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對我們的訓練意味着什麼?
我想幾乎所有人都很難做到不關心自己的訓練數據,為此我們購入Garmin手表,采購功率計,配置心率帶,安裝碼表等等,不得不說對于業餘愛好者來說,也已經可以非常輕松的就獲取足夠的訓練數據了。但這些數據是否都真的理解了?以及數據背後能夠給我們的訓練帶來哪些啟示呢?
我們今天就從Garmin的騎行數據入手,來給大家聊一聊這些數據,以及基于這些數據我們還可以獲得哪些更多的信息。
同時,如果真的對訓練數據有興趣,推薦大家去注冊一個TrainingPeaks,綁定Garmin數據後,可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數據分析,TP在科學訓練方面的權威性可以自行去Google。
首先我們看下面這張Garmin騎行數據截圖,前面的速度、計時、心率以及後面的踏頻、高度數據,都比較好理解,但是在功率部分,卻有很多可能大家并不熟悉的數據,比如:NP、IF和TSS,今天我們就來展開講解一下。
NP:标準化功率(Normalized Power)
簡單說就是綜合了各方面因素後的一個類似平均功率的數據,其背後的計算方法很複雜,這裡就不講了,我們通過一張圖來幫助大家理解:
如上圖所示,假設這是兩組騎車的功率實時變化曲線,其平均功率相同,通過曲線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其中一組是完全穩定輸出狀态,類似大平路;另一組則涉及多個起伏,類似爬坡路段。大家都知道,起伏路段相比大平路是更累的,在AP相同的情況下,起伏路段的NP一定會更高,這就是NP的意義。
IF:強度因子(Intensity Factor)
IF=NP/FTP,FTP大家都懂,IF是NP相對FTP的一個比值,所以這個數據表示的是一次騎行過程中的強度情況。比如上圖,NP=216W,FTP=260W,IF=NP/FTP=216/260=0.83。
這個數字越高則代表訓練強度越大。
TSS:訓練壓力分數(Training Stress Score)
這個數據在這裡是基于訓練強度和訓練計算出的一個身體疲勞指數,其簡化公式如下:TSS=IF²×Hours(即,訓練的小時數)×100。在上圖中,TSS=0.83²×(43/60)×100=49.3。
這個數字越高,則代表一次訓練給身體造成的疲勞值越大,是科學制定訓練計劃的最重要的指标數據之一。
不光是在騎車中,如果通過TP,你還可以看到跑步和遊泳訓練中基于心率的HrTSS,基于配速的sTSS,以及基于阈值心率和阈值配速計算出的IF數值,這就使得我們可以即使在沒有功率計的情況下,也依然可以更好地通過數據評估騎車、遊泳和跑步的訓練強度和疲勞度。
回到今天文章開頭的數據圖案例,通過本次騎行的各項數據,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哪些情況呢?這就涉及到更深層次的一些數據,當然,這些數據也全部都在TP中有展示,我們今天就先介紹兩個大家可以比較方便自行計算的數據:
VI:Variability Index
VI=NP/AP,即标準化功率與平均功率的比值,這個數據代表了你在一次騎行中的輸出穩定情況,VI數值越高則代表着騎行越不穩定,包括踩踏效率偏低、騎行姿态有待調整等等諸多因素。一般來說,VI≤1.05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數據。本文開頭的案例中,VI=NP/AP=216W/199W=1.08,并不是一個很理想的數值。
EF:Efficiency Factor
EF=Output/Input,即整體輸出與輸入的比值,對應到騎行中來說是通過NP/HR(平均心率)來進行計算的,因為心率數據是可以作為我們身體供能(Input)的一個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數據。同樣在跑步、遊泳中也可以通過NGP/HR來進行計算,NGP即Normalized Graded Pace。
不同于前面的數據,EF的價值在于對比一段時間内兩個類似訓練計劃的數據,如果一段時間的訓練後,EF升高,則說明你的效率在這段時間的訓練中有所提升。
我們通過騎行的數據來給大家舉例說明一下:對于一個相同的訓練計劃,第一次與若幹天後的第二次訓練如果出現下面的數據情況,則表示你的效率提升了8%:
第一次:190W(NP)/125BPM(平均心率)=1.52EF;
第二次:200W(NP)/122BPM(平均心率)=1.64EF。
所以,EF的提升,意味着你可以在同樣平均心率的情況下輸出更大的NP,或者在輸出同樣NP的時候可以有更低的平均心率。
最後,附上一份TP提供的不同距離或者水平的鐵三選手在比賽中的IF數據,供大家作為參考:
以上,祝大家都可以科學訓練不受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