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朝三暮四”,用來比喻那些經常變卦,反複無常的人。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的曆史悠久,來源于先秦道家典籍《莊子》中的一個故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其實莊子說這個故事的本意,并不是諷刺那些反複無常的人。
有一個養猴子的人,他對猴子說:我早上給你三升小米,晚上給你四升小米,吼不吼哇?
猴子們都很生氣,表示無法接受。
于是這個人說:那我早上給你四升小米,晚上給你三升小米,行了吧?
于是猴子們很高興,表示這還差不多。
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悅。(《莊子·内篇·齊物論》)
看了這個故事,你可能會覺得,猴子們很愚蠢,他們不會數學,不知道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沒有區别。
莊子說,你不要笑猴子,其實很多人和猴子一樣愚蠢,他們知道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沒有區别,卻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東西與厭惡的東西也沒有區别。他們像猴子一樣,為了那些沒有區别的東西開心或生氣。
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齊物論》,這篇文章的題目揭示了它的主題——萬物齊一,道通為一。
莊子認為,從道的角度看,萬物都是渾然一體的,并且在不斷向其對立面轉化,因而沒有區别。
你看,人睡在潮濕的地方會得風濕病,半身不遂,難道泥鳅也會這樣嗎?人站在高高的樹上會恐懼顫抖,難道猿猴也會這樣嗎?這三者誰最懂得居住的标準呢?
人喜歡吃牲畜的肉,麋鹿吃草,蜈蚣吃蛇,貓頭鷹吃老鼠,這四者誰最了解美味的标準呢?
公猿喜歡母猴,麋和鹿交合,泥鳅與魚同遊。毛嫱麗姬是公認的美女,但是魚兒見了她們就潛入水底,鳥兒見了她們就高高飛走,麋鹿見了她們就跑掉了。這四者誰最清楚美色的标準呢?
民濕寝則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刍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鸱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鳅與魚遊。毛嫱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莊子·内篇·齊物論》)
所以,小草棍和楹柱,醜陋的癞頭和美麗的西施,寬大、奇變、詭詐、怪異等千奇百怪的各種事物,在道的層面上都是相通而渾一的,沒有區别。
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莊子·内篇·齊物論》)
天下沒什麼比秋天獸毛的末端更大的了,而泰山卻是小的。沒什麼比夭折的嬰兒更長壽的,而活了幾百歲的彭祖卻是短命的。莊子自豪地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殇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内篇·齊物論》)
莊子還說,不同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
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個蝴蝶,飛來飛去逍遙自在,完全忘了自己是莊周。他突然間醒來,才發現那是一個夢,自己仍是莊周。那麼到底是莊周夢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夢為莊周呢?連莊子自己都分不清楚。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内篇·齊物論》)
如果你不了解道通為一的道理,就會固守于自己的經驗,對事物産生好惡之情。其實事物本沒有區别,就算是生與死也一樣。
每個人都厭惡死亡,但你怎麼知道死亡不會像是流落他鄉的遊子回到故鄉呢?
莊子說了一個故事:麗姬是艾地封疆守土之人的女兒,晉國征伐麗戎時俘獲了她,她當時哭得淚水浸透了衣襟。
等麗姬進入王宮,跟晉侯同睡一床,吃上美味珍馐,也就後悔當初不該那麼傷心地哭泣了。
我又怎麼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會後悔當初的求生呢?
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莊子·内篇·齊物論》)
所以莊子說,不要強行區分是非對錯,不要留戀生命,也不要厭惡死亡,也許我們都是在一場夢中罷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