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宰相、丞相、相國”不僅是經常出現的官職,而且可以說是位高權重,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比如在三國這一曆史階段,諸葛亮就擔任了蜀漢的丞相一職,從而掌握了蜀漢的大權。再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呂不韋就曾擔任秦國的相國。呂不韋被免職後,嬴政認為相國權力過大,于是暫時廢除了相國職務。那麼,問題來了,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宰相、丞相、相國”的區别是什麼?
一
首先,相對于丞相和相國,宰相并非具體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于《韓非子·顯學》。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宰相最通俗易懂的含義就是:輔助皇帝、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由此,不管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相國,還是三國時期的丞相,亦或是明朝時期的内閣大學士,都可以稱之為宰相。可以說,中國上下五千年,中原王朝就沒有一個朝代真的有“宰相”這個官名。
二
當然,盡管中原王朝就沒有一個朝代真的有“宰相”這個官名,但是,對于曆朝曆代的皇帝,幾乎都會派遣若幹人承擔“宰相”的職責。針對宰相的曆史來說,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時期,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管仲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在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實際在承擔“宰相”的指責,不過,對于管仲來說,在齊國正式的官職名稱還是“相國”。根據史料記載,相國,又稱相邦,起源于春秋晉國,是戰國秦及漢朝廷臣最高職務。
三
到了戰國時期,相國又被稱為“相邦”。其中,秦惠文王四年(前334年),周天子周顯王送給秦惠文王文武胙。秦國新設立相邦官職,樛斿擔任第1任相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張儀接替相邦職位,樛斿離任。對于戰國七雄中的秦國,最後一個相邦是呂不韋。西漢建立後,因為漢高祖的名字叫劉邦,為了避諱,就把相邦改成了相國。漢朝的第一任相國是齊王韓信,而第一任的丞相是蕭何。韓信是諸侯王,而蕭何隻是侯。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地位上,“相國”是在“丞相”之上的。
四
最後,自漢朝之後,“相國”的稱呼逐漸消失,對于君王的輔佐大臣,一般稱呼為“丞相”。比如在東漢末年到三國這一曆史階段,曹操、諸葛亮等人均擔任過丞相一職。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體的官職名稱。戰國時期的秦國(秦武王二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最先開始使用丞相之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一職,但是,從實際工作來看,明朝的内閣大學士和清朝的軍機大臣在承擔丞相的職責,比如明朝大學生張居正等人。
文/情懷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