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東的伊朗和美國之間的矛盾升級成為熱門話題。美國在伊拉克機場附近,刺殺伊朗軍界精英蘇萊曼尼後,其在伊拉克境内的軍事基地,也遭到伊朗的導彈襲擊。至于雙方為什麼在第三國伊拉克境内相互争鬥,還得從2003年的伊拉克戰争說起。
當年,美國以伊拉克境内存在生化武器為借口,發動了代号“沙漠風暴”的入侵行動,雖然成功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整個戰争期間美國耗資達7600億美元,4500名美軍士兵死亡。直到今天,為伊拉克用于重建的資金花費已高達500億。
(伊拉克戰争)
所以有些人會說,在伊拉克戰争中,除了軍火制造商,美國政府似乎并沒有得到什麼實際利益,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戰争爆發之前,美國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已達十年之久,當時的伊拉克,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國民生産總值從十年前的千億規模,已經縮減至190億美元,民衆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
為了重振伊拉克經濟,薩達姆開始與歐盟接洽,試圖擺脫石油貿易中的美元結算模式,采用歐元結算來擺脫美國的制裁。
現在去“石油美元霸權”,已經在全球形成了趨勢。但是在那個年代,石油美元霸權的全球壟斷地位,幾乎是不可撼動的。
這種去石油美元霸權的超前概念,動了美國的全球石油貿易結算利益蛋糕,使美國對膽敢觸碰美元霸權的出頭鳥薩達姆,有了欲除之而後快,殺一儆百的念頭。
當時歐元橫空出世,強勢崛起,開始不斷蠶食瓜分美元霸權的市場份額。大有成為全球金融新霸主,取代美元霸權地位的趨勢。這一切讓美元霸權如坐針氈。
為了打擊歐元的挑戰,讓世界各國看看和歐元眉來眼去的下場。對美國人來說,伊拉克戰争勢在必行。
(薩達姆舊照)
另外 ,伊朗從1979年伊斯蘭革命,霍梅尼實施政教合一的統治以來,就一直奉行堅決的反美路線,成為美國在中東長久以來的眼中釘。
為了遏制伊朗,當年的美國曾支持伊拉克,對伊朗發動“兩伊戰争”。
但是随着實力的不斷增強,伊朗作為什葉派大本營,開始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革命。鼓動什葉派奪取政權,支持胡塞武裝等地區組織,以實現以伊朗為中心的什葉派伊斯蘭國家聯盟。
伊朗的對外擴張行為,開始威脅到美國在中東的經濟及軍事利益安全。所以,美國必須不斷加強對伊朗的打壓和制裁。
和2001年阿富汗戰争類似,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争,目的就是推翻舊的反美政權,扶植一個親美政府。再通過美國掌控下的阿富汗和伊拉克,對伊朗形成東西合圍之勢,在軍事上配合經濟制裁,進一步打壓伊朗。
還有一點,控制中東的石油資源,也是美國全球經濟戰略的重要手段。
雖然随着美國的全球擴張,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越來越低,僅占美國石油進口量的20%。但中東石油對其他國家的出口額,卻逐年不斷上升。對日本的石油出口比率已經達到85%,中國也差不多達到30%。而且,在薩達姆政權下,伊拉克境内為數不多的24口國外企業開采的油井,全為美國對手俄羅斯所掌控。
因此。控制伊拉克石油資源的重要性,對于美國全球戰略來說不言而喻。
(兩伊戰争)
那麼,戰争結果,美國獲得了什麼好處呢?
伊拉克戰争結束後,伊拉克的石油出産及貿易,均由親美的新政府掌控,自然也受制于美國的控制之下。
當地的石油貿易重新恢複成美元結算方式。原本對歐元結算蠢蠢欲動的其它中東國家,眼見伊拉克的悲慘下場,再也不敢打替換美元結算的主意,美元霸權得以繼續穩固。
而原本活躍的歐盟,卻竹籃打水一場空,白忙活了一場。一度強勁的歐元一蹶不振,對美元霸權的威脅從此不複存在。
整場伊拉克戰争,雖然美國付出了較大的代價,但是成功控制了具有中東重要戰略地位的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擴張和伊斯蘭革命的輸出勢頭,實現了對伊朗軍事威懾的戰略目标。
這樣看來,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争,從大的戰略層面上來講,無論從哪個方面上看,均實現了想要的結果。隻是伊拉克這個國家,在戰争中曆經摧殘,破敗不堪,如今已經徹底淪為各國的博弈舞台。而美國也因此陷入戰争泥潭之中。
(參考資料:《伊拉克戰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