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光明乳業公布了2022上半年财報,總營收上漲1.03%,淨利潤上漲70.51%。整體表現亮眼,在液态乳制品下線市場消費出現下滑的當下,這份成績可謂是來之不易。
隻不過,在一切良好的發展勢頭背後,光明乳業依舊無法擺脫來自各方面的質疑。其中,除了營收增長明顯放緩、人事變動頻繁等企業經營問題,近期最令人為之擔憂的,大概還是前段時間媒體曝光的真假代理風波。
日前,曾有媒體爆料,某位光明乳業代理商公然投訴,聲稱在打款預定光明乳業旗下産品後,遭遇了不發貨、退貨無門的情況。事後光明乳業官方更是予以否認,并且經内部篩查後,認定和投訴中所涉及的“光明乳業新品營銷公司”沒有合作、授權等關聯。
随着雙方對事件經過争議不定,事态發酵後又被曝出,全國有多名經銷商都陷入了類似的“騙局”之中。此後更是有傳聞,陷入真假代理風波的商家,已經超過了1000位。
盡管投資者在網絡平台詢問光明乳業董秘時,後者将這些傳聞都稱作網絡謠傳的不實信息,但是時隔近一個月過去,截至8月31日,我們仍未在網絡渠道中發現光明乳業對此事的進一步說明。真相究竟如何,也仍然令人浮想聯翩。
究竟是被謠言所累,一切都是刻意抹黑?還是和王老吉類似,因為品牌授權代理的管理缺失,導緻了這一鬧劇?
一、董事長12年更換5次,光明乳業營銷渠道常年積弱理論上來講,光明乳業因内部管理的缺失,進而導緻品牌授權業務出現疏漏的可能性,要遠高于别有用心之人的抹黑。
真假代理風波的核心争議點,在于涉事代理商所合作的安徽榮順緣大健康産業有限公司,即“光明乳業新品營銷中心”,是否真的獲取了光明乳業的授權。
根據報道,涉事代理商和安徽榮順各自出具的授權書,上面都加蓋了光明乳業公章,雙方也都在強調自己的“正規性”。而光明乳業的回複,也是以“暫時不清楚”經銷商對外授權内容,在否認謠言的同時,也無法說明權限是否屬實的問題。
其中略顯混亂的關系,不得不令人聯想到,光明乳業多年來頻繁變動的管理層,以及對營銷渠道的長期積弱。
1.12年5次更換董事長,高管人事變動“老生常談”。
光明乳業的管理層,大概是同類企業中,人事變更較為頻繁、動蕩最明顯的存在了。而且每一次管理層的動蕩,似乎都會導緻光明乳業一定時期内的迷茫和困頓。
例如,在2008年,光明乳業尚處于位居行業第一的巅峰時期,就因為内部體制問題,導緻締造傳奇的王佳芬在遺憾中主動離職。而在其人離職前後,光明乳業的經營受到波及,被伊利、蒙牛成功反超。
繼任總裁的郭本恒在位時間長達8年,期間主導推出了莫斯利安以及收購新萊特乳品公司,一度讓光明乳業看到“光明”。但是在2015年,郭本恒因貪腐落馬,還牽連到一大批内部員工,光明乳業的複興立刻遭遇中斷。
其人之後,張崇建和朱航明分别成為董事長和總經理。但是沒過幾年,在2018年8月到10月期間,他們帶着董事、副總經理、财務總監集體辭職,據業内傳聞,辭職原因是業績下滑所引發的内部糾紛。
再之後,就輪到了帶領光明乳業開啟轉型的濮韶華。彼時正是光明乳業因多年内部問題元氣大傷的艱難時期,接手爛攤子的濮韶華推動着光明進入低溫奶賽道,某種意義上也算是把握住了乳制品市場發展的未來方向。
隻不過在職僅3年,2021年11月份,濮韶華也因工作調動,申請辭去董事長、董事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董事會提名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盡管光明乳業聲明管理團隊沒有變動,企業穩定也不受影響,但短期的動蕩或許仍無法避免。
而且根據天眼查,在今年7月份,光明乳業的董事備案,又出現了一輪新的變更,動蕩或許仍在持續。
2.經營管理頻繁改動,營銷和渠道長期積弱。
頻繁的管理層人事動蕩,直接導緻了光明乳業在近12年期間,有很長一部分時間都處于管理錯亂、經營策略頻繁改動的境地。期間,也有大量潛力産品和思路“半路夭折”,淪為沉沒成本。
長此以往,光明乳業在産品營銷和渠道拓展上的弱勢,表現得越發明顯。而且随着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環境變更,這份“弱勢”也在持續累積,甚至有可能成為光明乳業的“緻命弱點”。
産品營銷方面,利潤的長期低迷導緻了新品推廣的相對滞後,緻使光明乳業缺少能夠匹敵金典、特侖蘇、安慕希等知名子品牌的同類産品。早些年的莫斯利安或許具備一定可能性,但随着管理層變動和經營思路的轉變,曾經的爆款早已成為了邊緣産品。
而且或許是囊中羞澀,也或許是國企的身份包袱,光明乳業在宣傳方面也少有建樹。和極為重視綜藝冠名、網劇投資的伊利和蒙牛相比,光明乳業幾乎缺席了絕大多數娛樂宣傳的契機,在年輕消費群體中知名度并不算高。
而在渠道管理方面,如同此次真假代理商風波,光明乳業在線下渠道管理的糟糕表現,可謂是有了非常清晰的表現。至于線上渠道,盡管光明乳業不欠缺互聯網基因,但由于宣傳方面的缺失,整體表現在同類産品中堪稱墊底。
當然,這些因素大都浮于表面,真正導緻光明乳業多年來始終難以扭轉局面的原因,或許還在于遲遲無法逃出的發展困境。
二、增長之後成“萬年老三”,光明乳業的低溫奶還能領先多久?盡管2022年上半年光明乳業的表現亮眼,但對比近些年的業績,還是無法過于樂觀。
根據财報信息,從2019年至2021年,光明乳業的營收始終都保持着穩健的增長,三年間營收增長比例分别為7.52%、11.98%、15.59%。但是歸屬淨利潤的增長比例,卻分别為45.84%、21.95%、-2.55%,呈現出了明顯的下滑曲線。
2022年上半年1.03%的營收增長,以及歸屬淨利潤7.83%的漲幅,似乎并沒有辦法将光明乳業從現有的發展瓶頸中拯救出來。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之前,光明乳業想要再進一步的難度依舊不小。
1.營收差距持續拉大,低溫奶賽道尚需沉澱。
雖然光明乳業在乳制品領域保持着“萬年老三”的地位,但相比排名前二的伊利和蒙牛,光明乳業的營收在2004年前後被前二者趕超之後,彼此之間的差距就越來越大。
例如2021年,伊利總營收1105.95億元,蒙牛總營收881.41億元,而光明乳業的總營收隻有292.06億元。同時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三者的市場份額占比,分别為25.8%、22.5%、4.1%,“老三”的排名看似靠前,實則水分極大,大有“我和科比合砍83份”的既視感。
不過在光明乳業長期聚焦的低溫奶領域,截至2021年,光明乳業以14%的市場份額占比高居榜首,成就了名副其實的“行業老大”。而且近些年來以巴氏奶為主的低溫奶逐漸被消費群體所追捧,賽道潛力絲毫不遜色于常溫液态奶,光明乳業未嘗沒有機會實現逆襲。
隻不過,早期階段中,低溫奶賽道之所以略顯冷淡,主要還是低溫奶的保質期和運輸成本都較為苛刻,有能力進行布局的企業相對較少。但是随着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類似于冷鍊物流之類的第三方運輸服務進行賦能,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擠入賽道之中。
除了伊利、蒙牛、飛鶴、達能等頭部企業都有所涉足,其他類似于君樂寶、三元、新乳業等中腰部企業,也都以收購、增産等方式加入市場競争。其中,三元股份占據低溫奶市場8%的份額,新希望占據7%,分别排名行業第二、第三,僅次于光明乳業。
随着資本和競争對手的彙集,低溫奶市場的競争形式也會更加趨向綜合實力的較量。短時間内,整個市場的潛力還沒能得到有效發掘,想要通過低溫奶賽道“彎道超車”,可能還需要大量的成本和時間來沉澱。
2.奶源成本激增毛利下滑,境外投資遭遇虧損。
由于低溫奶保質期較短,單純依靠冷鍊運輸技術來開拓市場,其間累積的成本将會大大減緩市場擴張速度。因此,盡管在現階段,光明乳業已經遠遠超過伊利、蒙牛等企業,在低溫奶賽道實現領先,但為了守住優勢以及進一步擴大版圖,光明乳業仍在積極購買奶源牧場。
根據光明乳業2021年财報信息,僅是新建淮北濉溪、中衛、阜南、哈川牧場,就投入了19.3億元的募集資金。同時在年底,光明乳業還斥資6.12億元收購了小西牛60%的股權,間接掌握了青海、甯夏等多個自由牧場,進一步輻射整個西北市場。
為此,光明乳業的營業成本已經連續3年出現高漲。2019年至2021年,光明乳業的營業成本分别為155億元、196.9億元、238.5億元,其中2021年成本增長了将近21.08%。
同時,僅是2022年上半年,就已經積累了174.73億元的營業成本,并不排除下半年突破250億元的可能。可以說,光明乳業從2019年開始,營業成本就以每年16億元至42億元的幅度高速攀升,受其影響,光明乳業的乳制品毛利率同比下降幅度也達到了3.7%至19.63%。
對此,光明乳業分析稱,成本擡高、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和飼料價格持續走高。考慮到因為疫情、戰争等原因,2022年全球範圍内都出現了原材料漲價浪潮,短期内或許難以止住頹勢,甚至造成更大的影響。
例如占總資産将近三成的境外市場中,光明乳業旗下子公司新西蘭新萊特,由于受到新西蘭原奶價格上漲、國際海運成本上調、關鍵客戶受疫情影響銷量下降等因素,在2021年虧損了0.4億元。盡管在2022年上半年扭虧為盈,營收增長了20.14%,但不可控因素依舊存在,或許很難保住盈利走勢。
還是希望光明乳業能夠繼續鞏固低溫奶的優勢,盡早梳理好内部管理的疏漏,早日再現昔日輝煌吧。
參考資料:
《光明乳業渠道授權“真假難辨”》——北京商報
《瘋狂借錢建牧場,光明乳業為了“出圈”有多拼?》——飛鲸投研
《光明乳業面臨的三重困境》——中訪網财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