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20:38:22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1

北京故宮的外廷以三大殿為主。 太和殿 和 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殿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 基台三層重疊,每層台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闆、望柱和龍頭,三台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禦路”。

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玺彩畫。門前列銅獅一對。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太和門在明代是“禦門聽政”之處。清初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禦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滿族統治者定鼎北京後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布大赦令。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2

太和門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3

太和門口石獅子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4

太和門門匾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銮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自建成後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台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内規模最大的殿宇,檐角安放10個走獸。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将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5

太和殿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6

太和殿内“建極綏猷”牌匾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7

太和殿牌匾

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後,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建築面積580平方米。黃琉璃瓦單檐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裡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裡審視一下耕具。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8

中和殿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9

中和殿内景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10

中和殿牌匾

保和殿

保和殿(謹身殿、建極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黃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11

保和殿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12

保和殿内景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13

保和殿牌匾

體仁閣和弘義閣

位于太和殿前廣場内東側,面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文樓,嘉靖時改稱文昭閣,清初改稱體仁閣。體仁閣高25米,座落于崇基之上,上下兩層,黃色琉璃瓦庑殿頂。下層面闊9間,進深3間。康熙年間,曾诏内外大臣舉薦博學之士在體仁閣試詩比賦,清代各朝禦容也曾收藏于此。乾隆年間重建後,此處作為清代内務府緞庫,内設收貯緞繡木架143座。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14

弘義閣高23.8米,屬前三殿區。黃琉璃瓦,庑殿頂,面闊9間, 進深3間,上下二層,四面出廊。弘義閣侍立于太和殿西南側。初建于明永樂年,名為武樓,明嘉靖朝改稱武成閣,清初改為今名,意為弘揚大義。清代的弘義閣長期用于收儲宮廷使用的金銀器具等。現辟為“皇朝禮樂展”展廳

太和殿的結構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1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