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87歲大爺帶來九龍官帽鑒寶

87歲大爺帶來九龍官帽鑒寶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21:02:45

“隻要我陪他們出去轉一圈

回來就給一百萬

我說,一百萬?

一分錢我也不要!”

精神矍铄、字字铿锵

近日,因為一段采訪視頻

93歲的文物專家、考古學家

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員

孫機先生連上幾個熱搜

“文物研究是科學,

做研究不是為了掙錢,

就是為了做這門學問。”

和文物、古籍打了一輩子交道

直到現在,鲐背之年的孫機

仍然堅持每周上一天班

但他也堅持

隻為國家鑒定、研究文物

其他有償的“鑒寶”邀約

無論對方出多少錢

“我謝絕這個東西”

87歲大爺帶來九龍官帽鑒寶(叫金縷玉衣)1

“我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委員

如果國家從海外收回一批文物

我們要去看看(鑒定真僞)

别的一概不參加。”

在新華社的資料庫中

搜索孫機的名字,就會發現

老人一字千鈞、說到做到

他每一次面對鏡頭和采訪

目的都是“為國鑒寶”

87歲大爺帶來九龍官帽鑒寶(叫金縷玉衣)2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名譽院長孫機(前)在講解青銅“虎鎣”相關知識。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這張照片拍攝于

2018年12月11日

當日,國家文物局

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

青銅“虎鎣”入藏儀式在京舉行

儀式上,流失海外的圓明園文物

青銅“虎鎣”正式重回祖國懷抱

年近九十的孫機

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

名譽院長的身份參加活動

親自講解青銅“虎鎣”相關知識

2008年4月,從丹麥

成功追索回國的156件文物

在京舉行開箱儀式

距今約4000年的玉钺等

夏商至元明時期的珍貴文物

得以重新展現在國人面前

那一次,也是孫機先生到場

介紹了這批文物的重要價值

“追索回國的文物以陶俑居多

包括漢代到明代

各個朝代的陶俑,可排成系列”

為“錢”鑒寶,他一概謝絕

為國鑒寶,他一絲不苟

網友紛紛為

孫機先生的文人風骨點贊

87歲大爺帶來九龍官帽鑒寶(叫金縷玉衣)3

87歲大爺帶來九龍官帽鑒寶(叫金縷玉衣)4

有關孫機先生的另一條熱搜

#司母戊鼎其實叫後母戊鼎#

這個詞條引出了老人為還原史實

不放過“一字之差”的治學态度

87歲大爺帶來九龍官帽鑒寶(叫金縷玉衣)5

“後母戊”青銅方鼎

是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當年的教材上,它的名字是

“司母戊鼎”或“司母戊方鼎”

一個“司”,一個“後”

看起來區别不大

前者似乎還更有“群衆基礎”

為什麼一定要“較真”?

對此,孫老嚴謹地解釋說:

“這個‘後’字,它是反文

就是反着寫的。

看起來可以念成‘司’

實際上隻能作‘後’講。

《說文解字》裡說‘司’是普通職工,

你想,一個普通職工,

能給他做這麼大一個祭祀的鼎嗎?

一千八百多斤,那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它絕對不是‘司’,一定是‘後’,

因為後是有地位、有身份的”

被孫機糾正的“一字之差”

遠不止這一處

漢代文物“金縷玉柙”(xiá)

曾經被叫作“金縷玉衣”

“柙”是貼身棺材的意思

孫機等文物學家反複考證

認為這件文物是“柙”不是“衣”

它的名字和介紹也被及時修正

87歲大爺帶來九龍官帽鑒寶(叫金縷玉衣)6

87歲大爺帶來九龍官帽鑒寶(叫金縷玉衣)7

這種修正看似微小

但對做了一輩子文物研究的孫老來說

隻有把這些東西弄清楚了

研究文物才算沒有白費勁

“把道理講清楚

有根據有證據地講清楚”

是孫老最根本的治學原則

而這個治學原則

是他從自己的考古領路人

沈從文身上學來的

在考入北京大學曆史系之前

孫機是北京市總工會的技術工人

沈從文先生是國家博物館的研究人員

兩個人的辦公室就在彼此的隔壁

他們也因此而結緣

1951年故宮舉辦的敦煌藝術展

是讓孫機下決心投身文物研究的契機

孫機還記得,在那次展覽上

沈先生講解的重點是供養人的服飾

……

從沈從文先生那裡得到的熏陶

讓孫機一生難忘

在北大曆史系接受了嚴格的學術訓練後

孫機下決心

要成為中國曆史的打撈者和解讀者

直到今天,他也沒有忘記這份初心

九十多歲了,還努力地去幹

孫老家裡最多的東西就是書

連原先的廚房都被改造成了書房

牆上還留着沒拆的熱水器

87歲大爺帶來九龍官帽鑒寶(叫金縷玉衣)8

他如饑似渴地讀書

也兢兢業業地寫書

這些年來,孫老出版過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等多本頗有影響的著作

後者還榮獲第十屆文津圖書獎

令人驚歎的是,這些浩大的著作

都是孫老一個字一個字手寫出來的

書中許多器物、仕女、車馬的線描圖

都是孫老一幅幅親自手繪的

87歲大爺帶來九龍官帽鑒寶(叫金縷玉衣)9

87歲大爺帶來九龍官帽鑒寶(叫金縷玉衣)10

老人最不喜歡自誇

不願多談自己的成就

但聽說他寫的書

要被翻譯成韓文和日文

就特别高興

“把這個東西傳到外國去,

是給中國長臉的。”

87歲大爺帶來九龍官帽鑒寶(叫金縷玉衣)11

孫老這樣理解自己畢生的事業

“文物研究本身就是去了解

這些古文物在曆史上起什麼作用。

中國五千年的曆史

多少感動人的事情,多少文化成就

本身就是

我們現在增加文化自信的一個動力。

我大半生所做的

就是從曆史上找文化自信,去找證據”

而對于他研究了一輩子的文物

老人的一段描述深刻而美好:

現今尊之為“文物”者,在古代,多數曾經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若幹重器和寶器,隻不過是将這種屬性加以強化和神化。從探讨文物固有的社會功能的觀點出發,它們如同架設在時間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鏡,從中可以窺測到活的古史。倘使角度合宜,調焦得當,還能看見某些重大事件的細節、特殊技藝的妙谛,和不因歲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閃光。

有風骨、有才華、有自信、有韌勁

有夜以繼日的積累和沉澱

孫機老人代表着我國一批

潛心鑽研的考古、文物學家

正是因為他們的執着和堅守

那些從漫長沉睡中蘇醒的文物

才得以“開口”向世人講述

它們的“身世”和承載的曆史

向先生緻敬!

編輯:顧軍

綜合:新華每日電訊、央視網、央視新聞、新華社、網友評論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