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如何了解表情符号

如何了解表情符号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4 19:50:36

如何了解表情符号?“表情符号”是個很寬泛的概念,目前至少包括顔文字、繪文字(emoji)、靜态貼圖、GIF動畫等(後二者統稱為“表情包”)若追根溯源,表情符号并非“新鮮事”,包括圖畫文字、标點符号、信息圖和漫符技法等都可視為其前身,它們都是為滿足人類的視覺本能而湧現的這種本能在電子信息時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表情符号,其中伴随着電視、動畫、電子遊戲和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無疑是最活躍的力量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對此興趣盎然,在筆者講授的《現代語言學》課堂上,他們通過小組讨論、課堂展示和讀書報告等形式各抒己見,乃至催生了題為“21世紀emoji使用指南”的集中性研讨大學生關心的話題包括“表情符号的形式變異”“表情符号的功能變異”“表情符号的得失利弊”等,下面是他們的反思實錄,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如何了解表情符号?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了解表情符号(大學生是如何看待表情符号的)1

如何了解表情符号

“表情符号”是個很寬泛的概念,目前至少包括顔文字、繪文字(emoji)、靜态貼圖、GIF動畫等(後二者統稱為“表情包”)。若追根溯源,表情符号并非“新鮮事”,包括圖畫文字、标點符号、信息圖和漫符技法等都可視為其前身,它們都是為滿足人類的視覺本能而湧現的。這種本能在電子信息時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表情符号,其中伴随着電視、動畫、電子遊戲和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無疑是最活躍的力量。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對此興趣盎然,在筆者講授的《現代語言學》課堂上,他們通過小組讨論、課堂展示和讀書報告等形式各抒己見,乃至催生了題為“21世紀emoji使用指南”的集中性研讨。大學生關心的話題包括“表情符号的形式變異”“表情符号的功能變異”“表情符号的得失利弊”等,下面是他們的反思實錄。

基于繪文字進行變形或合成的表情包受到大學生的歡迎

在各種表情符号之中,目前最常見的是繪文字和表情包。孫詩琪等同學認為大學生現在最常使用的其實是表情包,我們已經從繪文字時代跨入表情包時代。繪文字與表情包具有不同的内在邏輯,人們對繪文字的統一性表現出反抗,創造了一種介于繪文字和表情包之間的變體,即基于繪文字進行變形或合成的表情包,比如“無限”伸長的伸大拇指表情包。

表情符号不僅出現了多種類型,而且同一類型在不同平台上呈現出不同的樣式。梅之語等同學調查了騰訊軟件(如微信、QQ)内置繪文字與輸入法内置繪文字的差異,發現更多的人會使用前者而非後者。一些繪文字的功能變異正和平台有關,比如發生語義變異的“微笑”表情主要出自騰訊軟件;再如“嘻嘻”表情在三星平台上表現得異常可愛,在其他平台上則沒有那麼可愛。他們對繪文字進行了拆解,發現小黃臉表情的構成為“底色 臉型 表情”,其形式選擇與面部表情心理學、漫符表達手法以及網絡用語流變有關。

表情符号在使用中也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變異。陳晶等同學基于哔哩哔哩網站的調查發現,人們使用最多的幾個繪文字是“狗頭”“知識增加”“辣眼睛”和“笑哭”,其中“狗頭保命”被譽為“免死金牌”,可用來判斷發言者是在較真還是在開玩笑;人們在使用繪文字時,最喜單用,偶爾連用則表達強烈或複雜情緒,但連用數量越大使用頻率越低;繪文字出現頻率最高的位置是句尾,其次句首,極少句中,可以明确想要傳達的情緒或為整句話的态度定調。

同一個表情符号配合不同的文字,可能表現出相去甚遠的意義

相對于語言文字,表情符号的意義更加模糊,其使用和解讀強烈依賴于語境。魏子超等同學發現,同一個表情符号配合不同的文字,可能表現出相去甚遠的意義。

表情符号的賦義具有較大靈活性,也正因為如此,表情符号在功能或語義上表現出無窮多的變異,包括情景變異,像“微笑”“再見”“偷笑”“龇牙”等表情都出現本義之外的使用義,如“再見”的本義為“再見”,使用義為“不想理會對方、絕交、友盡”;個體變異,他們提到有人曾在課堂群裡發了一學期的“惡魔”和“閃電”,直到期末才知道前者表示“得意地笑”,後者表示“我去也”;性别變異,有一項調查發現女性使用表情符号的比例多于男性,分别為78%和60%;代際變異,如年輕人較難接受所謂“中老年表情包”,而中老年人也很難理解“流汗”“咖啡”的含義,等等。“emoji背後的含義”曾一度登上微博熱搜,也說明人們對表情符号的功能變異具有很強的自覺性。

表情符号将作為交際行為的一部分持續發揮作用,可能在将來被其他手段替代

表情符号之所以能“席卷全球”,要得益于它對文字的補充、對社交的潤滑以及對審美的滿足,但是它的流行也引發了人們的擔憂。

有人擔心,表情符号的變異會加深交際鴻溝。孫玲瑤等同學對此表示認同:變異固然使表情符号更加豐富多彩,但是也出現了傳達意圖不明确、容易造成雙方誤解的問題,從而可能進一步擴大不同群體之間已有的鴻溝。還有人擔心,表情符号濫用會導緻語言能力下降。

這種觀點十分盛行,和針對網絡語言的擔憂如出一轍,但是趙文萱等同學對此表示懷疑:表情符号彌補了純文字在傳達某些用意上的不足,反而是增加了交際智慧;表情符号主要用于非正式場合,并不會過多地影響到正式場合。

還有人擔心,表情符号濫用會造成感受能力退化。在他們看來,隻有語言才能表達複雜思維和細膩情感,如果語言能力退化了,感受能力自然也将退化。孫詩琪等同學表達了一定認同,因為表情符号大多是通過拼貼、戲仿和惡搞的方式對人們有意見的事物進行亵渎和歪曲,對很多事物并沒有深入剖析和理性認識,這些淺表化、扁平化、可視化的表情符号忽略了人類的複雜性。

以上是大學生的反思,最後簡單說說筆者的觀點。目前針對表情符号的評價表現出一種矛盾:一面說表情符号作為副語言發揮了重要作用,通常會援引“100%面對面溝通=7%語言 38%表達方式 55%身體語言”的公式,可謂“贊譽有加”;一面又說表情符号是“淺層次”“碎片化”的交流,隻能給語言“打下手”。這種矛盾性源出于對語言的狹隘看法。事實上,我們隻有把交流行為視為整體,才能給予表情符号客觀公正的評價。語言學家在解釋語言變化與變異時通常求諸經濟性與效率性之平衡,這也适用于表情符号:從經濟性來看,表情符号具體生動、形式凝練,所基于的硬件和軟件越來越快,在用戶體驗上也越來越人性化(如軟件可以根據輸入字符自動推薦表情符号);從效率性來看,表情符号在寒暄功能、傳情功能和社交功能上都發揮了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來看,表情符号在自己的分内工作上做得很好,尚無法取代交際行為的其他部分如語言,當然它可能也無意僭越。

據此反思表情符号,我認為,表情符号的變異并不可怕,人們反而正在享受這種變異。另外,表情符号造成表達能力和感受能力下降的擔憂可能也被誇大了,因為人類一直在使用副語言或類似于副語言的其他媒介,但從未造成什麼不可逆的嚴重後果。有人曾提議“我們可以對表情包放松警惕了”,但是筆者認為理由并非“很多表情符号會保留和穩定下來”,而是它将作為交際行為的一部分持續發揮作用,它可能是對過去一些手段的替代,也可能在将來被其他手段替代。但形式是暫時的,功能才是永恒的。

(作者:楊旭 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