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是一種壽命極短的文化現象,如同昙花一現,又包羅萬象。有時候,紅的是土,有時候紅的是潮。”
01命名的原理
當我們準備來探讨“土味文化”和“潮流文化”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為什麼是“土”,為什麼是“潮”。對于符号學體系最為人诟病之處,便是“名”和“實”之間缺乏合法性和正當性。也就是說,一個事物為什麼叫這個名稱,經常被人曲解為:“因為人要它是這個名字,所以就是這個名字。”
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一種《唯名論》,亦,把符号等值于事物本體。實則不然,符号與事物之間是包含關系,而非等值關系。并且事物是無法被“名”完全等價的。因為當我們使用語言來圈定某個事物的時候,語言發揮功能的不是“語言”這個表層結構,而是構成語言的内部秩序,即“意義空間”。也就是,哪怕是人類對某事某物進行命名,也不是自由的,這種不自由是一種在命名之前就被預設了的心理狀态。“命名”必然被潛意識中的倚重所左右。而這種倚重又會被“意義空間”所捕獲。
圖片來源網絡:經典唯名論:白馬非馬
任何一個字詞背後,都會攜帶着一個不可見而實際存在的意義空間。這個意義空間便是事物得以被字詞所囊括的保證。語言所定義出的“名”,對接了事物的意義空間,或者是賦予了事物意義空間,進而開辟出了位于實在之上的符号結構。當一個事物被命名之後,該事物實際上就從不确定性轉入确定性,從不可知變為可知。即便事物本身所指稱的事物是不可知的,比如克蘇魯文化中的各種不可名狀的神靈,如尤格·索托斯,阿撒托斯,奈亞拉托提普等等。它們雖然本體是“不可被直接觀察,不可被直接感受”的,但是因為有了命名,我們得以把這種不可知不能知的事物化為可知,可記錄。
圖片來源網絡:克蘇魯神話中的神“阿撒托斯”
通過這一系列看似複雜,實際上不過是一瞬間就完成的“命名”工作,人類得以不斷地把實在的未知的新事物搬運到符号體系中,使其遭到奴役,被人所控制,褪去神秘外衣,變為可知。這一步工作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千百年來無數人樂此不疲。也正因為“命名”的存在,使得我們可以在日益龐大臃腫的科技世界中獲得清明。借助“命名”,我們得以不斷區分事物,而區分出來的事物又通過意義空間使得人和人之間可以發生交流溝通。
而對于過去的詞彙我們或許無法進行深入分析。因為意義空間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相同的“詞語”在某些時期的意義是不同的。所謂的普遍性的意義,隻不過是當下的人類群體願意接納,且願意廣泛使用的表現。如最典型的“哲學”一詞,以前指代哲學思辨活動,如今卻被用來揶揄男性之間的親密行為。
圖片來源網絡:“哲♂學”
過去的諸多詞語,如若我們深入研究,積極考據,也可自茫茫曆史之河中慧眼識珠,找到那些少有人關注的隐秘。而“網紅”,“土味文化”,“潮流文化”這些詞語則是誕生于新時代的詞彙。所以我們得以直接對其分析。
02元素論
從“命名的原理”入手,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網紅詞語背後同樣存在着意義空間。且由于這些詞彙并不是原生字詞,即詞語本身并非原創的,無中生有的。這些字詞是派生的,衍生的,是現代人組裝詞語而形成的新詞語。于是這些詞語便具備了原生的意義空間,且其意義空間既是繼承,也是拓展。
圖片來源網絡:近期熱梗“我是雲南的”
“土”,“潮”是兩種元素。嚴格來說,“土”是大地,是土地,是土塊,土石。“潮”是潮濕,是潮水,是漲潮落潮。前者是土元素,後者是水元素。這是這兩個字詞最開始被劃定的意義空間。我們也可以粗暴地稱之為:元意義。土随處可見,且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乃至于我們對其熟視無睹。沒有人會刻意去強調自己正站在巨大的土上面。而潮雖然是水,卻是水的特色現象。潮是具備時間性,規律性的。潮并不是恒定在此時此刻的靜态事物,而土是。潮是帶着節奏的,存在出現和消失交替的動态呈現。土,并不稀奇。而潮,有時難得一見。
這時候,我們好似拿捏了“土”和“潮”被命名之時的意義空間,一個派生的,衍生的,由此及彼的意義空間。“土”,即無趣的,缺乏變化的,随處可見的,不存在規律(或技術力疲乏),簡單的,靜态的,審美普通的。“潮”,則是指創造性的,使驚喜的,稀缺的,難得一見的,規律性的(或具備高技術力),豐富的,具有審美的,動态的。我們僅僅憑借這兩個字詞,我們基本上讀取了“土味文化”和“潮流文化”兩個更詳細的字詞的意義空間。
03土味文化和潮流文化
“土味文化”難入心,“潮流文化”更新快。但凡“土味文化”,皆是稀松普通,難以讓人耳目一新。哪怕是老八秘制小漢堡,你的寒王精神小夥,窩窩頭一塊錢四個之流的“頂級網紅現象”,也不會使得人們以喜愛和尊敬的姿态去傳播。“精神小夥”在無數次的傳播過程中,更多的是一種嘲諷戲谑的意義。人們傳播“土味文化”,并非處于熱忱和感觸,而是以一種看“猴戲”的主人心态在玩弄。
圖片來源網絡:“精神小夥”
“潮流文化”則大大不同。因為其本身便突破現有的符号框架,突破人們當下的認知,所以會産生“新奇感”,“新鮮感”。譬如“國潮”,譬如“嘻哈”,譬如“國産修仙”。這種新奇的刺激會使人獲得全新的體驗和滿足感。人們傳播“潮流文化”,乃是一種尊敬的,分享的,互相學習的心态,這比起“土味文化”來說更是天地之别。但是也正因為“潮流文化”本身便是消滅舊的無趣的文化而來的,所以其宿命也必将是被新形式的“潮流文化”所代替。
圖片來源網絡:近幾年來流行的“國潮文化”
但是“土味文化”和“潮流文化”并不是完全絕對的。“土味文化”一旦被廣泛傳播,變得人盡皆知,則好像是“潮流”一般。人們争先恐後地模仿,并非出于喜愛,而是出于對滑稽事物的戲谑。所以這時的“潮”隻是一種“嗨”,而不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認可和接納。“潮流文化”如果失去了其稀缺屬性,變成爛大街的事物,則因為廣泛傳播,使得其不再“難得一見”,也就漸漸喪失了其新鮮感,泯然衆人的後果便是補充入“土味文化”的意義空間中。如此,就完成了“土變潮,潮變土”的過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