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舌尖疼痛,想必很多人都經曆過,這幾乎成了一個“老少皆宜”的疾病,很多人為此痛苦不堪!老韓曾經見過一位來自南方山區的頑固性口腔潰瘍的中老年女性,因為痛苦難忍,加之當地醫療水平有限,竟然在外科切掉了前面的半個舌頭。這讓我感到匪夷所思!
一提到口腔潰瘍,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個詞——上火!
确實,上火引起的口腔潰瘍、舌尖疼痛,的确很常見,也是臨床上比較多的一類。這種情況,一些清熱滋陰、解毒斂瘡的中藥,也起到了很好的治療作用。比如生活上常用的西瓜霜噴劑就是這一類的藥物,北京同仁堂還有一個口腔潰瘍散,也是以青黛、冰片等寒涼藥為主。
可是,在臨床上,我們還常見到這樣的情況:口腔潰瘍、舌尖疼痛的患者常規用藥之後,有的症狀很快緩解,但過不了多久就會複發;部分患者毫無效果,甚至有的還會加重。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先來講兩個病例:
1、青年男性,20餘歲,口腔潰瘍反複發作已經2年餘,常發于舌邊及兩頰,一旦勞累或者失眠就會誘發。最近因為連續加班,口腔潰瘍複發1周。常規使用黃連上清片等清熱瀉火藥,口腔潰瘍不僅沒有減輕,反而出現了胃脘脹悶、食欲不振的症狀。當時,口腔和舌邊可以見到大小不等的潰瘍面多處,小的像小米粒大小,大的如黃豆大,瘡面不紅,舌淡苔有剝脫,齒痕舌,脈象濡滑。
診斷為中焦虛弱,清陽不升,陰火乘脾胃之虛而上炎。治療應健脾益氣升清,少佐苦溫以斂陰火。4劑後,口瘡愈合,舌苔花剝處已布滿薄苔,色淡及齒痕仍在,以補中益氣湯善後。
2、患者女,51歲,舌尖熱辣疼痛1月餘,曾在某醫處使用清熱瀉火之品,舌痛未止,反而出現了大便溏洩。患者自訴舌痛經常發作于黎明時分,痛時必須把舌頭伸出口外才能有所減輕,天一亮就會緩解,白天則從不疼痛。察其舌,舌色淡,舌體稍胖大,舌苔薄白,脈細微數。患者平素怕冷明顯。
診斷為元陽虧虛,陰盛格陽。治療應溫納腎陽,引火歸元,稍反佐苦寒。3劑後舌痛消失,随訪未再發作。
兩例患者,一為口腔潰瘍,一為舌痛,使用清熱瀉火藥物之後,不僅症狀未見減輕,反而增加了其他的不适。說明,“上火”可能并不是導緻他們生病的真正原因。
就先拿第一位患者而言——
金元時期的醫學家朱丹溪曾說:“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沖上無制,用理中湯。人參、白術、甘草補土之虛,幹姜散火之标。”明代醫家張景嶽也說過:“口舌生瘡固多由上焦之熱,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勞倦過度,脈虛而中氣不足者……或以理中湯,或以蜜附子之類,反而治之,方可痊愈。”
患者原本就有中焦氣弱的底子,此次又因勞倦而發病,更傷脾胃元氣,陰火因元氣不足而上炎。如果這時再使用清熱瀉火的寒涼之藥,不僅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會壅遏脾胃生發之機,影響消化功能。這時,以補中益氣湯補脾胃元氣,使脾胃運化功能重新運轉起來,再加苦溫之藥苦澀收斂,與補藥相伍,相得益彰。
第二位患者更是如此——
貌似症狀是“火熱”無疑,尤其是發生在舌尖,更容易被誤認為“心火上炎”。第一位接診的醫生也确實是按照清洩心火的路子治療的。可既然無效,就提示我們辨證可能出問題了,需要改變思路。
“舌為心之苗”,誠然,心火上炎确實可以導緻舌痛。然而,産生“火”的原因很多,有實火,有虛火,有陰虛,有陽虛。而這例患者,就是比較典型的陽虛導緻的“上火”,治療不僅不能清熱瀉火,反而應該溫補腎陽,引火下行。
老韓在臨床上,有時候遇到一些比較輕的口腔潰瘍的患者,還會讓他們用細辛煎水漱口。細辛是一味辛溫的熱藥,可以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對于風熱輕症導緻的口腔潰瘍,可以起到引熱外達、發散郁熱的作用,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火郁發之”的意思。看看,中醫挺好玩吧?
所以,當我們遇到類似的情況,用清熱瀉火藥效果不好的時候,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火太大”,從而不斷加大清熱瀉火藥的用量。嘗試去換一種思路,也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