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銀城花園一期

銀城花園一期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7 15:27:33

銀城花園一期?編者按:2020年,中國房地産在驚濤巨浪中扼住命運的喉嚨,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銀城花園一期?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銀城花園一期(細細的紅線綠地之踵)1

銀城花園一期

編者按:2020年,中國房地産在驚濤巨浪中扼住命運的喉嚨。

進入全新的2021年,中國房地産如何在求發展與嚴監管中尋得均衡?想要有所作為、有所改變的企業,需要充足的勇氣和智慧去應對。

我們深信,“地産向陽”仍然是這一年的主要命題。有鑒于此,觀點地産新媒體策劃年度重磅報道“細細的紅線”,回顧并總結标杆房企過去一年在“抗疫”與“紅線”之下,大到戰略、模式,小到融資、人事等方面的調整與改變,并尋找新的一年裡未來“持續的力量”之所在。

2020年結束之際,資本市場對綠地保留“三問”,一問戰投,二問債務,三問分拆業務,這三道問題也成為2021年觀察綠地的窗口。

現在的綠地,早已在偏離地産主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作為堅持“多元化轉型”最早,也是最徹底的開發商之一,2018年綠地戰略轉型再次升級,從“一主三大”演變為以地産、基建為主,金融、消費等綜合産業并舉發展的格局。

在綠地萬億資産矩陣裡,大緻可以分為地産、大基建集團、貿易港集團以及綠地金融(綠地數科),另外還包括酒店、會展、能源、物業管理、海外資産等業态。

過去人們對于綠地的印象,隻有一個想法——大。該公司系2019年總資産過萬億的五家房企之一,同時身上也背負着萬億的債務,宛如一個巨人,體積如此龐大,背負也如此沉重。

努力從“中國的綠地”轉變為“世界的綠地”時,過往其發展曆史俨然是一部“巨人傳記”,很難被認知和看清全貌。

疫情之後,綠地大基建、大消費闆塊勢頭正旺,分拆金融上市也提上議事日程。但地産闆塊稍顯靜寂,公開市場拿地之外,更多以産業融合推進。

接近2020年末,綠地發布消息稱,預計2020年全年房地産營收占比将進一步下降至40%;非房營收占比則上升至60%,非房業務利潤總額占比将超過45%。

事實上,綠地高速發展過程中逐漸積累下的債務“後遺症”,以及資金周轉壓力、融資債務結構等問題,日益受到關注。

與此同時,随着“三道紅線”出台,遊戲規則逐漸發生改變,降負債這一道命題變得更加迫切。

為了提振資本市場信心,近期綠地以自有資金約170億元兌付了兩筆均逾80億的公司債,并提出了“三年三步走”的降負債計劃。

早在2020年初見面會上,張玉良就曾表示,綠地從2019年開始便提出分三年逐年降負債的方案。

直到現在,綠地的“阿喀琉斯之踵”依然是債務問題,未來仍将負重前行。

巨人之踵

就算沒有“三道紅線”,綠地的負債問題也早已浮現。

若站在未來看今天,房地産下半場的遊戲規則已經發生質的轉變,“高杠杆”規律不再适用,過往埋下的負債“雷”也要一一排除。

綠地将“降負債”放入公司每年的目标和重點任務之列,現實情況是,雖然淨負債率在逐年下調,但就降低有息負債總體規模來看,仍存在一定的壓力和挑戰。

很巧的是,“三道紅線”傳開前後,綠地正好召開了一場投資者線上中期業績交流會。一名參與會議的券商分析師援引綠地高管的原話表示,主要目的還是希望設防線,讓房企能健康良好地發展,而不是要一刀切。

“三道紅線”下,綠地降負債的進度或會加快,但距離達标還有一段距離。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前三季度,綠地負債率錄得183.45%、剔除4126.51億元的合同負債和預收款後資産負債率錄得53.2%,現金短債比為0.69。

值得斟酌的是,若使用剔除合同負債和預收款後(雙項扣除)的方法,綠地的資産負債率則為82.39%,超過規定的70%。

如此來看,綠地至少踩中兩道甚至是三道紅線,在衡量房企真實償債能力的淨負債率指标上,綠地一直處于150%以上,遠高于同類型房企的平均水平。

數據來源:企業公告,觀點指數整理

綠地在全國和海外的擴張早在2015年以前便完成,地産項目迅速鋪開,在做大資産同時,負債也一路攀升。到2016年,淨負債率接近300%。

2016至2019年,綠地資産負債率基本沒有太大變化,常年處于88%-89%之間,降幅緩慢。資産負債率變化不大,或許可以歸因于綠地負債結構中,占流動負債比重較大的預收款項。

截至上述四個年度末期,綠地預收款分别為1688.05億元、2374.24億元、3382.3億元、3811.46億元,占總負債26%、31%、36%、38%;到2020年前三季,綠地預收款和合同負債合計為4126.51億元,占總負債比重達到40%。

數據來源:企業公告,觀點指數整理(*2020年綠地報表中的預售賬款執行新收入準則,大部分金額轉入合同負債,故前三季數據為二者之和)

事實上,預收款項也有硬币的兩面:房企預收款項(合同負債)一方面能為未來一至兩年營收和淨利潤提供一定保障和具有預測作用,但深受房地産市場調控影響,風險和波動較大。如果面粉、面包價格差不多,甚至當面粉貴過面包,還存在“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截至2020前三季度,綠地有息負債規模突破了3000億,近三年有息負債增幅沒有出現大幅上漲或大幅減少的現象,仍維持穩定的規模。

數據顯示,2014至2020年前三季度,綠地有息負債從1910.95億元增長至3236.71億元,僅2017年有息負債規模同比錄得減少,随後又出現上漲的趨勢,截至去年前三季度,綠地的有息負債規模增幅仍有10.34%。

數據來源:企業公告,觀點指數整理(*有息負債=短期借款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動負債 長期借款 應付債券)

當劃下“淨負債率不得高于100%”這條紅線時,便意味着房企需要加快去化和資金回籠,減少投資布局,資金安全放在第一位。

受“三道紅線”影響,綠地提出“三年三步走”降負債計劃,力求一年降一檔,從2021年到2023年,分别實現現金短債比和淨負債率降至綠檔、有息負債降至2800億。

這是很重要的目标,明确了綠地未來三年的發展基調。

降負債的措施不外乎優化有息負債結構,抓回款、加快去化商辦及酒店等存量大宗資産,收縮海外房地産項目,推動旗下金融、貿易港業務分拆上市等。

報表顯示的有息負債結構看,雖然綠地去年三季度末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比例已調整為3比7,但短期借款依然占較大比重,貨币現金增幅比不上短期債務增長,現金短債比常年小于1,短期償債壓力較大。

數據來源:企業公告,觀點指數整理

2020年在疫情“黑天鵝”影響下,綠地經營性現金流一度出現“缺口”,一季度經營性現金流為-80億元,打破了過去三年一直維持正現金流的記錄,9月底有所好轉,然而與上年同期相比仍需改善。

2020年三季報顯示,綠地籌資活動現金流、投資活動現金流及經營活動現金流分别錄得16.89億元、-157.99億元以及50.04億元,同比分别減少28%、16%以及45.17%。

經營性現金流出現下滑與投資布局有關,過去這一年,綠地在拓展項目上的力度,并不亞于以往任何一年。

地産徘徊

地産仍是綠地的主要抓手,但似乎少了往日的“激情”。

29年來,從上海市綠地開發總公司一步步走至今天,綠地注冊資本增長了逾一千倍,但上市公司市值卻是TOP10房企中較低的:截至2020年末,綠地控股市值約690億元,離萬科有逾4倍的差距。

2020年因疫情,張玉良出差飛行的次數比以往少了些許,重大項目簽約也搬到了線上。恢複出行後,他第一個到達的城市是鄭州。

到過最多的城市是蘇州,其次是武漢和北京,還有南京、南昌、貴陽、襄陽、徐州、南甯等。當然,他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還是在上海處理事務。

觀察2020年張玉良的出行軌迹便可發現,他到過的這些城市,基本是綠地這一年重點布局項目的區域,尤其大手筆拿地記錄便是8月21日以總價164.32億競得武漢黃陂臨空經濟區7宗打包地塊,預計投資500億。

年初時,綠地曾針對拿地戰略回應,2020年依然是以産定銷,未來會更多以産業拿地為主,通過與當地政府合作,結合當地産業經濟規模,批量化拿地。

沿着這一思路,2020年,綠地獲取項目數量有所減少,但總地價與上年基本持平,投資力度沒有減弱。同時,新增土儲計容建面面積較上一年度錄得減少,這也從側面反映拿地均價有所上漲。

數據來源:企業公告,觀點指數整理

回過頭看這些年的發展,綠地依靠政府合作确實補充了很大部分土儲,項目多以大體量為主。除了政府合作外,還以收購、公開市場等方式獲取較為低廉的三四線城市土儲,拿地權益比逾90%。

對比近三年新增房地産項目情況,2020年綠地新增土儲所涉及的總地價達到曆史最高值接近900億,新增計容建面較上一年度減少逾1000萬平方米至2921萬平方米,粗略計算拿地均價約3000元/平方米,同比增長約38%。

值得一提的是,或出于降負債和調整投資布局考量,綠地以72.6億元剝離廣州綠地公司予綠地香港,這一舉動不僅回籠了不少資金,還轉出了目标公司結欠綠地集團約36.2億元的淨債項。

上述交易亦讓綠地控股和綠地香港兩家上市平台進一步劃分明晰,廣州綠地公司涉及資産含廣東省内35項物業,其中29項物業位于大灣區,至此綠地華南區域由廣西和海南構成,綠地香港則專注于大灣區。

從拿地銷售比來看,綠地拿地風格算不上激進,2017-2020年拿地占當年銷售的比重在18%-25%之間。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合作項目,能以較低價格勾地;另一方面,較多下沉三四線城市布局,拿地成本相對較低。

數據來源:企業公告,觀點指數整理

2020年,綠地的最大遺憾或許在于房地産主業銷售規模依然未能站上4000階梯。而在年初1月8日交流會上,張玉良曾提出“希望超過4000億”。

自2017年跨過3000億後,綠地便一直努力向4000億之上攀登,但近三年銷售增幅呈現下滑趨勢,2020年甚至出現倒退,2017至2020年複合增長率為5.35%。

2020年全年,綠地銷售額3584億元,同比減少7.7%,銷售面積2909萬平方米,同比減少10.7%,在觀點指數發布的2020中國房地産銷售TOP100榜單中下滑至第七名。

中海以3607億超過綠地位居第六,而排名第八的世茂與綠地也隻有500億左右差距。

綠地房地産主業銷售出現下滑,除了外部因素,也與新增土儲面積減少、拿地均價上漲不無關系,或許還與多元化發展,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基建、貿易港、金融等有關。

貿易港模式

許多年以後,當綠地成為“世界的綠地”時,張玉良一定會想起他經過無數次思考之後,調整綠地發展戰略、堅定走多元化道路的那些瞬間。

當然,也可能會有不願想起的時刻。

顯然,綠地的多元化布局已經有了轉變,體現在财務結構上,2017年-2019年,房地産營收占比從53%下降到46%。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的3417億元營收中,房地産、基建和消費等其他産業分别占43%、39%及18%。

在張玉良的規劃裡,預計2020年綠地房地産營收占比将進一步下降至40%;非房業務營收占比則将上升至60%,非房地産業務利潤總額占比将超過45%。

不久前,綠地發布2020年業績快報顯示,2020年營收4813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地産全年結轉收入2171億元,同比增長12%,地産營收占比為43.66%。

數據來源:企業公告,觀點指數整理

對比綠地各大闆塊營收增幅,大消費闆塊在近三年表現強勁。2019年,綠地地産、基建及消費三大闆塊增長情況分别為20%、27%及55%,其中消費闆塊營收近三年複合增長率為53%,地産營收複合增長率為14%。

這就不得不提到綠地貿易港集團,除了過往受關注比較多的基建、金融闆塊外,貿易港集團作為2020年大消費闆塊的C位,亦得到了大量資源傾斜。

貿易港集團前身是“上海綠地商業(集團)有限公司”,2018年10月重組更名為“綠地商貿集團”,并于2020年1月正式更名為“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集團”。

資料顯示,綠地貿易港集團業務構成有五個部分,包括貿易港、消費零售、國際貿易、商貿物流以及商業地産。

2020年以來,綠地在打造貿易港項目上尤為上心。或許是疫情及國内大環境發生變化,更強調以内循環為主、國内國際雙循環互動的格局,趁着這股政策和需求利好的東風,綠地表示要全面打造貿易港集團,成為公司未來發展新的增長點。

此前,綠地曾表示,商貿集團(貿易港集團前身)在2021年營業收入達500億元、利潤總額10億元。就2020年中業績表現看,貿易港業務實現營收45億元,同比增長52%,國際貿易業務實現營收27億元。

截至2020年底,綠地貿易港項目已在天津、西安、濟南、哈爾濱、甯波、貴陽、成都、昆明、武漢等10餘座城市落地。此外,杭州灣貿易港于2020年正式開業、甘肅貿易港開工建設,甯波、南昌、鄭州貿易港項目正式啟動。

以“大”取勝似乎是綠地奉行的法則,貿易港集團在過去這一年迎來飛速發展,并加速推動“貿易港模式”在全國布局拓展。依靠這一模式,綠地購置了很大一部分土儲,甚至改變了以往偏好超高層拿地的模式。

綠地管理層亦道出了這當中的邏輯:超高層是過去式的拓展模式,現在能不做超高層就盡量不做超高層,地方政府需求已經不是超高層标志性建築,而是導入産業内核,所以現在的核心是圍繞地方政府所需要的産業進行調整。

說到底,綠地依然是最懂政府的企業。

同時,綠地還将會展列為重要的戰略新興業務。截至目前,綠地建成及在建會展綜合體項目12個,總建築面積超過470萬平方米。

地産行業已不是綠地的唯一選擇,但不管如何,地産毛利率始終高于其他闆塊,這是不争的事實。

2015-2019年,綠地房地産行業毛利率在20%以上,但基建和消費闆塊的毛利率情況不盡如人意。

數據來源:企業公告,觀點指數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在綠地内部房地産毛利率始終處于優勢地位,但橫向對比A股上市房企還略顯遜色,2015-2019年毛利率均低于A股上市房企平均水平。

所以地産之外,貿易港集團正朝着規模化發展的方向逐漸做大,給資本市場留下了想象空間。

分拆籌碼

貿易港集團在綠地的分拆計劃中,但分拆籌碼遠不止這一個。

當巨人變得足夠大的時候,“瘦身”或優化業務結構組合,更能使綠地聚焦主業,提升經營業績的效益。

綠地每一年的業績交流會上,分拆業務上市也總是會被大家提起。近兩年,物管企業分拆上市熱潮盛行,這是否會給綠地帶來機會?

2021年初,張玉良就分拆業務上市一事表示,大基建上市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現在正在把核心公司做上市,正在推進當中。

或許金融會是綠地最快完成分拆上市的闆塊,他也立下目标,綠地數科最久三年内完成上市,至于上市地點還尚未确定。

另外,綠地管理層在年中交流會上還對物業和商業情況做了進一步解釋,商管公司以後也有可能走資本市場道路,正在做相關培育和規劃。

目前物管公司規模仍較小,商業方面,綠地控股持有自營商業物業為386萬平方米,核心商業資産主要由綠地控股自主經營,非核心、不夠優質的商業物業則采取先平抑、後銷售策略。

不管是“三道紅線”還是近期對銀行房貸的“五檔分類”管控,融資環境進一步收緊已成大勢,對資金的監管更加趨嚴。

像綠地這樣資産體量大、業務多元化、負債較高的企業,分拆旗下盈利能力強、處在成長期的子公司,顯然利大于弊。

張玉良手握的籌碼中,綠地金融或是關鍵。

2019年末及2020年4月,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内上市試點若幹規定》,意味着A股市場分拆上市破冰,這讓綠地看到了一絲希望。

該份文件對拟實施分拆上市公司的要求,基本延續了2004年分拆至境外上市、2010年分拆至創業闆上市的規定,并在此前基礎上增加了對母公司上市年限、盈利規模、淨資産年限、持股比例等7點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該份文件還明确表示,所屬子公司主要從事金融業務的,上市公司不得分拆該子公司上市。

這或許就能解釋,2020年綠地金融更名為“綠地數科”的原因所在,或許是希望披上“科技”的外衣,改變以金融業務為主的單一屬性。

據觀點地産新媒體了解,2020年11月23日,綠地集團注冊設立綠地數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綠地數科”),注冊資本199億元,并以此為平台完成對綠地金融業務的資産并購及重組,預計資産管理規模将超過1000億元。

綠地還表示,金融産業将立足于“投資 投行”總體思路,依托自身品牌及資源優勢,在嚴控風險前提下,逐步形成債權業務、股權業務、資産管理和資本運作齊頭并進的業務格局。

綠地金融董事長耿靖在半年總結時曾強調,公司有上市的規劃,2020年利潤總額目标為35億元,同時要完成兩個突破,即完成引戰關鍵工作,做好登陸資本市場前的重要突破,以及努力獲取金融核心牌照。

綠地金融的上市路徑,開始逐漸清晰化。

随後于2020年三季度工作總結會上,耿靖稱已初步完成引戰工作,并為保證上市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無疑,綠地數科将作為未來綠地金融上市的主體。

該輪Pre-IPO引戰稀釋股比約為15%-20%,計劃引入四類機構,包括地方政府産業引導基金、互聯網科技頭部企業、海外知名PE基金、國内頭部投資和金融機構。

路透援引市場消息,綠地金融在首次公開發售(IPO)前一輪融資至多60億元,計劃2021年底前赴港上市,集資超過91億元,上市前估值超過500億元,但IPO地點和估值仍尚未得到确認。

數據顯示,2019年綠地金融實現淨利潤30.6億元,近五年累計實現淨利潤約130億元,納稅總額近21億元,資産規模達到400.54億元,管理資産規模過千億。

還有一個更宏大的願景:綠地數科将利用大數據、區塊鍊、人工智能及雲服務等科技手段,對綠地千萬級高淨值客群、千億級産業鍊及萬億級場景資源進行全面的數據化、标準化及雲端化,建設中國第一家具備地産行業萬億級産業資源的數據科技基礎設施服務商(IDC)。

成為“巨人”的綠地,不僅僅是地産開發商的角色,引戰投、分拆業務上市、降負債這些元素圍繞着綠地過去這一年,甚至影響着2021年的走向。

基建、金融、貿易港等都是綠地的籌碼,如何打好手上這副牌,讓多元化業務在未來釋放更強勁的利潤增長和發展紅利,這是要解決的主要矛盾。

就好像張玉良在2021新春寄語中所說,29年風雨兼程,綠地改革發展的步伐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披荊斬棘。

本文源自觀點地産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