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我身邊的改革開放論文

我身邊的改革開放論文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12:16:28

我身邊的改革開放論文(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1

我身邊的改革開放論文(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2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艱辛奮鬥,四十年滄桑巨變!40年曆史變遷如洪流滾滾而過,我們的家庭、婚姻、事業、生活裹挾其中,或主動或被動地發生了深度變化。

為全景記錄改革開放40年的變化,昆明信息港彩龍社區自2018年3月26日起,開展以“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為主題(題目可自拟)的征文活動,邀您動情講述。

今天我們為大家選登的是網友@李建華:昆明客運站搬遷記

我身邊的改革開放論文(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3

橫架在東風路盤龍江上的南太橋及周邊區域,早已成為昆明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段,寒來暑往,見證着老昆明的歲月滄桑;冬去春來,伴随着新昆明走向輝煌。每到冬季,兩邊的橋頭,已成為市民鬧市觀鷗的勝地,是昆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縮影。可戲鷗的人們很少知道,南太橋西端,曾經是一個旅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遠郊客運站。

從小在昆明郊區小縣長大,外出求學、工作幾十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昆明的幾個客運站。

三十多年前

跟父母到昆明遊玩,或到親戚家,從縣城坐客車,終點站就是南太橋,回家也必須到南太橋乘車。印象中,南太橋邊的客運站隻是一個不大的場院,稀稀疏疏地停着幾輛破舊的大客車。售票處卻随時擠滿了男女老少:穿藍布衣服的農村人,有的背帆布書包,有的背竹簍,有的挑竹筐;穿藍滌卡中山裝、白色的确良襯衣、腳穿黑皮鞋的“工人”(領工資的),大多提一個黑色公文皮包;身穿喇叭褲、腳蹬尖頭皮鞋、留着長發的青年,大多背着個花色馬桶包,往窗口前猛擠。人群中,時時傳來孩子哭聲、售票員責罵聲、旅客叫票聲:“要一張昆陽!”“兩張海口!”“安甯兩張!”“富民三張!”

二十多年前

到昆明上大學時,非常幸運,遠郊客運站已搬到了小西門,離學校很近。周六上午上完兩節課,逃學兩節,穿過潘家灣小巷,10分鐘就到了小西門客運站。正好趕上十點半的班車,中午就在家吃熱騰騰的飯了。作為昆明市公共汽車公司的客運站,小西門客運站也很小,卻承擔着昆明郊縣和一些地州幾十個市縣的旅客運輸任務,所以停車場、候車室随時爆滿。

這一時期,各縣相繼有了自己的運輸公司,富民縣鄉鎮企業局在北站附近建了一座“富民大廈”,開辟了客運站,彙聚了許多地州縣的班車,客運班次增多,旅客乘車也方便多了。我有時也乘22路公交車,到“富民大廈”乘坐班車。

我身邊的改革開放論文(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4

存在時間最久的是黃土坡客運站,昆明西北部富民、祿勸、武定及其他許多地區的班車在此營運了将近二十年,直到2009年昆明二環路全線貫通,西北部客運站建成,滇西北、滇西三十多個縣市的班車彙集到了位于西三環内普吉附近的昆明西北部客運站。寬敞的停車場,高大明亮的候車大廳,科學規範的管理,熱情周到的服務,客運站成了新昆明靓麗的風景,給進出昆明的旅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

從南太橋到小西門、富民大廈,從黃土坡到普吉,客運站由城中心搬到了一環、二環、三環,昆明東南西北四大客運站也搬遷到了三環甚至繞城高速附近,雖然客運站建得越來越漂亮了,可我們鄉下人進一趟城卻越來越難了。不過,客運站的變遷,正反映了昆明城市建設的巨變,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事業的迅猛發展,我們進城也會如到縣城趕集一樣方便快捷的。

↓↓↓ 點擊"閱讀原文" 【參與投稿】

我身邊的改革開放論文(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