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節,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另外三個分别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我們大部分人茫然地過了很多個節日,卻從不知這些個節日的由來故事,今天咱們就來談談“中秋那些事”。
中秋節顧名思義,在農曆上剛好是秋天的一般,因此而得名,它的别稱有很多,現在我們常說的有八月節、團圓節、或者說仲秋節,這裡這個“仲”可不是錯别字,跟“中秋”的意思差不多,在咱們中國的農曆中,一年分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個部分,八月正值“仲秋”月,所以八月十五也叫仲秋節。
中秋節的來源其實沒有什麼故事傳說,硬拉的話,嫦娥奔月算一個,可故事的發生時間和中秋節的出現時間相距甚遠,所以并不可靠。那為什麼會有中秋節,這就得從人們對于月亮的崇拜說起。我們看國内外的故事傳說,月圓之夜總是一個不平凡的時候,在我們中國,月圓代表着圓滿,團圓;月亮象征純淨、柔和、潤潔,有一種陰柔之美;朦胧的月光給人一種浪漫的感覺,所以自古人們就有賞月的風俗。
至于為什麼要秋天賞月,主要是因為秋天氣候宜人,農忙基本也結束了,雨水漸少,月明星稀,正是賞月的好時候。唐朝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曾寫:“秋之于時,後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魄圓。”在時間上取中,符合咱們的中庸之道;天氣上冷熱相宜,月相又圓,所以八月十五賞月便成為一種風俗。
那八月十五被命名為中秋節是在什麼時候呢?這個衆說紛纭,有說源于唐朝的,有說源于宋朝的,百科上說中秋節最早要追溯到唐太宗時期,以《唐書·太宗紀》中“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三公以下獻鏡及盛露囊。”為據,可是我翻找了新舊唐書,都沒有這段文字的記載,細找了一下,據說這句話是出自清代的《淵鑒類函》卷二十《中秋三》中,而不是唐書。現在最流行的說法就是中秋節始定于宋代,可是也沒有具體的文獻證明。
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但從上文歐陽詹的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那個時候在八月十五就已經有了現在中秋的習俗,杜甫曾作《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白居易有《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張南史作《和崔中丞中秋月》中“千家看露濕,萬裡覺天清。”也能看出,這一天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節日,隻是沒有像今天一樣這麼隆重。而到了宋朝,就已經成為家家戶戶都過的節日了,所以說始于唐朝,盛于宋朝也是有根據的。
中秋節發展到現在,尤其是對于我們已經成年且衣食無憂的人來講,團圓的意義要遠遠大于吃月餅賞月的風俗,所以如果有時間的話,盡可能的回家和家人在一起過個團圓節,也許我們身在異鄉,短短的假期來不及回家,那就跟家裡人打個電話,或者視頻問候一下,雖然人在遠方,但是家要放在心上。
最後祝大家阖家幸福,中秋快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