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巴馬長壽文化旅遊大集

巴馬長壽文化旅遊大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0 15:14:17

蓊郁、靈秀、奇絕,置身這般景緻,任誰都會生動起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一座小城——巴馬瑤族自治縣正蓬勃發展,于崇山峻嶺中覓得生機,從一塊鮮為人知的土地發展為世界聞名的“長壽之鄉”,從一個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到整縣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1.24%。

10月中旬,由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主辦的“文化和旅遊部定點扶貧縣主題宣傳行動”采訪活動走進巴馬。放眼望去,巴馬山水層疊,一步一景,長壽文化、民俗風情特色鮮明,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每年吸引近10萬人次前來休養居住。在這裡,從一畝田、一灣水、一條路、一間屋延展出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個村莊正在嬗變——

興仁村

繪制農旅新藍圖

巴馬長壽文化旅遊大集(長壽之鄉巴馬)1

興仁村桑苗郁郁蔥蔥 王彬 攝

“一條小蟲大産業 興村富民生态美”,進入興仁村不久,連片綠油油的桑田中,這條标語十分醒目。在興仁村種桑養蠶産業扶貧示範基地,牆面的18幅農民畫作品生動形象地描繪着這方水土的喜人變化。已經是養蠶專業戶的興仁村村民韋建蒙為迎接新一批蠶繭做着準備,他帶動的幾十戶貧困鄉親也正忙着照料自家桑園。不遠處,一塊新辟出來的平地将作為農旅區,吸引遊客親身體驗種桑養蠶之樂、秀美的田園風光、原汁原味的農家飯。

“養殖小蠶,産能高出一倍,同樣的時間收入翻番。”在“小蠶共育室”,談起産業發展,從文化和旅遊部财務司來興仁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李翔算了筆賬:目前,村裡有桑園800畝,年産鮮繭超過20萬斤,産值370萬元。村裡118戶村民種桑養蠶,68戶貧困戶通過種桑養蠶實現穩定脫貧。

巴馬長壽文化旅遊大集(長壽之鄉巴馬)2

興仁村村民在“小蠶共育室”作業 盧 旭 攝

種桑養蠶成為興仁村的特色産業,在扶貧、帶貧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好成績背後是好角度、好方法和好謀劃,在全面調查基礎上,興仁村因地制宜,并沒有急于發展旅遊業,而是采取不同的模式先夯實産業基礎,探索出“基地 合作社 貧困戶”“消費扶貧 合作社 貧困戶”“公司 基地 合作社 貧困戶”等模式,形成種桑養蠶、柑桔紅心柚子、食用菌、山羊、土雞、香豬特色養殖等富民鍊條。

巴馬長壽文化旅遊大集(長壽之鄉巴馬)3

10月10日,在依托溶洞建立的興仁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專家對村民進行桑蠶産業發展培訓。盧 旭 攝

脫貧攻堅一場硬仗,成效越來越顯著,一路走來,興仁村的鄉親們知道,一系列脫貧攻堅成果的背後,有着文化和旅遊部的大力支持,當地政府、文旅部門和扶貧幹部在文化扶貧、旅遊扶貧、教育扶貧、消費扶貧、産業扶貧等方面積極行動、群策群力。一項項好政策的出台,一個個實實在在的訂單,一次次高品質文化大餐的配送,一項項鄉村旅遊發展規劃的穩步推進,正為鄉村脫貧緻富和發展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平林村

信用評級高了,回頭客多了

巴馬長壽文化旅遊大集(長壽之鄉巴馬)4

在那桃鄉平林村敢煙屯的仁壽鄉舍,張貼于大門的對聯平實恬淡中透着深厚底蘊。王彬 攝

“盡忠衛國驅敵斬寇功德著 種蔗為民積善行仁壽緣長”,在巴馬縣那桃鄉平林村敢煙屯,仁壽鄉舍一排排民宿錯落有緻,張貼于大門的對聯平實恬淡中透着深厚底蘊。這座清幽的小村落卻有不凡曆史,清光緒年間,生于巴馬的鄧誠才在朝為官時屢建軍功,榮歸故裡後,用自己的俸祿購買種子送給村民種植,造福百姓。1898年,光緒帝為已百歲高齡的鄧誠才題寫四個大字“惟仁者壽”,這塊牌匾就完好保存在敢煙屯。

2018年前後,敢煙屯這裡成為信用評級的“試驗田”,并一舉成功。這指的是巴馬縣“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通過構建積極向上的經濟生态指标、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态指标、優秀自信的文化生态指标、團結和諧的社會生态指标、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指标等,全縣所有農戶信用分為B級和1A~5A級共6個等級,信用分數、信用等級越高,金融機構授信額度越大、貸款利率越低,産業政策、評優評先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越大,建立起了信用等級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

鄧誠才的第五代孫鄧高雲是村裡最早簽字建鄉舍的七戶之一。“一開始膽子不夠大,隻貸款了5萬元,結果很快就見效。村裡人也由觀望轉為自發地積極貸款搞旅遊。”鄧高雲說。2015年,鄧高雲的兒子也回來做鄉舍管理,秉持誠信為本的經營思路,生意越來越紅火。

仁壽鄉舍二号的經營者鄧紅雲家門上镌刻着這樣一副對聯:“果藤淹柴門院雖小但求寬心大度之人 泉水泡土茶味是淡可釀天長地久濃情。”對聯的構思、刻寫和擺挂由他和村上弟兄一起完成,古樸敦實,足見用心。不過,他最看重的還是門邊那塊“五星級”信用認定牌。高信用等級對門店經營、遊客流量乃至孩子上學都有實際意義。“很多遊客來了,看到牌子很新奇,一問,知道了怎麼回事,看是‘五星級’就住進來了,住得很開心。我們有了更多回頭客,老客還帶新客,正向反饋越來越多。”鄧紅雲開心地說。

2016年,在廣東打工10多年的鄧紅雲返鄉,正趕上政府建立信用體系,發展鄉村旅遊,他當即決定自己蓋房裝修。整饬一新的小院裡有門市部,樓上就是房間,方便客人用餐和住宿。這間鄉舍開起來後,他時刻對照信用标準規範經營。到如今,鄉舍的衛生、物資調配等服務都标準化,他就開好門市部,供應周邊的日常用度。今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放開跨省遊之後,他家的收入又達到每月六七千元的水平,日子過得滋潤。鄧紅雲感慨地說:“放在5年前,這樣安适的生活簡直不敢想。”

目前,敢煙屯共有65戶,幾乎家家有店,其中星級鄉舍占73%,有文藝專長、保護傳承文化遺産、優化生态環境等都是評級的加分項。政府有關部門還會不定期檢查,對于失信用戶予以處罰,以保持整村高标準誠信經營的好風尚。

當地文旅部門利用旅遊發展資金,對鄉舍外立面及客房布局進行專業設計,融入長壽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同時,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對鄉舍的日常運營進行專業化管理。

旅遊發展紅利越來越多,近兩年,敢煙屯鄉舍客房入住率大幅攀升,旅遊旺季更是一房難求。每年吸引遊客30萬人次以上的仁壽山莊景區,還讓平林村當地40多戶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共同發展,項目運營後村民可以占10%的股份參與分紅,2018年,入股村民分紅6萬元,敢煙屯貧困群衆實現全部脫貧。

百馬村坡納屯

3名黨員率先推倒自家舊房

作為“候鳥人”主要聚居地的甲篆鎮百馬村坡納屯,是巴馬最早吃上“旅遊飯”的典型。2005年,這裡人均年純收入還不足1500元,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建設鄉村旅館,目前人均年純收入達到2.5萬元,增長了10多倍。“全屯70戶全都有收入,情況好的能年入10多萬元。”已是花甲之年的坡納屯黨支部書記黃大善自豪地說。

秀麗之地長出金山銀山是人們所樂見的,但過程沒那麼簡單。山鄉閉塞,人們思想守舊,生活長年困苦。2005年,黃大善去桂林考察,看到相似的自然條件,他一下想通了:“要走上脫貧緻富的路子,必須要推倒舊房、建農家旅館發展鄉村旅遊。”

搞鄉村旅遊的想法一放出去,激起千層浪,坡納屯的蝶變之路就此開啟。可看不見現錢,群衆心裡還是打鼓。黃大善就和屯裡其他兩名黨員一起,帶頭解放思想先幹起來:成立黨員小組,頂住質疑和重重壓力,率先推倒自己的舊房建農家旅館,2008年國慶節,看到遊客爆滿,群衆才跟了上來。生路是找到了,但由于經驗不足、準備不充分,坡納屯出現了旅遊服務不配套、搞價格戰、淡季拉客等問題。為了更好地發展和管理村裡的旅遊業,村黨支部發動村民通過流轉土地,引進公司統一經營管理全屯農家旅館,并發起建立了“支部 理事會 協會”共商機制。慢慢地,村裡有了整齊劃一、潔淨有序的面貌。

條件成熟,産業很快就得到發展。各家各戶積極參與運營,坡納屯具備了千人接待能力。為了讓遊客充分分配,村理事會監督村務管理,推行群衆自治。大巴車載着遊客一輛一輛地來,不愁沒地兒安排,大家都能參與服務。

如今的坡納屯村民,足不出戶就能創業就業,參與創造養生度假旅遊經濟紅利,其發展經驗還得到廣泛推廣,輻射帶動57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緻富。

大洛村、仁鄉村

靠着景區走上緻富路

巴馬長壽文化旅遊大集(長壽之鄉巴馬)5

韋美金在洞天福地景區前廣場留影 吳明江 攝

旅遊發展與精準扶貧互促互進,除了開旅社,巴馬百姓還有更多緻富路子。人們或生産制作美食,或通過從事景區或酒店服務、文博導覽,或參與實景演出等,接入了多種就業增收渠道,生産生活條件改善不小。

在巴馬縣西北部那社鄉大洛村牛洞屯,國家4A級景區“水晶宮”美輪美奂,觀者必呼震撼。“水晶宮”景區的發展大大帶動了周邊村落經濟發展,給沿路和景區95個旅館、餐館及小商店帶來了紅火的生意和無限的商機,每戶年均增收5萬元。水晶宮景區的35名員工中,當地員工占21名,主要從事導遊、保安、保潔等工作,每人月均收入2500元。

巴馬長壽文化旅遊大集(長壽之鄉巴馬)6

百聞不如一見的“水晶宮” 盧 旭 攝

大洛村村民王宗筆一家就從“水晶宮”景區發展中嘗到了甜頭。5年前,他背井離鄉在外務工,收入有限,妻子因意外事故落下殘疾,影響了勞動能力,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後來,得知村裡參與景區開發,他決定返鄉創業。

巴馬長壽文化旅遊大集(長壽之鄉巴馬)7

景區開發開啟王宗筆新生活 陳璐 攝

在景區旁邊,政府免費給他一個鋪位進行幫扶。王宗筆進山挖山貨起早貪黑,和妻子在家招待遊客熱情服務,随着景區人氣越來越旺,憑着勤勞和打工期間積累的經營意識、經驗,光顧他家攤位的遊客絡繹不絕,琳琅滿目的山貨和特色農副産品特别暢銷,趕上遊客多時月收入上萬元。

這是旅遊興民的縮影。大洛村曾是深度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發生率為38.73%。經過4年奮力攻堅,全村實現155戶貧困戶708人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1.05%。“景區 扶貧”“消費 扶貧”模式不斷升級,讓很多像王宗筆這樣曾經的貧困戶在奔小康的路上日子甜、生活美……

巴馬仁鄉村村民陳啟明和兒媳韋美金都在洞天福地景區工作,分别從事保潔和餐飲工作,每人每月約有1600元的收入,旺季時還會得到200多元的獎金。忙完景區的工作,韋美金還有時間照料正在讀書的孩子,在家搞家禽養殖。随着腰包一天天鼓起來,房子也加蓋成了樓房。“以後如果有機會,想開農家樂,吃上旅遊飯。”韋美金的眼神中透着滿滿的向往和期待。

堅持走發展鄉村旅遊和旅遊産業促脫貧道路,是仁鄉村實現脫貧摘帽的重要途徑。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派駐仁鄉村的第一書記塗勝說,近年來,該村被列入鄉村休閑養生旅遊村屯重點規劃建設,通過招商引資打造洞天福地景區、同悅仁鄉等景區景點。在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的大力支持下,以景區景點為核心,目前累計投入資金700多萬元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解決閑置勞動力就近務工就業。

2019年底,仁鄉村村級綜合服務中心、2家農家旅館建設并正式投入運營,預計每年給村集體增收8萬元。同時,通過“合作社 基地 農戶”“公司 合作社 農戶”等方式,發展農業生态觀光五彩田園建設項目,目前企業已和37戶農戶簽訂了租地和扶貧共建協議,帶動就業45人,解決28戶貧困戶就業,真正實現“家門口就業”,貧困發生率由17.5%減至0.66%,脫貧成效顯著。

記者手記

在巴馬,像這樣善謀劃、重行動、見成效的山村還有很多,越來越多的山村正依托各自的資源禀賦和有利條件,在綠水青山間,謀劃和推進着康養旅遊、生态觀光遊、紅色旅遊和農家樂、農家旅館等業态,村民們吃上了香噴噴的“文旅飯”。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作為文化和旅遊部定點扶貧縣,巴馬還将繼續豐富鄉村旅遊和全域旅遊内涵,進一步為鄉村振興種好“搖錢樹”、打制“聚寶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中國文化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