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百科,分明把白話完全當成了粵語。
看看這唱片,完全把白話歌當成了粵語歌。
……
這就是“店大欺客”的現實?這就是廣府人的強勢和優越感的外溢?
廣東人還是要團結。要團結首先要糾偏,以正視聽!
粵字屬于廣東的,不隻是廣府的。
那麼,為什麼粵語會被白話獨占,成為代名詞呢?這跟語言傳播、經濟發展等有很大關系。
有人這樣解釋:
廣東話:就是廣東省内的廣東人講的粵語;
廣州話:就是廣東省的廣州市民講的粵語;
白話:也就是粵語(廣東話、廣州話、粵語的統稱),隻不過是我們廣東人把“粵語”這個普通話直翻的講法而已!)
粵語:是外省人對廣東話的一種稱呼(跟白話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隻是叫法不一樣罷了)。
所以說,白話是廣東的一種語言,所以以粵來稱呼,即為粵語。
這解釋有些錯亂,邏輯不通。
這還是把粵語等同于白話。
還有作者作了一番研究:《淺析粵語、白話、廣東話、廣州話之稱謂及關系》,并稱:在兩廣白話地區,粵語=白話,白話=粵語。
“今日頭條”作者@城事風尚 曾在《江北與江蘇,從上海語境中的“江北人”說開去》一文中指出:“經濟是一切的地基,方言的強勢與否是建立在它的基礎上。而一個地區是否發達,由地理位置決定,而非所謂族群以及你說什麼話,方言/語言不過是強勢起來的經濟體的副産品(話語權)而已。”
又及:“說到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方言本身并沒有過錯。”“……網上很多人舊事重提,本末倒置地以說某種方言為優越的憑證,并據此獲得一些地域優越感,甚至談起了種族理論,就大可不必了。”
這些話确實很有道理,令人感佩。
那麼,廣府話即白話,何以成為廣東地區的強勢方言,甚至獨享粵語這一泛指概念?
珠三角地區
根子正在于廣府人占了廣東地區絕大多數的優勢地理位置,尤其是珠三角,經濟發達。
于是,以操白話為主的廣州成為廣東省會,成為全廣東甚至是整個華南地區的經濟政治中心,号稱“南大門”。
于是,水網縱橫、良田千裡、交通發達、擁有漫長海岸線和優良出海口的珠三角,發展本來就占了先天優勢,經濟和商業繁華便綿延千年,至今仍鼎盛。
即使偶遭戰火災禍,亦有騰挪之極大空間,政治、經濟等資源分配占有先機,經濟重新起飛并非難事。
再加上,廣府人在海外也在開枝散葉,白話的影響擴散,衆洋錯以為白話即粵語、廣東話,廣府人也樂觀其成,以訛傳訛,以偏傳偏,便成了一樁方言“冤案”。
客家地區
反觀客家、潮汕民系多聚居于深僻遠寡之山區,“深”指深山老林;“僻”即人散而居;“遠”為遠離繁華之地;“寡”乃田薄土貧地瘠。
潮汕地區
而客潮兩者比較,潮汕因沿海稍好,客家久居山林,經濟更差。而觀諸朝曆代,多少客潮背井離鄉,到省城到海外揾食,可悲可歎。
然而,祖居地理這是曆史所緻,無可選擇。不過,也為方言的興衰強弱埋下了巨大而不可忽略的伏筆。
綜上,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白話會成粵語的代名詞了。
但是,既然是偏差和錯誤,就應該以正視聽。
粵語不能等同于白話。粵語是廣東話,是客家話 潮汕話 白話……特别是對外時,我們應該糾正錯誤認識,學術上更要匡正,這叫正本清源。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很多東西都頑固不化,即使本身就很片面很膚淺,但是廣府人很受用啊,很以為優越啊,經常在各平台歧視客家潮汕,尤其是客家。套用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這是不是也算是“醜陋的廣府人”?廣東人不應該要團結嗎?經濟和政治,廣府尤以珠三角為盛,客家潮汕好多才剛脫貧吧。當然,廣府也有窮人,這隻是整體上說。
針對各種謬種流傳,我隻能發點聲,盡點綿薄之力而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