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環境的重要性心得?強調:“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态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要”這既是從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現實出發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人民群衆的熱切期盼,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生态環境的重要性心得?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強調:“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态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要。”這既是從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現實出發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人民群衆的熱切期盼。
生态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
在自然界,除人類以外的其他客體都被稱為生态環境或自然環境。人與生态環境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共生關系。人是自然界的産物,是“能動”與“受動”的辯證統一體。一方面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從“受動性”來看,人因自然而生,受着各種自然規律的制約,人的生存和發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生态環境。由水、土地、生物以及氣候等形成的生态環境,是人類生存之本、發展之源。從“能動性”來看,人在不斷地改造生态環境,以謀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人的實踐活動使自在生态環境向自為生态環境轉變,成為一種帶有人類實踐烙印的“人化生态環境”。而生态環境的演化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能盲目地用人的主觀意志改造生态環境。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都會對生态環境産生影響,反之,生态環境的任何改變也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如果人類能夠正确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利用和改造生态環境,生态環境就能更好地服務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如果違背自然規律改造生态環境,随意改變億萬年所形成的生态環境,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因此,保護生态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人類的福祉所在,也是人類獲得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礎。
優美的生态環境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
人的需要是豐富的、多樣的、全面的,随着人類生存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具有從“低級需要”向“高級需要”不斷發展的内在邏輯。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人類始終都在追求美好生活、向往未來的美好生活,并且提出了各種美好生活的構想和藍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著名的“五層次需要理論”,這五層次需要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有機體系。馬克思把人的需要劃分為遞進的三層級序列:“人的自然需要、人的社會需要以及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需要”,并認為這三大層級的需要有機聯系在一起,構成了人性的實質内容。随着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的基本需要也在發生深刻變化,不僅有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需要,還有對優美生态環境的追求與向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對優美生态環境需要已成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人民群衆對幹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要求越來越高,對更優美的生态環境的期盼日益強烈和迫切。生态環境在群衆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優美的生态環境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标和執政使命所在。
提供優質生态産品以滿足人民優美生态環境需要
實現天藍、地綠、水淨的優美生态環境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曆史過程,需要我們接力奮鬥、不懈努力。強調,要“堅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衆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提供更多優質生态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要”。
堅持生态惠民,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以改善生态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人民群衆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問題為重點,全面加強環境污染防治。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深入推進工業爐窯、“散亂污”企業的綜合整治,實施重點區域秋冬季攻堅行動,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堅決打赢藍天保衛戰,還老百姓藍天白雲。全面實施江海湖泊保護和修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業農村污染綜合治理等攻堅戰行動,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推進土壤、地下水污染綜合防治,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堅持生态利民,大力生産和培育優質的生态産品。要把經濟建設成果轉化為優質的生态産品。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設财政資金的投入,提升綠色科技水平,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财政轉移支付力度,大力支持生态脫貧和生态扶貧,大力扶持生态移民,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态文明建設雙赢。堅持綠色發展,大力生産優質的生态産品。堅持綠色、低碳、高效發展,不斷提高物質産品生産的綠色含量和生态含量,促進物質産品的生産和消費向綠色化和生态化方向發展。讓綠水青山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為人民群衆提供美麗的生活空間,又不斷産生可利用的優質資源。因而,既要保護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也應因地制宜地對生态資源充分挖掘利用,大力發展生态農業。把糧食生産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産,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農業與第二、三産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态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實現經濟、生态、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堅持生态為民,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态環境的需求。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态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産目的。”切實滿足人民群衆的生态環境需要,一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為人民群衆創造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作為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切實保障人民群衆以及子孫後代的生态權利和利益,讓聯合國提出的“人人有在尊嚴和幸福的優良環境裡享受自由、平等和适當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變成現實。這也恰恰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底蘊。
(作者:汪宗田 成金華,分别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副書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