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43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其字面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于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裡的“天下之至柔”王弼譯為水和氣,蘇轍隻解讀為水。限于古代的認知水平,除了這兩樣東西,确實再也想不出什麼其它更好的東西了。他總不能解釋為電磁波、暗物質吧?我們知道,從分布上看,天上、地下、空中,水是無孔不入的,再高的地方、再堅硬的地方,水都存在,都能夠到達,氣同樣也有這個特點。而從功用上看,水和氣的力量也是驚人的,水滴石穿,風也是摧枯拉朽的,因此能夠“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第一個“無”字應該理解為“道”,用莊子的話來說,“道”在蝼蟻、稊稗、瓦甓、屎溺中,因此“無有入其間”。奇怪的是,大文豪蘇轍把“無”解讀為“鬼神”,他難道不知道老子是無神論者嗎?可見相較于王弼,蘇轍治學不夠嚴謹。這也算我這個外行的一個新發現。
那麼,既然“道”主導着整個萬事萬物,那麼“是以知無為之益”的邏輯就是極通的。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這裡的不言之教,這是老子反複叨叨的觀點。孔子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觀念。兩者都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意思在裡面,但兩者還是有明顯的區别的。老子雖然也認為多說無益,即“大音希聲”“大辨無言”,但在身教上可能也不是那麼積極,而是更加珍重人的自我覺悟,用今天的話來說,可能是典型的放養。而孔子是至聖先師,當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是主責主業。在家庭教育中,也強調“子不教,父之過”。因此,孔子雖然也反感多嘴多舌,即“巧言令色,鮮矣仁”“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等等,但他的身教一定是積極的,主動的。
怎麼理解“天下希及之”?在百家争鳴的時代,老子的“道”,以及他心心念念的“無為”是很難理解的。正如上章所說,“不笑不足以為道”。沒辦法,真理隻能被少數人所理解。因此,老子的追随者很少,知名度也很小,能夠“勤而行之”的就更少了,直到唐代才重新得到重視。而孔子則不然,講的都是樸素的道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能聽得懂、行得通。因此,孔子的名氣要大得多,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