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問題:寒門子弟上大學是為了擺脫農村,還是為了學習知識從而更好的建設農村?
看到這個問題,老杜思考了很久,然後老杜有了底層的觀點,這不就是一個事嗎?也許有人不明白這怎麼可能是一個事,明明是一個向往物質,一個向往精神理想,哈哈,别着急,聽老杜慢慢道來~
寒門子弟,其實絕大多數的農村孩子都是寒門出身,那麼很大程度上這個問題是問:到底是學生們是為了自己的未來物質生活努力,還是為了用自己的能力來造福其他人。進而推出來其實這是在問是為了自利還是利他
首先說一個概念:利己就是自私,利他就是無私?(稍後老杜回答這個問題)
其次怎麼實現利他?
01、一定要擁有良知
良知大家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本能即是良知,具體的說就是同情心,憐憫心,憎惡心,敬畏心,悲憤心,羞恥心,堅守正義等等,其實說很簡單,但事實上卻并非想象那麼容易。而利他,就需要孩子們有建設農村的良知上面的認識,這則更加的難。
我國2021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931元/人,平均到一個月為1577元/人,我國有6億人月均收入不足1000,其中農村占比百分之75.6!那麼好,平攤到孩子身上還能有多少錢?那試問大多數農村的孩子到底能有多少的精力或者說腦力,體力來追求精神生活?
在這裡老杜一直堅信人隻有有了滿足基本生活的物質生活,才能夠保障自己的自由的權益,(當然這個自由并非狹義概念,而是廣義的思想,精神,行為的自由),有了自由也才能讓孩子們懂得敬畏法律,制度,他人的合法權利,才會有自律,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道德,這樣的道德才不是道德綁架!而良知必然是道德的高層次階段,所以,對孩子們來說想要有改變農村的良知,就一定要有富足的生活,那麼他們一定要先去到就業機會,提升能力更快的地方,大學,大城市,才有機會實現這一切。
所以良知是建設農村精神層面的基礎。
02、一定要有價值實現:
就像老杜經常說的,一個沒有經曆過苦難,煎熬,奮鬥的人是很難創造物質和精神價值的。大家可以理解為農村的孩子們是一定要通過獲取知識,經曆社會的曆練,才能實現價值!那麼試問實現價值的前提是什麼?或者我們可以說什麼才能讓孩子們擁有實現價值的能力?老杜從底層分析,一定是平等和公平!
相信大家一定會有反對的意見,這些孩子出身寒門我們如何能讓他們平等?如何能讓他們公平?對此老杜指的公平和平等并不是物質上的平均主義,而是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公平的競争!那麼如何能讓農村的孩子更加能夠達到機會平等,公平競争呢?讀書是很直接,也是邏輯上的大概率事件!擁有了知識的孩子們加上努力競争然後積累的也是财富和能力!而這正是建設農村的物質層面的基礎。
關注過老杜的大夥其實都知道人生而為人,活着的目的是利己,但過程一定是利他的,當然稻盛和夫先生除外~所以在老杜看來,其實無論是大學生為了什麼考出去,都是利己又利他的選擇,無非是先後順序罷了,大家覺得是不是這麼個理?
歲月靜好,無事發生,我是喜歡胡侃人生的老杜,我們下期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