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居士
有人問詩歌中的粘連是什麼?應該從哪些角度去理解?準确地說,現代詩歌中并沒有這一概念,如果必須有的話,也可以解釋為詩歌内容的連續性或延續性,或者詩歌翻譯中譯文内容的同一性和連貫性,即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詩歌的原意。
而粘連在現代詞語解釋中有兩層意思:1.粘合在一起。 2.現代醫學上特指體内的粘膜或漿膜由于發炎而粘在一起。這兩層意思都沒有和詩歌牽扯在一起。
不過在古詩詞中倒有“粘對”這一概念,這具體是在近體詩的平仄規則中,我們把其中的“粘”也可稱之為粘連。
現在來說說粘(nián)對規則。“對”即對立、相反,“粘”是粘聯相同。以起句(第1句)的二、四字為準,如起句的二、四字是仄平,那第二句的二、四字必須是對立的平仄【即“對”】,第三句的二、四字又必須跟第二句的二、四字同位粘聯相同的平仄【即“粘”】。以下幾句也是一對一粘直到最後一句。如果違反了就叫“失對”、“失粘”。古人也有失對失粘的詩,寫近體詩應該盡量避免。
具體講,“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後聯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與前聯對句的第二字相一緻。舉例說來,如果是七律,就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如果是絕句,就是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
比如我們拿陸遊(宋)的《遊山西村》為例說明。“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第二句“年”字平聲,第三句“重”字跟着也是平聲;第四句“暗”字仄聲,第五句“鼓”字跟着也是仄聲;第六句“冠”字平聲,第七句“今”字跟着也是平聲。可見“粘”的規則是很嚴格的。粘對的作用,是使聲調多樣化。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後兩聯的平仄又雷同了。
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例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指的的是同一句内。如果首句是用韻的,則變動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比如平起不入韻式的五言絕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此為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此為粘,即後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與前聯對句的第二字平仄保持一緻。)
作者簡介:南郭居士,本名郭軍,隴南市武都工作,籍貫甘肅徽縣。有近千篇文學作品在各類報刊書籍及網絡平台發表。著有《南郭詞文》,并獲第三屆“中國金融文學獎”詩歌提名獎。獲“首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現代詩入圍獎。作品入編第四屆中國百詩百聯大賽。系中國詩歌學會、中華詩詞學會、中國金融作協、甘肅省作協、《詩刊》子曰詩社會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人,《隴南詩詞》編審,《炎黃詩詞》總編,雪藻蘭襟詩社終審主編,狗尾草詩人原創藝術團隊主創人員,原精品文化論壇總編,原《中國詩歌報》詩詞創研中心副主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