症、高血壓腎病等。
尿量減少:少尿(<0.4L/24h)和無尿(<0.1L/24h)
①生理性:飲水過少、出汗多、高熱、脫水等;
②病理性:各種腎性疾病(如腎小球腎炎)及腎後性疾病等。
2
顔色
【參考值】
淡黃色~深黃
【臨床意義】
3
透明度
【參考值】
透明,新鮮尿久置可輕度渾濁。
【臨床意義】
尿液渾濁:膿尿、細菌尿、血尿、乳糜尿。
極度清晰透明尿:慢性腎衰等多尿者。
4
酸堿度
【參考值】
pH:5.0~7.0
【臨床意義】
增高:頻繁嘔吐、泌尿系統感染、堿中毒等。
減低:糖尿病、通風、酸中毒、慢性腎小球腎炎等。
5
比重
【參考值】
晨尿:1.015~1.025;
随機尿:1.003~1.030。
【臨床意義】
增高:高熱、脫水等少尿者、急性腎小球腎炎、糖尿病等。
減低:尿崩症等多尿患者、各種慢性腎病、腎功能不全等。
6
尿液蛋白質(PRO)定性檢查
【參考值】
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各種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腎功能不全、泌尿生殖道炎症等。
7
尿葡萄糖(GLU)定性試驗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糖尿病、甲亢、懷孕後期等。
8
尿酮體定性試驗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糖尿病酮症算中毒、長期饑餓、懷孕劇吐等。
9
膽紅素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肝細胞性或阻塞性黃疸,藥物如吩噻嗪可假陽性。
10
尿膽原(URO)定性試驗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溶血性或肝細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為陰性,藥物如磺胺類藥、吩噻嗪等可假陽性;亞硝酸鹽、對氨基水楊酸可假陰性。
11
尿亞硝酸鹽(NIT)定性試驗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大腸杆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等。
12
尿白細胞酯酶(LEU)定性試驗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泌尿系統細菌感染、結石及腎小球等病變。
13
尿隐血(BLO)試驗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急性腎小球腎炎、泌尿道腫瘤、結石、結核等。
14
尿顯微鏡檢查
【參考值】
紅細胞<3/Hp;
白細胞<5/Hp;
腎小管上皮細胞偶見/Hp;
鱗狀或移行上皮細胞偶見/Hp;
透明管型≤1/Lp;
結晶少量(非病理性結晶:磷酸鹽、尿酸、草酸鈣結晶等)。
【臨床意義】
(1)紅細胞(RBO)增多:見于泌尿系統的炎症、腫瘤、結石性等疾病。如見到形态異常的紅細胞為主,提示腎性疾病,但也見于全身性疾病,如特發性血小闆減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系統性紅班狼瘡等;以及泌尿系統鄰近器官的疾病、如痔瘡、前列腺炎、盆腔炎等、藥物如别嘌呤醇、抗凝劑、環磷酰胺,青黴素、磺胺類藥等。
(2)白細胞(WBC)增多:見于泌尿系統的感染尤其急性腎盂腎炎、炎症、結石,膀胱炎等;也可見于泌尿系統鄰近器官疾病:前列腺炎、陰道炎、盆腔炎等。
(3)上皮細胞增多:腎實質損害時,如腎小球腎炎,腎小管上皮細胞增多;泌尿系統炎症時,可見較多鱗狀上皮細胞、移行上皮細胞。
(4)管型(CAST)增多:出現管型表示腎髒實質損害,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功能衷竭等,紅細跑管型提示腎性出血;白細胞管型提示腎盂腎炎(膀胱炎則無管型);顆粒管型、蠟樣管型提示腎疾病惡化或進入晚期;脂肪管型多見于腎病增合征、慢性腎炎等、藥物如卡那黴素、兩性黴素B、頭孢菌素等可使尿出現管型[2]。
03
糞便常規檢查
糞便常規檢查包括糞便理學檢查和糞便有形成分檢查,可初步了解消化系統有無炎症、出血、寄生蟲感染,以及間接判斷胃腸、胰腺、肝膽功能狀況。
1
顔色
【參考值】棕黃色
【臨床意義】
糞便顔色變化可能的原因[4]。
2
量和性狀
【參考值】
成人排便次數為3次/周~2次/天,有形軟便,其量約為100~200 g(幹重約為25~50 g)。
【臨床意義】
糞便性狀變化的臨床意義[5]。
3
黏液
【參考值】
正常糞便内的黏液與糞質是均勻混合的,故肉眼看不見。
【臨床意義】
①透明膠狀黏液附于糞便表面,提示痙攣性便秘或黏液性腸炎。
②血性黏液附于糞便表面,提示腫瘤或腸壁的炎症。
③黏液伴膿液和血液見于潰瘍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潰瘍性憩室病和腸結核。
4
寄生蟲蟲體
【參考值】
正常人糞便中無寄生蟲蟲體。
【臨床意義】
腸道感染了寄生蟲。
5
直接塗片鏡檢
【參考值】
正常人糞便中不見或偶見,主要是中性粒細胞,無白細胞、紅細胞、吞噬細胞,偶見少數上皮細胞。
【臨床用途】
(1)白細胞:
①小腸炎症時,白細胞數量較少(<15/HP)。
②細菌性痢疾時,白細胞大量出現(>15/HP)。
③過敏性腸炎、腸道寄生蟲病(阿米巴痢疾或鈎蟲病)時還可見較多的嗜酸性粒細胞,同時伴夏科雷登結晶。
(2)紅細胞: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炎症(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外傷、腫瘤、腸息肉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等。
(3)吞噬細胞:細菌性病疾、急性出血性腸炎或潰瘍性結腸炎等。
(4)上皮細胞:大量上皮細胞常見于僞膜性腸炎、慢性結腸炎、霍亂和壞死性腸炎等。
(5)腫瘤細胞:将乙狀結腸癌、直腸癌等。
6
食物殘渣
【參考值】
正常糞便中可見少量植物細胞、肌肉纖維、結締組織、澱粉顆粒和脂肪小滴等。
【臨床意義】
(1)澱粉顆粒增多見于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
(2)脂肪小滴增多見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腹瀉及消化吸收不良綜合征;
(3)肌肉纖維增多見于腸蠕動亢進、腹瀉、蛋白質消化不良、胰腺功能嚴重障礙等;
(4)結締組織增多見于胃疾患而缺乏蛋白酶時;植物細胞和植物纖維增多見于腸蠕動亢進、腹瀉等[5]。
04
結語
對于臨床工作中的醫務人員,會看三大常規,有助于及時發現機體異常如泌尿系統、消化系統等疾病,及時進一步檢查和做出對應治療措施。以上小編總結了三大常規的詳細解讀,相信大家在認真學習後結合臨床應用,一定能熟練掌握。
參考文獻:
[1] 吳蠡荪.臨床檢驗報告單解讀.第2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66-67
[2] 熊立凡,胡曉波.明明白白看懂化驗單.第3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47-51
[3] 劉成玉,羅春麗.臨床檢驗基礎.第5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95-196
[4] 劉成玉,羅春麗.臨床檢驗基礎.第5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96
[5] 吳蠡荪.臨床檢驗報告單解讀.第2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81-83
本文來源:檢驗醫學網、醫學之聲
本文審核:楊衛生 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責任編輯:董小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