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由于《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巨大影響力,三國時期絕對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個曆史階段了。這部小說不但多次被搬上電視熒幕,其中的一些經典故事也經常被改編成電影、戲劇等。
很多故事耳熟能詳、婦孺皆知,比如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過五關斬六将、空城計等等。也産生了很多的俗語歇後語俏皮話等,比如“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賠了夫人又折兵”“扶不起的阿鬥”等等。
但是,也是由于《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三國時期絕對是被中國人誤解最多的一個曆史階段。比如,諸葛亮口中“厚顔無恥”的王朗,其實一點也不厚顔無恥,更不是諸葛亮罵死的;比如,正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大氣得很,心胸一點兒都不狹窄;又比如下面這道題,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可能會懵:
答案是A,曹操。因為,曹操于公元220年3月15日去世,而三國開始于公元220年12月11日,曹丕受禅稱帝那一天。
還比如,“扶不起的阿鬥”,其實是三國時期最牛叉的帝王……
一、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長期以來,劉禅(阿鬥是小名)都是一個笑話一樣的存在。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三國開始于220年,結束于280年,共計61年。
三國最早的國家曹魏,建于220年,終于265年,曆五帝,享國46年。
蜀漢建于221年,終于263年,曆二帝,享國43年。
東吳最遲,建于229年,終于280年,曆四帝,享國52年。
就國家來說,東吳存在時間最長,而蜀漢存在時間最短。就在位時間來說,三國共有11位帝王,在位時間最短的是劉備,不到3年;而在位時間最長的,正是被我們群嘲的阿鬥劉禅同志。
劉禅于223年登基為帝,至263年投降鄧艾,在位時間超過40年。這個亮眼的成績,不僅僅在三國時期遙遙領先,妥妥地排在第一位;即使放在整個中國曆史長河中去比較, 也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稱始皇帝起,到清末溥儀退位,總共曆時2132年,共出現422位皇帝(不包括死後追尊、割據稱帝和少數民族君主等)。這麼多人中,在位時間超過劉禅的皇帝,也隻有康熙(61年)、乾隆(60年)、漢武帝(54年)、梁武帝(48年)、明神宗(萬曆,47年)、唐玄宗(43年)、宋仁宗(41年)等區區7人而已。
劉禅同志可是完成了曆史排名第八的偉業。試問:如果阿鬥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四十多年不倒呢?
肯定有人說,因為諸葛亮。前期确實少不了諸葛亮的扶持,但是,諸葛亮于234年去世,而阿鬥在這之後又當了将近30年的皇帝。
由此看來,這位“扶不起的阿鬥”比我們知道的要強悍許多啊。
二、阿鬥是個聰明的好皇帝這個“聰明的好皇帝”不是我說的,是諸葛亮說的。諸葛亮曾經不止一次誇贊劉禅。
《劉備敕劉禅遺诏》中寫道:“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這是說,丞相(諸葛亮)驚歎于劉禅的智慧和氣量。
而在《坐上與杜微書》中,諸葛亮寫道:“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愛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因天順民,輔此明主,以隆季興之力,著勳于竹帛也。”在前一句中,諸葛亮說劉禅“天姿仁敏,愛德下士”,天生就是品德仁厚,智商聰敏,尊重有德之人,禮賢下士。而在後一句中,諸葛亮則直接說劉禅是“明主”。
有人說,這是諸葛亮為了拉攏杜微,才把劉禅說的這麼好。但如果真是這樣,大概諸葛亮捏着鼻子說“天姿仁敏,愛德下士”就夠了,不會再說什麼“明主”的,因為“明主”的評價猶高于前面八字。以諸葛亮的品格,他嘴上這麼說,心裡基本上就是這麼想的。事實上的劉禅,也确實是個好皇帝。
但凡封建君王,都害怕臣子功高震主;新登基的帝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更是都會想法設法除掉前朝的老臣,培植自己的勢力。但在劉禅這兒,根本沒有這回事兒。
劉備去世之前,托孤諸葛亮,要求劉禅:“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禅後來果然“以父事之”,“政事無巨細,鹹決于亮”。劉禅還說過一句:“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心甘情願讓諸葛亮執掌國家大權。由于君臣同心,蜀漢也有了一段較為平穩的發展時期,以至于國家還有餘力多次北伐。
實際上,在諸葛亮輔政期間,諸葛亮是蜀漢實際上的掌權者,在民間的威望極高。聯想到劉備托孤時說過的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就是說,就算諸葛亮廢掉劉禅自己稱帝,也是名正言順的事情。有此背景,更顯得劉禅對諸葛亮的完全信任是多麼難能可貴,曆史上從無其他皇帝能夠做到這一點。
甚至連劉禅手下的官員也看錯了,以為他隻是不得不隐忍而已。所以,諸葛亮去世之後,有個叫李邈的官員迅速上書诋毀諸葛亮,大意是說:「諸葛亮獨攬大權,是國家和社稷的重大威脅。如今他死了,皇室宗族可以保全,西戎戰事可以停息,全國上下喜大普奔。」他以為權臣死後,帝王都會進行清算的,所以搶在第一個發難,想以此撈取政治資本。可惜他是以常人之心來度劉禅之腹了。劉禅是怎麼做的呢?大怒,幹脆利落地把李邈下獄,誅之。總之,不許任何人诋毀諸葛亮。
親政之後,劉禅又先後重用蔣琬、費祎、董允、姜維等人,都是諸葛亮大力舉薦的。可見劉禅對諸葛亮是真心尊敬。所以,東晉史學家孫盛評價劉禅“無猜險之性”,确實是這麼回事。
英明神武如唐太宗,在魏征死後,也生了嫌隙,最後把魏征的墓碑也推到了。而明朝萬曆皇帝,在張居正死後,險些開棺鞭屍,長子張敬修被拷打至死,其餘諸子或餓死或流放。相比之下,劉禅始終厚待諸葛亮的後人。
劉禅最大的敗筆,大概是在執政的最後五年重用了宦官黃皓。但在蜀漢滅亡前一年(262年),姜維上書要求将黃皓處死時,劉禅雖不同意,但仍命黃皓向姜維謝罪。可見劉禅并非一味昏庸護短之人。
另一個争議是向鄧艾投降。有分析認為蜀漢如果堅持的話,滅掉鄧艾綽綽有餘。但以當時的天下大勢,蜀漢滅亡其實已無可避免。即使再打一仗,死亡的都是普通将士,于劉禅本人并無影響。早投降和晚投降的區别,在于可以少死很多将士。至于投降之後的蜀中混亂,則實在不是劉禅能夠計算的了。
三、“鴻門宴”上生死戰劉禅的祖先劉邦同志,經曆了一次“鴻門宴”,靠着運氣和機智,僥幸逃出生天,這才有機會創建西漢210年基業。
想不到劉禅同志也經曆了一次。蜀國歸降魏國後,實際掌控曹魏大權的司馬昭設宴款待衆人。司馬昭雞賊得很,也是叫人演了一段魏樂舞戲,其他前蜀官員都很感傷,隻有劉禅看得臉上笑開了花。司馬昭更壞,又叫人表演了一段蜀樂,這下蜀官們都嚎啕大哭起來,就隻有劉禅還笑嘻嘻地看着。司馬昭看了,忍不住說:“這樣無情的人,就算諸葛亮還在都扶不起來,何況姜維呢?”“扶不起的阿鬥”這就這樣傳開了。
但還沒完,司馬昭又插了一刀,向劉禅發出了一個緻命的靈魂拷問:“頗思蜀否?”還想你的蜀國老家不?劉禅想也不想就脫口而出:“此間樂,不思蜀也。”這裡這麼好玩,我想那破蜀地幹什麼。于是,又一個成語“樂不思蜀”誕生了。 劉禅的手下郤正看不下去了,偷偷告訴他說:“徜彼再問,可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蜀地,乃心西悲,無日不思。”這樣,晉王就會放您回去了。不得不說,郤正還是挺天真的。 酒過三巡,人已微醺,司馬昭忽然又問道:“頗思蜀否?”劉禅就用郤正教的話回答了,美中不足的一下子沒有眼淚,他就閉着眼睛擠啊擠的。司馬昭一聽,樂了:“怎麼這麼像是郤正的話?”劉禅猛地睜開眼睛驚訝道:“你怎麼知道的?”這下司馬昭和左右都笑噴了,也真正對劉禅放心了。 想想李煜同志吧。同樣是後主,但是李後主同志一不小心做了一首《虞美人》,追思了一下往事,懷念了一下故國,就被宋太宗鸩殺了。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而劉後主這看似傻乎乎沒心沒肺的表現,卻安然過了這一關。有人說,這是劉禅懦弱惜命的表現。是,誰不怕死,劉禅更怕,但他的表現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命,其實也保住了自己手下的命,不然以他們聽見蜀樂就痛哭流涕的模樣,早被司馬昭拖出去殺十遍了。至于司馬昭後續還不會再對蜀地下一番殺手,誰也不知道。
也有人說,劉禅就是真傻,才會碰巧過這一關的。如果說劉禅隻是在諸葛亮的蔭庇下當了三五年皇帝,這種說法也許還有可信度。但一個“真傻”的人,是當不長皇帝的(即使長期當傀儡也不行);隻有會“裝傻”的人,才能牢牢坐在皇位上。一個當了41年皇帝的人,又怎麼可能會真的傻呢?
所以,陳壽評價劉禅:“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這個評價還是比較到位的。
總體來說,在古代這麼多帝王當中,劉禅算得上是個比較聰明的好皇帝! 這才是真正的阿鬥。
主要參考文獻:
《三國志》。陳壽。
《漢晉春秋》。習鑿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