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曾組建了一支機槍旅,它是一支高度機械化的作戰部隊,以汽車為載具,提供基本的裝甲保護,安裝2挺重機槍,主要在戰場上機動作戰,發揮了不小的作用。與此同時在歐洲的東線戰場上也出現了類似的武器和戰術,不過載具不是燒油的汽車,而是4匹馬牽引的機槍拖車,這就是tachanka機槍車。
tachanka的具體起源現在并沒有統一的說法,大部分人認為是烏克蘭人Не́стор Івáнович Махно́設計,tachanka的烏克蘭語是тачанка,意思是馬車,指烏克蘭南部地區一種以堅固著稱的大型農用馬車。
其實将農用馬車運用于軍事這種事情由來已久,歐洲各國軍隊很早就征用馬車運輸糧草物資,不過将它打造成機槍車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改變,還包括戰術上的創新。
這種機槍車的結構可以說非常簡單,就是在一輛兩軸四輪拖車上安裝一挺重機槍,它由4匹馬并排牽引,拖車第一排是“駕駛員”,可能還兼任“車長”,二排座後方安裝一挺重機槍,通常是PM M1910 7.62毫米水冷重機槍,機槍平時朝向後方,作戰時主要向馬車尾部和左後方、右後方射擊,操作這挺機槍的是一個2人小組,随車攜帶一定量的彈藥。
tachanka很顯然是沒有裝甲防護的,它那“4馬力的16蹄發動機”完全暴露在外,總不能給它披上盔甲吧,馬車也是敞篷的,車輪通常有闆簧懸挂,減少行駛時的颠簸。
tachanka作戰的秘訣就是高速機動和持續的火力輸出,與當時歐洲西線戰場以陣地戰為主不同,東線戰場上存在更多的大兵團機動作戰,騎兵沖鋒這種事情更加常見,為tachanka提供了表現的舞台。
與其它需要工廠流水線生産的裝備不同,tachanka本身技術含量低,很多從農村應征入伍的兵都會修理它,它所需的零配件不難找,這也決定了馬車沒有完全固定的形制,因此我們看到老照片裡的機槍車或者留存下來的樣品裡會有各種各樣的差異。
tachanka的運用在1917年達到巅峰,不過它主要是俄國内部交戰,因為這一年俄國退出了一戰,内部各武裝之間進行戰鬥,在戰争中俄國人還在拓展tachanka的軍事用途,一些大型的tachanka除了安裝機槍之外還被用來運兵,成為一款獨特的運兵車,大部隊依靠它一天最多行軍約100千米,在缺少汽車、道路條件差的東歐可是很了不起的速度。
蘇聯成立後也保留了大量tachanka機槍車,并在與白軍的戰鬥中使用,随着蘇聯工業建設取得成果,他們抛棄了這種落後的機動裝備,轉而大量裝備坦克等重裝備。
不過這并不意味着tachanka就此沒落,它成功地影響了波蘭,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至少有兩個工廠生産過類似的機槍車,在二戰爆發後波蘭軍隊曾使用這些裝備,用來輔助騎兵部隊作戰,不過在新的時代下它所能發揮的效果實在有限,根本無法和現代化的軍隊抗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