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各類網絡用語瘋狂流傳,如“佛系”、“躺平”等,所反映的是網友們的生活态度,但中國漢字何等之妙,趣味性可不小,“又雙叒叕”便是強調頻繁發生的事情再次發生,如“我又雙叒叕加班了”,“我又雙叒叕來了”。
不過很多人隻是看過或用過這些網絡用語,卻不一定讀過,甚至能一次讀完的人寥寥無幾,因為它們的發音并不相同,我可以說“我又又又又來了”,但要說“我又雙叒叕來了”,就比較難,其中“又、雙”是常見字,但它們的讀音并不一樣,可“叒、叕”并不是常見字,那你會讀嗎?
“叒”字讀“ruò”,古同“若”;《正譌》中解釋為:二又為友,三又為叒,所助者多,故為順也。《精薀》中則說:“叒,順也,道相似也。古人發明取友之義,從三又會意,同心同德,而後可相與輔翼也。”
“叕”字則有四個發音,分别是“zhuó,yǐ,lì,jué”;“又雙叒叕”中讀“zhuó”,《淮南子》中有“聖人之思脩,愚人之思叕”,“叕”也是讀“zhuó”,意為短處,不足。
像“又雙叒叕(yòu、shuāng、ruò、zhuó)”,用起來很爽,但讀起來就不那麼爽了,另外像這類詞的,還有“屮艸芔茻”、“火炎焱燚”,基本都是在網絡上運用得很廣泛,屬于網絡熱語,可在平時,我們并不太會說這些詞。
“屮艸芔茻”便是因為偶然而被大家所熟知,隻因某日,一網友在手機上輸入“wo ca”時,第二個選項就出現了“屮艸芔茻”,但這位網友并不會讀,最終自己給了“屮艸芔茻”一個解釋:簡直就像糞叉子開會,“我屮艸芔茻”成了“wo ca”的另一種表達形式。
“屮”字有兩個讀音,分别是“chè ,cǎo”,《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屮,草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讀“cǎo”時,也就是古同“草”。“艸”也是讀“cǎo”,同“草”,《說文解字·艸部》中解釋為:“艸,百卉也。”
“芔”讀“huì”時,則是“卉”字的異體寫法,而讀“hū”時,表示迅疾。“茻”字其實也很好理解,就是許多草的意思,讀“mǎng”,屬非通用字,另外,茻還可用作意符。
“火炎焱燚”同樣很好理解,主要強調“火”,可用來形容火勢越來越猛,也可意為越來越旺。其中三火“焱”字讀“yàn”,《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焱,光華也。”在《楚辭》中亦有“焱”字,即“日暾暾其西舍兮,陽焱焱而複顧。”
焱焰則是火焰的意思。
四火“燚”字讀“yì”,它兩個意思,一是形容火劇烈燃燒的樣子;而在人名中,燚便是“平安”的意思。
既然有了“火”,“水”也有二疊、三疊、四疊字,即“水沝淼㵘”,“沝”字用于人名時讀“zǐ ”,也指灘碛聚集的地方;讀“zhuǐ”,則是水的意思;“淼”字讀“miǎo”,本義就是水大的意思,該字也出現在了《楚辭》:“淼南渡之焉如?”并且“淼”字也常出現在人名中。
“㵘”也是大水的意思,讀“màn”。
由此可見,漢字的妙趣許多,中國文人也很喜歡用疊字作楹聯,用以營造意境,增強楹聯的藝術效果。詞中用疊詞亦是如此,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聲聲慢》就寫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疊字可以是由幾個相同的字所組成的一個字,但也可以是詞組;而我們所說的二疊字就是兩個相同的字組成一個字,三疊字就是三個相同的字組成一個字,我們常見的有鑫、森、晶、衆、品等,有趣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都有三疊字。
四疊字則是四個相同的字組成一個字,但并不常見,像五疊字、六疊字、八疊字就更難見了,但它們确實存在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