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折扇最早出現于漢代末年。
當時的折扇還不叫折扇,而叫腰扇,其形制也與後期的折扇不同,所謂腰扇:就是佩于腰間的團扇,它是将團扇的外框拿掉,隻留一根扇炳,扇面可以自由卷合,可以系于腰間,這樣解決了團扇不易攜帶的缺點。
自北宋起,折扇由日本、高麗流入中國,折扇的使用也逐漸普遍。而在此之前無論男人還是女人用的扇子都是團扇和腰扇。
明 丁雲鵬 畫後赤壁,姜貞吉 書後赤壁賦
明代,是折扇興起的時代。
折扇能夠風靡全國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折扇本身獨特的構造與易攜帶等優點。二是朝廷的重視和皇 帝的推動,上行下必效之。三是文人雅士的喜愛帶動時代的潮流。
此時折扇的選材越選越精,工藝極奇窮巧。文人雅士互贈題詩詞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手持折扇,成為當時生活中高雅的象征。
清 楊大章 仿仇英筆意樓閣
清代,是折扇繁榮昌盛的時代。
此時的折扇随處可見,折扇的造型、扇骨裝飾方式、扇面書畫都空前繁榮。很多文人名士,繪畫大家 都與折扇有着絲絲縷縷的關系,通過折扇這個媒介,作品廣泛流傳于皇宮、府第、閨室、民間、海外。而折扇也因這些美畫佳句身價百倍。
關于折扇的構成,是由扇面,扇骨組成。
扇面
折扇的扇面就是那個扇形的部分,經常用的材料有宣紙紙、真絲、絹等。紙扇面又分有色扇面和白色"素面"。 除白面外,有色扇面中,以金面最講究,也最複雜,最受人歡迎。有泥金,屑金、灑金、冷金、半冷等等。
素面中應用最廣的優良品種為市礬面,
又稱紙本扇面。
市礬扇面是用宣紙剪裁後加膠礬及雲母粉制成,
其吸水性與于熟宣相近。
泥金是指将金箔或金粉和膠成泥狀,
以其塗飾在絹或紙質扇面上,
則成泥金扇面。
扇面上有或大或小的金片或金屑作
為一種裝飾的扇面,
泛稱灑金扇面。
扇骨
扇骨又分為大骨與小骨,大骨就是上下兩根最為粗大的,中間的稱為小骨,折扇中扇骨的文化内涵最為豐富,形制古樸優美,幽雅别緻;用材奇珍異寶,五光十色;裝飾素淨淡雅,賞心悅目;雕工巧奪天工,獨辟蹊徑,和扇面藝術交相輝映,扇骨與扇面是折扇結構組成主要部分。
毛竹經過水磨打光等一系列工藝後,
潔淨呈青白色的稱市玉珠。
因玉竹較其他竹類更簡潔素雅,
故為文人雅士所愛。
湘妃竹為斑竹的一種,
外皮有淡褐色或紫褐色的圓斑,
且斑如淚。
湘妃、梅鹿與鳳眼均屬于斑竹,
真菌侵蝕過幼竹之後,
在竹子表面形成類各種菌斑花紋。
扇頭
扇頭就是最為末端的部分,也就是軸心的部分,扇頭,是扇骨聚攏撒開固定的軸心部位,它是一把扇子美與不美,耐不耐用的關鍵所在;它也是制扇藝人争奇鬥巧,花畢生精力去研究創新扇子造型之所在。扇頭在折扇初興之時僅有幾種,我們大緻可歸納為四類:尖頭類、圓頭類、方頭類和花式類,每一類又包含數十種,如圓頭類有:和尚頭、葫蘆頭、花鼓圓頭、梅花圓頭、琵琶圓頭、八角圓頭,方頭類則有:古方、馬蹬方、玉蘭方、琴方、花式類更多,諸如:花瓶、燕尾、魚尾、蝴蝶、蜻蜓、茄頭、如意 等,千變萬化,不一而足。但随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且制作工藝越來越複雜。
和尚頭
和尚頭早在明代已經流行,
因扇骨聚頭看似和尚而得名,
無論在折合或散開時皆呈渾圓形,絕無一點凹凸。
魚尾
魚尾扇頭因形似魚尾而得名,弧形飽滿,
大骨頭除向兩側微張,極其形象。
方根
也可稱作方頭。
其可以說是折扇扇骨的原始式樣。
明國期間,稱其為“仿古雅扇”
所以也頗得人們的垂青。
扇釘
黑牛角釘
黑牛角有韌性,多次開合且不傷扇骨,
其色澤烏黑勻圓光亮,
制作精良者如同老鼠眼睛,
小巧精緻的可稱為「鼠眼釘」
白牛角釘
白牛角扇釘色淺透明,因插入扇骨小眼中,
日常光線下觀察,中央處有喲個黑點,
日通鳥的眼睛,所以稱「雀眼釘」,
且其在強光下可看到光束透過。
主要有銅釘和銀泡釘,
一般用于烏木、紫檀木、紅木等
高檔硬木類折扇
折扇多以竹子或者木材為骨,以宣紙為扇面,因此在收藏過程中還須學會保存。
制作扇骨的工藝複雜,如蘇扇在制作過程中,除要經過煮、曬、烤、刮、拖、倒、磨等工藝流程,還要用浸濕的木賊草磨光晾幹,用榆樹葉打磨提光,最後上白蠟,這樣竹皮成品才會做到滋潤悅目,色黃晶瑩,經久不變。然而即使是經過這麼多道工序處理,如果保存不善,仍然有可能會遭遇蟲蛀。
扇盒的選擇
大多數藏家會給每一把折扇都配上專用的扇盒。然而扇盒的材質也是十分講究的,盒身所用的材料大多是稀有的名貴木材,比如紅木、小葉紫檀、黃花梨等。唯獨盒底選用樟木制作,因為樟木具有驅蟲防蛀的功效。
所以在存放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溫度和濕度,因為濕度低,空氣幹燥,陽光強烈了會使折扇裂開,當濕度比較大的時候,折扇很容易會滋生細菌發生黴變。還有折扇一定要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存放的時候最好是用扇箍套好扇骨(或是用細線把扇骨通身捆好)放在防蟲蛀的樟木箱,可以防止蟲蛀鼠咬。
本文分享自東家匠人:革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