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經營案例分析?三、百貨店在中國的發展“大型商場”是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時代沿用下來的一個概念,也可以說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百貨店這一業态的代名詞百貨店這一業态在中國已有很長的曆史,但建國後,國營百貨店一直作為計劃經濟體制的商品流通主渠道,承擔着短缺經濟下生活物資配給機關的職能,其主要任務是“穩定物價”“保障供給”,并不完全具備百貨店原有意義上的業态特征,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mba經營案例分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三、百貨店在中國的發展
“大型商場”是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時代沿用下來的一個概念,也可以說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百貨店這一業态的代名詞。百貨店這一業态在中國已有很長的曆史,但建國後,國營百貨店一直作為計劃經濟體制的商品流通主渠道,承擔着短缺經濟下生活物資配給機關的職能,其主要任務是“穩定物價”“保障供給”,并不完全具備百貨店原有意義上的業态特征。
當時這種按部門綜合經營的國營百貨店叫做百貨商場,規模較大的叫做大型商場。由于沒有競争,也沒有新的業态出現,這種百貨商場幾十年來便成了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市場中唯一的零售業态。
改革開放後,大型國營百貨商場開始向規範化的百貨店改革,同時新興建的大型豪華百貨店以及外資百貨店的進入,使中國的百貨店這一業态逐步走向規範化。然而,盡管城市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拉開了檔次,以及新興業态使顧客有所分流,但原有百貨商場以大衆消費者為主的顧客結構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仍然是大衆消費者日常購物的去處。所以,傳統的百貨商場雖然屬于百貨店業态,但卻不能與改革後出現的新型的豪華百貨店等同起來,而“大型商場”這一概念便籠統的把兩者都涵蓋了。
随着大型商場數量的增加,市場競争的加劇,到90年代中期,百貨店經濟效益明顯下降,昔日場面火爆的大商廈接二連三關停并轉。據國家内貿局商業經濟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中國第一次大商場關門現象集中出現在1996年,它們是北京的信特、沈陽的協和、天津的亞細亞和廣東國豐4家。此後這種勢頭迅速蔓延,1997年上半年,上海一百西安店、協和西安店、廣州仟村百貨相繼宣布停業;下半年,北京卡瑪商業大廈、亞視商城、萬惠雙安也步其後塵,陸續關閉。
從1995年到1997年三年間深圳有十多家倒閉;杭州從1996年到1997年共有7家關門。進入1998年,大型商場的衰退之勢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據國家内貿局商業經濟研究中心提供的資料表明,1994年全國121個大型商場的銷售額僅增長19%,低于23.4%的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幅度,而且利潤已呈負增長趨勢;
到1996年,全國212家大型商場中,119家銷售額負增長,160家為利潤負增長,28家虧損。1997年虧損面比1996年擴大一倍。據廣東省地方報紙報道,1997年廣州的大百貨店進入全面虧損期,1998年廣州隻有2家大型百貨店(天南百貨和廣州吉之島)盈利。1999年第一季度廣州十大百貨商店半數赤字,銷售額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